早安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一定要打針開刀?醫揭2關鍵有效改善「膝蓋痛大減50%」

吳彥堂醫師
2024-11-21 11:00:00
57,095
收藏
分享
膝蓋疼痛痠軟無力的主因就是膝蓋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主要是因為關節軟骨逐漸磨損而導致關節發炎積水,最常發生在膝關節。

退化性關節炎分級
吳彥堂醫師_退化性關節炎分級

請勿設定超過六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六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退化性關節炎急、慢性治療大不同!醫:常見「這招」無顯著效果



許多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會想透過吃葡萄糖胺類、軟骨素類、口服玻尿酸、膠原蛋白、膳食補充劑等保健食品補關節;或透過按摩推拿、針灸、拔罐等方式治療,然而這都只是「暫時舒緩」,甚至是「無顯著效果」的治療方式。

正確有效的治療方式



可以用不同嚴重度的分級去區分治療項目。第一級和第二級的退化性關節炎 : 治療方面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
  • 藥物治療 :止痛藥如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NSAIDs)可以減少發炎和疼痛。
  • 關節內注射:如類固醇注射可以減少發炎和疼痛
  • 關節內抽吸 : 暫時減緩疼痛與腫脹 但仍會復發

慢性期通常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 關節玻尿酸注射 : 不同廠牌的效果差異相當大,應選擇有品質信譽的品牌及專業的醫師注射。
  2. 關節PRP注射 : 應選擇專業的醫師注射。
  3. 物理治療
    • 物理儀器治療:由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安排適當的療程。
    • 護具輔具:使用如護膝、拐杖或鞋墊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

三級和第四級建議選擇手術治療:
  • 關節置換術: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更換受損的關節,如膝關節置換術或髖關節置換術。

想避免關節退化,日常預防也很重要!下一頁醫師推薦方法減少50%膝蓋痛、降低4倍膝蓋壓力


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靠2關鍵!醫:膝蓋痛最多少50%



不僅接受治療,避免不正確的習慣,如長時間讓膝蓋彎曲的久坐、跪姿、盤腿,並搭配控制體重、規律運動很重要。比方說,可透過股內斜肌的訓練(VMO exercise)來加強大腿股四頭肌肌力;再規律進行游泳、騎單車、慢跑等運動,來改善關節功能、增強肌肉支撐。

【股內斜肌訓練法】
1.雙手撐在身後,單腳膝蓋彎曲、單腳伸直坐在地上。
2.腳趾朝外15度,緩慢地抬腳、放下,重複數次即可。


透過體重控制和運動來改善、延緩或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是有科學佐證的。以下是相關研究數據與解釋,幫助你理解這些方法的影響力:

1. 體重控制的影響



  • 減輕1公斤體重可減少膝關節負荷約4公斤:研究顯示,體重每減少1公斤,步行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能減少約4倍。

  • 減少10%的體重可顯著改善症狀:對超重和肥胖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減少體重10%不僅能緩解膝關節疼痛,還可提升關節功能。

解釋:超重和肥胖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風險因子。減少多餘體重可以顯著降低關節負荷,延緩軟骨磨損的進程。

2. 運動的效果



  • 改善肌肉支撐,減少關節壓力:適當的運動,特別是股四頭肌強化運動,能有效減輕膝關節疼痛並改善功能。研究顯示,股四頭肌力量越強,關節壓力越低。

  • 低衝擊運動減少炎症:如游泳、快走和瑜伽等低衝擊運動有助於改善關節炎症狀,因為這些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並刺激滑液分泌,從而保護關節軟骨。

  • 增加肌肉質量:肌肉的增強不僅可以穩定關節,還有助於減少因運動而產生的疼痛。

3. 結合體重控制和運動的效果



整體疼痛和功能改善高達50%:一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IDEA試驗)顯示,對超重或肥胖的膝關節炎患者,結合體重減輕與運動訓練可減少50%以上的疼痛並顯著改善日常功能。

4. 運動種類與建議



  • 關節保護型運動:游泳、騎自行車、普拉提等低衝擊運動。
  • 抗阻訓練:提高腿部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壓力。
  • 伸展運動:改善柔韌性和活動範圍,減少僵硬。

小結

透過減重與運動,許多患者能顯著減輕疼痛、改善生活品質並延緩關節炎的進展,特別是早期或中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具體改善效果會因患者起始體重、關節炎嚴重程度及運動習慣而異,但整體改善幅度可高達30%-50%。

作者簡介:吳彥堂醫師,揚昇診所復健科院長,前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醫師、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參考資料:
  1. Messier et al., Arthritis Rheum, 2005
  2. Christensen et al.,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07
  3. Segal et al.,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2009
  4. Fransen et al., BMJ, 2015
  5.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s, 2019
  6. Messier et al., JAMA, 2013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