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保命防跌!多走路打太極、挑好鞋,4招防跌習慣必看

康哲偉
2015-12-24 08:00:00
17,302
收藏
分享

四、記得軟著地:為了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平日應牢記面對意外時讓身體「軟著地」的原則,包括跌倒時盡量讓身體順著慣性倒,將受力關節迅速彎曲,並採縮頭、並腿、雙臂合抱胸前,以團身滾動的方式,減緩摔倒時的衝力以保護四肢。

常用的藥物中,其實暗藏「致跌」成分

當長輩看完門診,領回藥物的同時,藥袋上那些用來治病、緩解症狀的名稱中,其實暗藏許多赫赫有名的「致跌藥物」,服用後會導致認知混亂、平衡感變差、行動趨緩、活動力減弱,一不小心就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其中,最常見的「致跌藥物」如鎮靜、安眠藥,會讓長者容易嗜睡、減緩反應時間、影響認知功能導致步態不穩。而抗精神病用藥及抗憂鬱劑則有鎮靜及安眠等副作用。心血管用藥如降血壓藥,則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而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除了鎮靜之外,也有肌肉放鬆的副作用,將會使得肌肉反應動作變慢、平衡變差。

此外,如緩瀉劑容易增加如廁頻率,且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使長輩身體變得虛弱。降血糖劑可能導致血糖過低與暈眩,抗癲癇藥則因鎮靜作用、嗜睡和暈眩,影響肌肉張力及平衡感。抗膽鹼藥物會引起鎮靜、嗜睡、神智不清、精神混亂和幻覺等現象。傳統抗組織胺用藥則會抑制中樞神經,產生嗜睡、步行失調及精神集中困難等副作用。帕金森氏症用藥如左旋多巴(levodopa)與甲磺酸溴隱亭(bromocriptine)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嗜睡與視覺模糊等,以上皆會增加跌倒的機率。

因此,要遠離跌倒的預防之道,用藥前應請專責醫師做整體評估,選用低風險藥物,若需用致跌高風險藥物,應由低劑量開始,再逐漸調整,並補充用藥須知與常識,且要提醒長輩確實遵從醫囑,不要重複拿藥、自行調藥或停藥,或迷信偏方亂服中草藥,才能確實控制用藥對身體的影響。

【延伸閱讀】
最適合高齡者!5動作打造肌力,預防跌倒
關節炎、高齡者都能做!2組肌力訓練不怕痠痛
常練腳趾抓毛巾鍛鍊肌力、避免跌倒 最適合高齡者的肌力運動
老年人容易生病是因為營養不良!留意5種營養素
50歲後常為關節炎所苦!5習慣+2茶療就能改善

本文摘自《當爸媽過了65歲》/康哲偉(曾任知名職場雜誌副總編、財經管理雜誌副主編)/先覺出版社
當爸媽過了65歲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