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方俊凱(精神醫學部主任)蔡怡真(醫藥記者)】糟糕的飲食習慣讓你長肉、外食可以怎麼吃?
花了8個月的時間,從最胖時期的89公斤,減重19公斤,並且一直維持到現在,不曾復胖。瘦下來後,因肥胖而造成的痛風、打鼾等身體小毛病,也都因此獲得改善。
8個月減重19公斤不復胖,身體更健康
花了8個月的時間,從最胖時期的89公斤,減重19公斤,並且一直維持到現在,不曾復胖。瘦下來後,因肥胖而造成的痛風、打鼾等身體小毛病,也都因此獲得改善。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從2018年底起,我開始執行減肥計劃,不只自創了「類生酮飲食法」,更找到適合我的運動,一年半後,我減去19公斤,從89公斤回到住院醫師時期的70公斤,而且至目前為止,也一直維持在70公斤上下,不曾復胖。我的BMI也從33.4降到26,體脂率從35%降到28%,並一直維持。
不只如此,減去19公斤之後,我的衣服尺寸也跟著縮小,從最大尺寸的XL,變成現在的M尺寸,衣服尺寸小2號,連最胖時期穿起來合身的牛仔褲,現在也顯得太大件。這些改變對我而言,不只很有成就感,身體也變得更輕盈了。

雖然減肥過程中,有時候會吃酵素、纖維素等保健食品來控制體重,但剛開始吃的時候有效,大概可以下降1、2公斤,幾週後又鈍化了,得不斷的輪替換種類,才有辦法在體重拉上來後,再往下掉個幾公斤。但這種輔助性效果有限,主要還是要搭配運動,雖然飲食很重要,但運動能讓代謝變好,並控制體重。
另外,減肥的另一個正向回饋,就是我的身體也更健康了,因為變胖而引起的痛風及打鼾等症狀,也因為減肥而有了改善。
肥胖的人最先出現的警訊就是三高,血脂、血壓、血糖,這些身體的微變化,除非抽血檢查,不然自己根本不知道,然而在醫院的定期健康檢查中,這些紅字一直都在,直到看到學弟中風後,才開始正視自己身體的變化。(編輯推薦:黑豆茶、熱水減肥法3招逆齡!鈴木保奈美,55歲從婚姻「畢業」追求自己的人生)
自己是醫師對於健康知識比一般人多很多,也很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大約在2010年左右升上精神科主任後,體重正式突破80公斤。由於臨床及研究非常多,雖然有斷斷續續的減重,但找不到正確方式,工作業務量開始增加,應酬開會太多,餐餐外食無法控制飲食的情形下,身體當然出狀況。
滿滿健康紅字,怎麼辦?下一頁看看醫師提醒:做1件事改變代謝症候群風險!
首先三高,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都超標,血糖也偏高,這就是典型的「代謝症候群」,我的膽固醇數值曾經高到350mg/dl,到達應該要吃藥的階段,但總認為自己可以靠飲食控制而讓三高降低,所以也沒有服用藥物,後來減肥成功後,抽血不再出現紅字。
實際上,在體重超標的時候,我也擔心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它是一群代謝與心血管的危險因子,這些危險因子聚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而胰島素阻抗則被證實會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腹部肥胖或活動不足,則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因素之一。
在多個研究都發現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常見的現象,聖安東尼奧心臟研究(The San Antonio Heart Study)報告中指出,血漿胰島素濃度較高者,在之後的8年追蹤期間發展為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及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機會較大。
研究也顯示,即使減去5至10%的體重,都能明顯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各項組成因子,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的成人治療指引提出「治療性生活型態改變飲食」,就是多食蔬菜水果、豆類及全穀類,限制紅肉及高脂食品、精製糖類,都能看出成效。

下定決心要瘦身的我,改變了生酮飲食的方式,沒有完全靠油脂來產生熱量,而是一週會吃三、四餐的澱粉,這些澱粉偶爾會是精製的麵條、蔥抓餅,也可以是當甜點吃的芋圓;當然也有五穀雜糧,像是南瓜、燕麥等,而油脂則揚棄較令人擔心的飽和脂肪酸椰子油,改成多種好油輪流使用。
餐餐在外解決,如何控制瘦身?下一頁看看醫師推薦的餐點挑選分配法!
由於生酮飲食對一般人來說太難了,因此,經過人性考量及可執行性,我採取生酮飲食的精華進行減肥計劃,也就是仍會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只占一成,但不會採取高油脂方式,生酮飲食油脂要占七成,但我採取的類生酮,油脂攝取就回到正常,只要二到三成就夠,且以好油脂為主,其餘的就是蛋白質食物。
在反覆嘗試中,需要經常外食的我稍作改變,找到適合我的飲食方式。一週攝取三、四次澱粉主食,並攝取少量好油,就是我的飲食推薦方式,我稱之為「類生酮」,這方式比較適合外食者,也比較可以長久持續進行體重控制。
開始執行類生酮飲食法後,仍需注意熱量攝取。至於減重的熱量攝取應該要多少?這必須參考自己一天的基礎代謝率(BMR)。所謂的基礎代謝率(BMR)就是當身體休息、沒有活動時,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熱量,但畢竟一整天還是會有活動,因此一天所需消耗總熱量(TDEE)設計,有些人會建議額外再加上300大卡左右。
由於基礎代謝率有一個複雜的計算公式,大家也不用特意記,目前很多網站有計算公式,幫你算基礎代謝率所需的熱量,我自己約163公分、減肥之前約89公斤,因此一般減重時,每日基礎代謝的熱量約在1600~1800大卡之間,認真減重時期大概是1200~1400大卡。開始減重後,攝取熱量會逐漸下降,減重後的維持時期,就大約在2000大卡左右。另外,我也將每日基礎代謝熱量依三餐大約估算分配,並以此原則管理每日所攝取的熱量。
或許有人認為,那就直接攝取低於基礎代謝率的熱量不就好了,但實際上極低熱量的過度節食,會讓身體啟動保命機制,減少身體耗能,導致基礎代謝逐漸降低。減重時期因為熱量降低,本來就會降低基礎代謝率,且過度節食也會造成肌肉流失,導致脂肪囤積。
減肥目地除了減去體重之外,最希望可以減脂、增肌,運動就可以增加肌肉量,也能讓基礎代謝率提升,身體就會耗掉比較多的熱量,形成「易瘦體質」、「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情形。此外,營養素攝取以高蛋白質為主,要瘦得健康,除了吃對食物外,運動也相形重要。

本文摘自《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方俊凱(精神醫學部主任)蔡怡真(資深醫藥記者)/原水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不只如此,減去19公斤之後,我的衣服尺寸也跟著縮小,從最大尺寸的XL,變成現在的M尺寸,衣服尺寸小2號,連最胖時期穿起來合身的牛仔褲,現在也顯得太大件。這些改變對我而言,不只很有成就感,身體也變得更輕盈了。

雖然減肥過程中,有時候會吃酵素、纖維素等保健食品來控制體重,但剛開始吃的時候有效,大概可以下降1、2公斤,幾週後又鈍化了,得不斷的輪替換種類,才有辦法在體重拉上來後,再往下掉個幾公斤。但這種輔助性效果有限,主要還是要搭配運動,雖然飲食很重要,但運動能讓代謝變好,並控制體重。
另外,減肥的另一個正向回饋,就是我的身體也更健康了,因為變胖而引起的痛風及打鼾等症狀,也因為減肥而有了改善。
因肥胖身體出現警訊,要健康從減肥開始
肥胖的人最先出現的警訊就是三高,血脂、血壓、血糖,這些身體的微變化,除非抽血檢查,不然自己根本不知道,然而在醫院的定期健康檢查中,這些紅字一直都在,直到看到學弟中風後,才開始正視自己身體的變化。(編輯推薦:黑豆茶、熱水減肥法3招逆齡!鈴木保奈美,55歲從婚姻「畢業」追求自己的人生)
自己是醫師對於健康知識比一般人多很多,也很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大約在2010年左右升上精神科主任後,體重正式突破80公斤。由於臨床及研究非常多,雖然有斷斷續續的減重,但找不到正確方式,工作業務量開始增加,應酬開會太多,餐餐外食無法控制飲食的情形下,身體當然出狀況。
滿滿健康紅字,怎麼辦?下一頁看看醫師提醒:做1件事改變代謝症候群風險!
首先三高,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都超標,血糖也偏高,這就是典型的「代謝症候群」,我的膽固醇數值曾經高到350mg/dl,到達應該要吃藥的階段,但總認為自己可以靠飲食控制而讓三高降低,所以也沒有服用藥物,後來減肥成功後,抽血不再出現紅字。
實際上,在體重超標的時候,我也擔心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它是一群代謝與心血管的危險因子,這些危險因子聚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而胰島素阻抗則被證實會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腹部肥胖或活動不足,則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因素之一。
在多個研究都發現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常見的現象,聖安東尼奧心臟研究(The San Antonio Heart Study)報告中指出,血漿胰島素濃度較高者,在之後的8年追蹤期間發展為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及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機會較大。
研究也顯示,即使減去5至10%的體重,都能明顯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各項組成因子,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的成人治療指引提出「治療性生活型態改變飲食」,就是多食蔬菜水果、豆類及全穀類,限制紅肉及高脂食品、精製糖類,都能看出成效。

下定決心要瘦身的我,改變了生酮飲食的方式,沒有完全靠油脂來產生熱量,而是一週會吃三、四餐的澱粉,這些澱粉偶爾會是精製的麵條、蔥抓餅,也可以是當甜點吃的芋圓;當然也有五穀雜糧,像是南瓜、燕麥等,而油脂則揚棄較令人擔心的飽和脂肪酸椰子油,改成多種好油輪流使用。
餐餐在外解決,如何控制瘦身?下一頁看看醫師推薦的餐點挑選分配法!
適合外食者的類生酮飲食法
由於生酮飲食對一般人來說太難了,因此,經過人性考量及可執行性,我採取生酮飲食的精華進行減肥計劃,也就是仍會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只占一成,但不會採取高油脂方式,生酮飲食油脂要占七成,但我採取的類生酮,油脂攝取就回到正常,只要二到三成就夠,且以好油脂為主,其餘的就是蛋白質食物。
在反覆嘗試中,需要經常外食的我稍作改變,找到適合我的飲食方式。一週攝取三、四次澱粉主食,並攝取少量好油,就是我的飲食推薦方式,我稱之為「類生酮」,這方式比較適合外食者,也比較可以長久持續進行體重控制。
- 主食:一週攝取三、四次澱粉
- 其他:搭配好油、橄欖油、苦茶油
依基礎代謝率找出自己每日所需攝取熱量
開始執行類生酮飲食法後,仍需注意熱量攝取。至於減重的熱量攝取應該要多少?這必須參考自己一天的基礎代謝率(BMR)。所謂的基礎代謝率(BMR)就是當身體休息、沒有活動時,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熱量,但畢竟一整天還是會有活動,因此一天所需消耗總熱量(TDEE)設計,有些人會建議額外再加上300大卡左右。
由於基礎代謝率有一個複雜的計算公式,大家也不用特意記,目前很多網站有計算公式,幫你算基礎代謝率所需的熱量,我自己約163公分、減肥之前約89公斤,因此一般減重時,每日基礎代謝的熱量約在1600~1800大卡之間,認真減重時期大概是1200~1400大卡。開始減重後,攝取熱量會逐漸下降,減重後的維持時期,就大約在2000大卡左右。另外,我也將每日基礎代謝熱量依三餐大約估算分配,並以此原則管理每日所攝取的熱量。
或許有人認為,那就直接攝取低於基礎代謝率的熱量不就好了,但實際上極低熱量的過度節食,會讓身體啟動保命機制,減少身體耗能,導致基礎代謝逐漸降低。減重時期因為熱量降低,本來就會降低基礎代謝率,且過度節食也會造成肌肉流失,導致脂肪囤積。
減肥目地除了減去體重之外,最希望可以減脂、增肌,運動就可以增加肌肉量,也能讓基礎代謝率提升,身體就會耗掉比較多的熱量,形成「易瘦體質」、「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情形。此外,營養素攝取以高蛋白質為主,要瘦得健康,除了吃對食物外,運動也相形重要。

本文摘自《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方俊凱(精神醫學部主任)蔡怡真(資深醫藥記者)/原水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