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有毒情緒讓人生病!心理師認證4招心情排毒,掰了失眠焦慮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23-11-01 12:00:00
20,037
收藏
分享
不論多完美的人生,都會有跨不過的情緒困擾,看不見的「心病」與「情緒毒」更值得被關注。人類疾病90%與壓力系統的活化有關,而壓力之下所產生的隱形情緒風暴很微妙,你可以感應到身體的不對勁,但又說不出是哪裡出問題。

身而為人就不會沒有情緒,如何每天收下好的情緒、安定焦慮不安、排走有毒的感受,是身為現代人該學習的智慧。來看看看諮商心理師如何在萬千思緒裡,為大家找到清澈的對策。


焦慮感多來自於無法掌控的事 如何緩和不安的情緒?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身為資深諮商心理師的杜筑芳認為,許多不安多半是來自於無法掌控的事。她以新冠肺炎剛發生時為例,發生第一個確診案例時,整個社會都在騷動、焦慮,接著進入社區,恐慌就更嚴重。情緒會引領行動,這些行動包括戴口罩、勤洗手、用酒精清潔並保護自己等等。你能掌控的事雖然有限,但一點一滴的在提升,安心程度也會隨著能掌握的範圍擴大。隨後接著疫苗的研發、資訊的透明化,逐漸認識並和病毒共處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的焦慮感也就降低了?原本不安的情緒也緩和了下來。

所以,當情緒開始無法掌控,通常是來自於無法掌握的「情勢」、「資訊」,這時冷靜的回頭去找到來源,就能降低不安。

情緒是種提醒,心情感冒也要就醫



季節交替或是忽冷忽熱的時候,很容易感冒。大部分的人小感冒時會自行吃個成藥,或是不吃藥、多休息,當情況很嚴重時也會就醫。身體感冒了會不舒服,但當「心理感冒」時該怎麼處理?

「身體不舒服,通常徵兆會很明顯,例如手痛、腳痛、肌肉痠痛等等,我們就會想去看病。而情緒也是一種徵兆,提醒我們是否很在意一件事。例如當你覺得開心,那一定是發生了一件好事、有自信或開心的事。而當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時,可能卻是被衝突、無法掌控的事所觸發。」杜筑芳說,若發現心理感冒了,我們也要關心一下自己的情緒,是不是正在意某些事,而讓自己的大腦透過情緒發出提醒關注的訊號,所以說,情緒會提醒我們,是不是有什麼事卡住了沒有解決。

沒有排解情緒,易演變為成癮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情緒不好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過去就沒事了,偏偏很多時候沒有過去,焦慮不安累積下來,「有毒」的感受留在身體,當然有問題。

專長之一是成癮相關議題的杜筑芳就表示,根據她的經驗,許多人在情緒沒有適當排解下,會轉向成癮問題,而這個現象在男性的比例比較高!「男性可能在傳統性別角色期待框架的束縛下,認為說出心理受傷的感覺等同於示弱,所以有較多比例不輕易的將情緒說出口。」

杜筑芳在實際臨床上的觀察,發現男性在對於情緒的因應方式與女性很不一樣。女性在透過關係的連結尋求情緒宣洩、資源尋求後而獲得緩和。但許多男性被框在一個「不能脆弱」的意識形態裡,因此許多人的排解行為會是:「去抽根菸,或來杯酒。」

透過外在物質去處理情緒,一開始通常會很有效,的確能緩解焦慮或轉移注意力。杜筑芳說,現在還加上手遊、手機遊戲等等,所以不菸酒的人也會有其它成癮問題。

以酒癮來說,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有些人因為某些事情睡不好,以喝酒(酒精)助眠,期待藉此排開不適的情緒而能一夜好眠,但卻因此一杯變兩杯、甚至酒精濃度增加、不斷惡性循環,最終反而傷害了用來解決問題的大腦,未來又如何有效能的解決問題?杜筑芳說,許多酒精成癮的人,行為背後常有還沒解決的事。人們通常會用立即、方便,且以往用過都很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此若喝酒等於唯一緩解焦慮有效的作法,就容易成癮。

什麼時候需要看身心科或心理諮商?



「我會建議用出現頻率與影響程度來做判斷。」杜筑芳說,人的情緒每天都會有所起伏,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就像開心時會笑但不會笑到好幾個小時無法控制,偶爾心情陰天但也不會太久。情緒不佳的日子就像小感冒,有人選擇多休息或自然療法,但當病情加重,專業的幫助就很重要。她提供了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的時機,從情緒的「正常」與「異常」來說明。

情緒反應的正常X異常



  • 正常:穩定的小波動、短暫且可控制,外在刺激引發反應,刺激過後經過一段時間可逐漸趨緩恢復,不影響或局部影響生活、家庭/社會、工作功能,例如考試考差、業績未達標。

  • 異常:不穩定的大波動、時間過久(超過1個月以上),無法控制,即使現階段沒有明顯外在引發的刺激,情緒仍混亂不已。刺激引發後難以或無法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家庭/社會、工作功能,例如:焦慮、恐慌、憂鬱症等。

【建議就醫時機】以下只要有一個或合併多種,就該考慮到身心科就診。
  • 反覆出現情緒問題:失眠、焦慮、憂鬱、記憶力退化、恐慌、強迫、注意力不足、躁鬱等
  • 身體疾病無改善:看了許多科別的醫師,不是找不到原因就是一直無法痊癒時,如腸胃問題、胸悶、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等等
  • 出現成癮或自殘念頭:菸、酒、藥癮戒不掉,甚至於有自殘與結束生命的念頭

觀測心情溫度計,指標不只有憂鬱



當「頻率」與「程度」出現異常,我們又忙到無法認真思考,是否還有其它工具可以馬上幫我們的心理健康做出判斷?杜筑芳說有的,聽過「心情溫度計」嗎?心情溫度計的正式名稱是「簡式健康量表」,從原本多達50個提問簡化成目前版本的6個指標項目,別看它只有6個提問,信效度相當高。

想看關於心情溫度計健康量表,可以上衛生福利部網站或是點此連結。

心情溫度計的前5個問題,分別測量:焦慮、憤怒、憂鬱、自卑與失眠等之常見心理困擾,第6個問題則用在評估自殺意念。

那什麼時候可以做這個測驗?如果您的心情愉悅、吃好睡好,當然就不用做。杜筑芳說,就像感冒發燒一樣,感覺自己好像有點不適的症狀,或已經快生病,就可以測驗,看自己的心情是否還好?或是需要幫助。

如何適時為心情排毒?諮商心理師特別推薦,下一頁看這4招有效舒緩情緒的小撇步!


心理師認證4招心情排毒,掰了失眠焦慮



諮商心理師每天要為許多深受心理問題困擾的個案排解情緒、整理心情,杜筑芳提出有效舒緩情緒的小撇步,能夠適時為心情排毒。「因為不論是諮商師、醫師或是朋友,沒有辦法隨時在你身旁,學會這幾個方法,能幫助大家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刻,好好照顧自己。」

1.腹式呼吸:放鬆滅火首選



只是一個簡單的呼吸,為什麼能有即時滅火與緩和焦慮的作用?因為專注自己呼吸的行徑過程是「恢復身體掌控感的第一個步驟。」它還能活化副交感神經,而產生放鬆感。所以不論是焦慮、害怕、緊張過度的情況下,用腹式呼吸來「抓回你的專注力」,讓你當下焦躁的情緒可以「滅火」。

2.專注當下:力量來自此時此刻



就算是思考等一下午餐要吃什麼,都不算是當下,因為你人不在現場,就不用徒勞讓自己想的太遠。將當下的事情專注做好,就會有力量。例如在公園的池溏邊看鴨子划水,可讓你專注在當下,還能產生療癒力。

3.打造一個內在防空洞:創建專屬於自己的內在安全空間



透過冥想的方式,想像自己位於一個能夠讓自己感到很安全、舒適、平靜的地方。這個地方可能是海邊、森林裡,或任何曾經去過並感到舒適的地方。如果你未曾有此經驗,則可以想像對你來說能夠感到安心且放鬆的地方,透過冥想暫時把困擾的事情隔絕開來。

4.找朋友聊聊:是誰很重要



透過談話、聊天的過程就是一種情緒梳理,但要找對朋友。有些朋友可能在對話上沒有幫助,還有可能越聊越糟。例如粗爆直白的真話、馬上點出錯誤,但在這個情況下指責式或羞辱式的對話是沒有幫助的。當前的內在需求,比盲目提供解決問題建議更重要。

此為《早安健康》11月號《情緒排毒》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早安健康雜誌《情緒排毒》連結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