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癌症、濕疹、鼻過敏都跟它有關!腸道菌失衡讓身體慢性發炎、免疫下降

早安健康鍾佩錦
2020-08-31 16:30:00
17,679
收藏
分享

腸道菌相影響「異位性皮膚炎」



陳俊如醫師與我們分享,曾看過一位小男孩唯獨手掌、腳掌會龜裂、起水泡,西醫診斷是異位性皮膚炎,持續擦藥也無法斷根。

而後續透過了解他的飲食習慣,發現這個孩子有一些飲食上的特色,包括:
  • 不愛吃海鮮,勉為其難只能接受新鮮的魚類
  • 不愛吃蔬菜,頂多接受高麗菜、空心菜、花椰菜等
  • 愛吃麵食類

同時這個孩子還伴隨著專注力較不集中的狀況,陳俊如中醫師指出,在這樣腸道菌相與一般人比較不一樣的孩子,較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至於該如何改善?她表示,透過在飲食中多攝取含「鋅」的食物就有可能改善,「也包括緩解他的皮膚狀況。」

而腸道菌相不同,也會影響營養素吸收,陳俊如中醫師以更年期婦女補充大豆異黃酮為例說明,同樣是亞洲人有些人的腸道就是「沒有能夠分解大豆異黃酮」的共生菌,此時無論吃下多少都只會代謝出去,對身體一點用都沒有。

中醫如何看待慢性發炎?

陳俊如中醫師表示,古代的醫學都會用一個「炎」字,代表身體可能在發炎的一些症狀,但其涉及的範圍廣大,也許可將某些內容抓來歸類,但不一定完全相符。

陳俊如中醫師舉例,像是現在很多人會說身體「溼氣重」,在中醫來講代表腸道不乾淨,或是容易水濕、水腫的體質,常見的症狀包括容易下肢水腫、排便不順暢、換季時好發濕疹,但並不是全部,「只能說溼氣重有一部分是屬於慢性發炎的問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