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這些原因讓便祕總纏上女生!揮別便祕、痔瘡必知4要點

新聞中心吳文哲
2021-10-25 17:00:00
16,483
收藏
分享
便祕、痔瘡,是許多女性共同的困擾,尤其是經期前後的腸胃不穩定,更是讓人傷透腦筋。由於賀爾蒙等先天因素,讓女性本來就更容易有慢性便祕、甚至痔瘡問題,不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表示,其實只要在生活中多注意一點小眉角,就能夠有效降低相關疾病出現的風險。

女性容易有慢性便祕的原因?



原來,和男性比起來,女性天生就有許多容易罹患痔瘡、便祕的不利因素。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1. 女性荷爾蒙(黃體素、動情素)


    「包含黃體激素或動情素這類的雌激素,只要它出現就很容易讓腸胃蠕動變慢。」鍾醫師解釋,女性賀爾蒙的分泌會導致腸胃不穩定:「大家或許會有個經驗,就是生理期前雌激素升高的時候,可能會有便祕、不好排便的狀況;但當生理期一來的時候,可能反而就變成腹瀉。」此外,由於孕期中的黃體素升高,腸胃蠕動會變得很慢,有些孕婦也可能會經歷嚴重便祕。


  2. 肌肉力量不夠,影響排便


    除了賀爾蒙,肌肉天生相對比較薄,也是女性容易便祕的原因之一。「排便其實是一個腹肌跟骨盆腔底肌肉協調的一個運動。」鍾醫師說明:「如果平常排便狀況不好,就會需要仰賴這個機制,若是力道不夠,也就容易產生便祕。」尤其是平常沒有鍛鍊,或是經歷懷孕、生產,導致軟組織、肌肉、韌帶等鬆弛,運動就會更加不協調。

  3. 食量較小的情況下,纖維質量不足


    此外,腸胃蠕動其實是需要大量的纖維質,但許多女性因為胃口小,導致腸胃無法獲得需要的纖維質量。「有些女生看起來瘦瘦的,但這並不代表她腸胃需要的纖維質會比壯漢少。」鍾醫師強調:「雖然同樣有吃,但如果對腸胃來說的量不夠就是不行。」對於這樣的女性而言,就必須要挑選攝取的質地與質量,但比起含有更多纖維質的菜梗、質地較粗的地瓜葉、龍鬚菜等,有些人就是喜歡相對較細的高麗菜、娃娃菜,在數量與質量都不足的情況下,也就更容易便祕。

排便習慣不良、忍便 便祕元凶都在這



然而,不只先天的條件會影響排便,後天的習慣,也可能是造成便祕的關鍵因素。「要釐清一點,不是一個人就一定要每天排便才正常,三天一次、一天三次都是可以接受的。」鍾醫師解釋,有些女性天生腸胃蠕動就比較慢,在這樣的情況下硬是要以藥物等外力,改變排便的頻率,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過度刺激腸胃之後,一旦你沒有用這些藥,腸胃就會變得很懶惰。」

如同每天幫小朋友寫作業的家長,若是有一天突然不寫,小朋友就不會自己寫作業,鍾醫師表示,應該要讓腸胃能以自己的節奏排便,就算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要花三天才會排便一次,只要排泄物不會太硬就沒有問題。


不只不能「催」,過度的抑制也會導致腸胃出問題。雖然總是會有不方便,想要忍住便意不去廁所的時候,但若是忍久了,就容易導致直腸的敏感度下降。「你不尊重便意久了,久了以後腸道就不尊重你。」鍾醫師說明,當敏感度完全消失,就算真的很想上廁所,腸道也不會有任何感覺,最後只好用力擠。

不只便祕,痔瘡也是許多女性容易碰到的問題!下一頁看怎麼自救與處理


懷孕後,容易引起痔瘡



不只便祕,痔瘡也是許多女性容易碰到的問題,尤其孕婦更是有高達70%會有孕期痔瘡的困擾。「因為在懷孕當中,骨盆腔會充血,加上寶寶長大的過程中腹壓會增大,肚子往下壓、下面又充血,自然而然就會把直腸的壓力升高,有痔瘡就容易顯現出來。」但鍾醫師也補充,這樣的痔瘡有一半會自己痊癒:「至於另外一半就會需要其他幫忙,因為撐久了也可能會回不去。」

雖然證實懷孕會增加罹患痔瘡的機率,但鍾醫師也澄清,有人以為「自然產會讓痔瘡變大」的說法,其實只是迷思。「懷孕當中的十個月,大家醞釀痔瘡的時間都是一樣長的,如果痔瘡醞釀的夠大,不管你用自然產或是剖腹產,它都會出來。」鍾醫師補充:「此外,如果是用自然產,因為過程中會擠壓在當下就會脫出,反而是剖腹產可能會晚兩週才會出現。」因此,若是相信坊間說法,因為擔心痔瘡去更改生產的方式,最後反而會後悔莫及。

懷孕時痔瘡超困擾!孕期痔瘡發作如何自救?



比起一般人能夠尋求緊急手術治療,孕婦反而適合保守治療,因此事前的預防更重要。孕婦想要避免痔瘡應該要多走動,可以的話也建議保持跟平常強度差不多的運動習慣,鍾醫師解釋:「因為痔瘡是一個血流充滿的現象,所以如果血流充滿後都沒有流動的話,就容易形成血塊塞住,就像血栓痔會讓整個痔瘡腫起來。」當已經處於腫脹不適的狀況,必須更重視排便問題。


「之前提到,因為黃體素分泌會讓腸胃蠕動變慢,因此攝取的纖維質也要比平常更加注意,水份的攝取也一定要充足。」鍾醫師補充,尤其是在冷氣房或天氣轉變時,水分容易在吸收後就轉變成尿意排出,因此會更建議透過攝取石花凍、洋菜凍、愛玉或仙草等晶體狀的水分,更有效率地讓腸胃裡的水分獲得補充,並且能夠讓水分留在腸道中。

若是孕期比較不方便移動的孕婦,可以考慮幾個方式讓血流更順暢,比如一天1~4次坐浴在臉盆裡面,放比體溫高一點的水,浸泡約15到20分鐘。」若家裡沒有浴盆或無法坐浴,也可以改成洗完澡或排便後,用蓮蓬頭的溫熱水稍微以繞圈的方式沖洗肛門周圍約3~5分鐘,沒有次數限制,藉此增加血流循環。

當痔瘡真的不幸發作、出現脹痛感,鍾醫師也建議乾脆直接躺下:「由於重力是向下,如果脹痛時還一直站著,血流當然回不去;這時候如果適度躺下來,反而能讓血流比較有機會能夠慢慢消吞掉。」雖然對於孕婦通常會建議要左側躺,避免壓迫到下腔靜脈血流,但鍾醫師也強調,如果真的忘記要躺哪一邊,只要直接平躺就能幫助緩解不適。

產後痔瘡可以怎麼處理?



懷孕時出現的痔瘡,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處理?鍾醫師表示,其實要看症狀決定。有些痔瘡會在產後隨著骨盆腔及血流恢復到正常就會消失,如果並不特別痛,則建議觀察大概3到6個月,「到時候就算剩下一點點,只要不覺得困擾,就不一定要動手術。」相反地,若是產後就感覺非常疼痛呢?鍾醫師說:「雖然有些老一輩會認為產後不要動刀,但如果真的很痛,就乾脆動手術處理、一勞永逸。」

至於適合動手術的時間,則和生產的方式有關。以自然產為例,由於產後3~5天會陰的腫脹會消退,因此這個時候最適合;至於剖腹產則需要等待傷口穩定,因此14天之後才是最好的時機。然而,這些天數還是需要考量到自身的狀況,才能夠決定確切的手術時間。

最近疫苗新聞導致許多人開始擔心「血栓」,甚至疑惑血栓痔瘡和血栓一樣嗎?下一頁看看鍾醫師的詳細解答吧


打疫苗怕副作用有血栓!血栓和血栓痔瘡一樣嗎?



由於近期疫苗新聞,導致許多人也會開始擔心血栓,甚至疑惑血栓痔瘡和血栓是否有關。對此,鍾醫師解釋它們其實完全不同。

「打完疫苗產生的血栓因為免疫反應引起,痔瘡的血栓則是因為血管太老、血流過慢,才會形成靜脈血塊。」除了完全沒有關聯性,鍾醫師也強調並不會因為打了疫苗,就增加血栓痔瘡的發生機率:「就算血栓痔瘡發作,該打疫苗的還是要去打疫苗。」

至於痔瘡手術與疫苗接種之間,應該要有多長的時間間隔,鍾醫師則表示,由於手術後的發燒與不適,可能會和打疫苗後的不適混淆,導致無法辨別究竟是手術發生問題,還是疫苗的副作用。

因此,通常會建議打完疫苗後,最好間隔一週在進行大腸鏡檢或手術等侵入性的檢查或治療;若是先接受了手術,因為容易發生感染或癒合不良的時期大約是兩週左右,則會建議在手術兩週後再安排疫苗施打會比較好。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