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腸躁症:盛行率高達22%!保健5招+對症飲食緩解

早安健康
2018-07-17 00:00:00
16
收藏
分享
根據統計,台灣的腸躁症盛行率高達17~22%,它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更降低工作效率,無形中造成莫大的壓力。

常見症狀

‧便祕:常覺得費很大的力氣,仍然排不乾淨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腹瀉:發生得非常緊急,在用餐後更嚴重
‧腹痛或絞痛:常在排便或放屁後得到緩解
‧胸痛
‧噁心
‧腹部常脹氣
‧有時腹瀉,有時便祕
‧糞便上有黏液

除了上述常見症狀,若想進一步確認是否為腸躁症,可以下述依據判斷: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信彰曾為文指出,臨床上,若病患已確定排除為器質性疾病與其他警訊,並且在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3天,反覆出現腹痛與不適症狀,並合併有下列症狀至少2項,即可能罹患腸躁症:

1. 排便後症狀改善
2. 排便次數改變(從1天1次,變成1天3次以上或1周少於3次)
3. 糞便形態改變(如軟便、水便、顆粒狀等)

大腸消化功能:便便的大腸之旅

進一步了解腸躁症之前,我們要先從大腸的消化功能認識起。人體的消化系統中,大腸是最後一道關卡,食物經過胃、小腸的消化分解與吸收,到了大腸,剩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吸收」。食物中的水分、營養都在大腸中被吸收乾淨,食物殘渣從液體狀變成固體狀的糞便,最後排出。

‧ 盲腸:小腸過渡到大腸的門戶,便便很快路過進入結腸。
‧ 結腸:結腸的構造中有許多鼓起與狹窄的部位,透過反覆地收縮與放鬆,能將食物殘渣中的水分榨乾並吸收,最後成為固體狀便便。
‧ 直腸:這裡連接結腸和肛門,沒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固體狀便便送達此處,由神經刺激傳到大腦,進而產生便意。
‧ 肛門:當我們有意識地請大腦發出排便的指令,肛門外括約肌就會放鬆,並加強腹肌收縮,因而排便。

疾病成因:腸躁症是這樣發作的!

如果你有腸躁症,表示你的腸道構造正常,但功能運作卻出現了異常。這是一種長期性且反覆發生的病症,輕微的病情只是生活上的一點不方便;嚴重的病情卻使人難以承受。以下整理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信彰曾發表的專論,介紹腸躁症的致病成因:

1.腸蠕動功能異常

腸肌肉蠕動能力異常地增強或減弱。收縮力增強,使食物沒有被完整消化完就排出,造成腹瀉;收縮力減弱,則使糞便停留過久而變硬,形成便祕。

病因:因外來刺激造成,如食物、藥物、發炎、細菌感染、心理因素、社會刺激(如焦慮、憂鬱與壓力)等。

2.腸道過度敏感

腸道變得過度敏感,受到刺激的忍受度也下降,一些平常不會引起感覺或疼痛的氣體或食物,卻會造成患者腹脹、疼痛或強烈的排便感。

病因:因腸道細微受損造成。原因如發炎、感染或暴露於環境中有毒物質等。

3.腸道神經系統異常

神經訊號傳入的調節異常,使調節腸道分泌、活動與感覺的功能失常,引起腹瀉、便祕或腹痛。

病因:大腦與腸道間的連結(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所造成。

對症飲食法,有效緩解腸躁症

日本東京內科醫會理事安田洋曾為文指出,腸躁症依常見症狀,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分別為:腹瀉型、便祕型、交替型等三種類。各自可以用不同的食物來改善。

1.便祕型:以女性居多

便祕持續時間長,有時會有突如其來的腹痛與便意,不過進到廁所後,卻怎麼樣也無法順利排便。

建議:多攝取如海帶、昆布、牛蒡、蘆筍等富含膳食纖維的蔬食,飲用足夠的水分,且須配合定期的運動和生活壓力的排解,才能有效改善症狀。

2.腹瀉型:以男性居多

日常生活容易緊張、壓力大的人,也容易是腹瀉型腸躁症患者,尤其是大型考試或重要提案前出現的拉肚子,常都是腹瀉型腸躁症。

建議:補充電解質與水,多吃蜂蜜、香蕉、馬鈴薯和紅蘿蔔等食物,因其容易吸收且富含營養,更具顧腸胃之效,是腹瀉時極好的營養補充。

3.交替型:患者人數最多

粗硬及鬆軟的糞便混合出現,也會產生腹痛、腹鳴等不適感。此型腸躁症只能從症狀產生的源頭:消除壓力與自律神經的平衡下手。

建議: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材,譬如菠菜、蘋果、香蕉、豆類、堅果類等,因B群是神經的營養補充品,能讓腦部中樞神經獲得充足營養,使心情得以放鬆,有效改善症狀。

吃益生菌到底有沒有效?聽聽醫師怎麼說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謝昌成、蕭雅尤曾撰寫專文,討論益生菌在腸躁症上的成效。文中提及,目前醫學專家普遍認為益生菌能抑制腸道中病原菌生長、加強腸道黏膜、維持腸道細胞的「屏蔽功能」、緩和發炎、調整腸道神經系統以降低疼痛不適感。

臨床分析也發現,84%的腸躁症病人腸道內壞菌過度生長、好菌相對減少。而定期服用益生菌的腸躁症病人,其腹痛、脹氣、排便不乾淨等症狀皆有改善,顯示益生菌在治療腸躁症上的正面效益。

保健5要點,安撫鬧脾氣的腸

腸躁症的好發年齡很年輕,以35歲前的患者最多,其次為35~50歲,更加證明了腸躁症的心理壓力成因。日本大腸肛門病學會理事渡邊昌彥曾為文指出,學會這5要點,就可避免緊張型腹痛,讓你擁有好的工作情緒與臨場表現!

1. 早一點吃晚餐

早一點吃晚餐,讓消化與排泄作用提前進行,當天就不會一直跑廁所。

2. 晚餐選擇少量、好消化的食物

食量減少,排便量也會變少,並避開自己容易肚子痛的食物,也少吃高油膩、刺激性食物,選擇助消化的蔬果,可有效減少隔天上廁所的次數。另外,酒精易引起腸胃不適,應儘量避免。

3. 保持身體溫暖

身體冰冷,容易引來腹瀉、拉肚子。注意不要讓肚子著涼,晚上睡覺時可以包肚圍,讓腸子得到溫暖。如果疼痛發作或一天中跑了好幾次廁所時,可以拿暖暖包或溫水袋敷於肚子上,可有效舒緩疼痛及腹瀉症狀。

4. 確保睡眠時間

睡眠時間不足,會因為沒有充分獲得休息而感到不安,形成無形的精神壓力,惡化肚子不適的症狀,因此特別是隔天有重要的場合時,一定要好好得睡上一覺。

5. 當天早起,留時間上廁所

吃完早餐後就立刻匆匆忙忙出門,容易導致在通勤車上或公司裡一直想跑廁所。早一點起床,愜意地享用早餐,留時間上個廁所。出門一身輕,也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預防之道:視症狀選擇最好的緩解方法

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簡郁芬曾為文表示,腸躁症應由症狀治療開始,先解決患者生理上的強烈不適感後,再調整患者的飲食習慣、紓解其生活上的情緒壓力,從源頭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治療腸躁症。以下整理台灣家庭醫學會出版《大腸激躁症及其周邊機轉》,介紹治療概況與建議如下:

1.腹瀉

以止瀉劑抑制腸肌肉過度蠕動,藉此改善急性腹瀉、排便頻率高與大便失禁等症狀。建議服藥後若2 天內症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就必須回診,以做進一步確認。

建議:嚴重腹瀉時應暫時不要進食,飲用運動飲料、開水,避免氣泡與奶類飲料,暫時讓腸道休息一下。腹瀉緩解後,應以少量多餐進食,且應避免刺激、油炸、不易消化的食物與乳製品。

2.便祕

常用的瀉劑作用為(1)減少大腸吸收水分,使糞便含水量增加,易於排泄;(2)刺激腸道肌肉蠕動,快速解決便祕問題。但病患若長期便祕,不建議長久自行以藥物解決,應就醫診治才是上策。

建議:瀉劑可能使患者的腸道越來越無力,並非長久之計。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保持運動與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遠離腸躁症帶來的便祕之苦。

3.腹痛、腹脹、其他不適症狀

常用的藥物作用為(1)緩解腸胃痙攣,使腸道肌肉放鬆、不過度緊張收縮,以改善患者餐後腹痛、腹脹感;(2)改善腸道對於神經的過度反應與失調症狀,使蠕動功能恢復正常,進而緩解腹痛及其他不適。

建議:生活中無形的緊張、憂慮等心理層面問題,使自律神經失衡,長時間下來可能引發腸躁症。多保持身體活動力與心情舒暢,才是擺脫腸躁症的萬靈丹。

改善神經失調,可望減輕腸躁症狀

快樂心靈診所院長陳豐偉也曾撰文表示,ㄧ般人常用藥物做症狀治療,但卻治標不治本,陳豐偉認為,腸躁症的主因其實是「神經失調」。若不從改善生活壓力著手,腸躁症就會反覆出現。

因此,陳豐偉建議患者應學習「別太在意症狀」,試著與你的腸道和平相處,深呼吸,安撫心情,也安撫你的腸。工作之餘,多參加有氧運動、瑜伽、腹式呼吸、氣功、靜坐等放鬆的活動,才能從源頭改善腸躁症。

【延伸閱讀】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