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鍾定璋報導】台灣自新冠疫情以來,確診個案數已正式突破900萬例。而能造成這樣迅速擴散、且大規模的疫情,則和「無症狀感染源」脫不了關係。
為什麼明明已被病毒「感染」,卻沒有任何症狀呢?日本預防醫療協會代表理事、醫學博士金城實表示,感染是指入侵者(病毒)在人細胞之中增加分身(繁殖)的狀態。也就是說,若病毒僅僅只是附著在皮膚或黏膜的狀態,並不是感染。
感染病毒卻無症狀?身體組織沒發炎就不會「有症狀」
為什麼明明已被病毒「感染」,卻沒有任何症狀呢?日本預防醫療協會代表理事、醫學博士金城實表示,感染是指入侵者(病毒)在人細胞之中增加分身(繁殖)的狀態。也就是說,若病毒僅僅只是附著在皮膚或黏膜的狀態,並不是感染。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感染發生的時候,也就是入侵者(病毒)開始增殖,並破壞了身體細胞的一部份,此時人體組織可能會產生發炎反應,開始疼痛、發燒、拉肚子等,也就是「有症狀」了。換句話說,若身體的組織沒有發炎,就不會有症狀。然而,還是有傳染給周圍民眾的可能性。
辦公室、餐廳人來人往、進進出出,即使沒有感染者,一般民眾人有可能會因為病毒附著於手上而帶進室內,若有發病症狀,只要即時隔離、就診即可達到防疫效果。但若確診者自己都無法得知自己已經染疫,其他民眾又該如何預防呢?
NHK曾進行了職場「接觸感染」風險的可視化實驗,由一名員工擔任無症狀、但飛沫中含有病毒(以螢光顏料呈現)的感染源角色,且所有員工均佩戴口罩工作。在感染源員工進行了1小時工作後,大家驚訝的發現螢光塗料(病毒)已擴散到周圍員工的手上,甚至在有戴口罩的情況下,仍沾染到下巴及嘴唇,7名員工有5名遭受感染,令人意外。
原來,這是因為無症狀感染者有使用一些公用設備,比如電梯按鈕、印表機、電話、門把等,而其餘員工同樣碰觸到這些公用設備,脫下口罩喝水、吃東西時就有可能無意識地碰到臉部遭受到感染。
下一頁看更多精彩內容!病毒若沾在手上,透過接觸感染附有病毒的物品就能跨越社交距離,這是接觸感染最大的特徵。那麼該採取什麼措施預防染疫呢?
聖瑪利亞醫科大學教授國島宏之表示,病毒若沾在手上,透過接觸感染附有病毒的物品就能跨越社交距離,這是接觸感染最大的特徵。那麼該採取什麼措施預防染疫呢?
NHK表示,務必在公用設備,如門把、公用電話、冰箱等務必仔細清潔。此外,雖不用「全部」用品都清潔,但需要「拉開」的事物(如抽屜、椅子靠背頂部、座椅把手等)都要仔細留意。並隨身攜帶小瓶的消毒液。經過這些消毒步驟後,螢光塗料(病毒)傳播僅剩1/800,可以說極大地降低了接觸感染的可能性。
除了接觸感染以外,在密閉空間內也有不知不覺遭受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教授山川勝史指出,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重量極輕而無法落下的微飛沫會長時間留在同一個地方。
在密閉空間內,當無症狀感染者未戴口罩打噴嚏依次,會噴出約10萬個口鼻飛沫,當較重的飛沫落下後,微飛沫可持續在空中飄浮維持約20分鐘。因此病毒恐以微飛沫形式飄散在密閉空間之中。
此時最重要的便是通風。川崎市健康安全研究所所長岡部信彥表示,此時注意空氣流通和外界空氣交換,可以降低相當程度的感染風險。NHK也曾做過空氣交換的可視化實驗,結果表示,若有兩個通風口更能達到快速換氣的效果(只開一門需要45分鐘才能換氣完成,若開兩門則只需7分鐘即可完成換氣)。
此外,若要提升換氣的效率,家家戶戶必備的「電風扇」也是個十分厲害的秘密武器。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倉渕隆表示,只要將電風扇放在門口(房內)向外吹,即可快速將房內的空氣向外排出。
透過實驗發現,僅開一門並在門前擺上電風扇,21分鐘即可換氣完成,足足加快了24分鐘。此時,若能在門邊擺放循環扇(由外向內吹)加速空氣對流,更可進一步縮短換氣時間至12分鐘。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和無症狀者共處一室風險好大!新冠病毒辦公室防疫對策大公開
辦公室、餐廳人來人往、進進出出,即使沒有感染者,一般民眾人有可能會因為病毒附著於手上而帶進室內,若有發病症狀,只要即時隔離、就診即可達到防疫效果。但若確診者自己都無法得知自己已經染疫,其他民眾又該如何預防呢?
NHK曾進行了職場「接觸感染」風險的可視化實驗,由一名員工擔任無症狀、但飛沫中含有病毒(以螢光顏料呈現)的感染源角色,且所有員工均佩戴口罩工作。在感染源員工進行了1小時工作後,大家驚訝的發現螢光塗料(病毒)已擴散到周圍員工的手上,甚至在有戴口罩的情況下,仍沾染到下巴及嘴唇,7名員工有5名遭受感染,令人意外。
原來,這是因為無症狀感染者有使用一些公用設備,比如電梯按鈕、印表機、電話、門把等,而其餘員工同樣碰觸到這些公用設備,脫下口罩喝水、吃東西時就有可能無意識地碰到臉部遭受到感染。
下一頁看更多精彩內容!病毒若沾在手上,透過接觸感染附有病毒的物品就能跨越社交距離,這是接觸感染最大的特徵。那麼該採取什麼措施預防染疫呢?
聖瑪利亞醫科大學教授國島宏之表示,病毒若沾在手上,透過接觸感染附有病毒的物品就能跨越社交距離,這是接觸感染最大的特徵。那麼該採取什麼措施預防染疫呢?
NHK表示,務必在公用設備,如門把、公用電話、冰箱等務必仔細清潔。此外,雖不用「全部」用品都清潔,但需要「拉開」的事物(如抽屜、椅子靠背頂部、座椅把手等)都要仔細留意。並隨身攜帶小瓶的消毒液。經過這些消毒步驟後,螢光塗料(病毒)傳播僅剩1/800,可以說極大地降低了接觸感染的可能性。
密閉空間病毒飄20分鐘不落地,2招加強換氣
除了接觸感染以外,在密閉空間內也有不知不覺遭受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教授山川勝史指出,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重量極輕而無法落下的微飛沫會長時間留在同一個地方。
在密閉空間內,當無症狀感染者未戴口罩打噴嚏依次,會噴出約10萬個口鼻飛沫,當較重的飛沫落下後,微飛沫可持續在空中飄浮維持約20分鐘。因此病毒恐以微飛沫形式飄散在密閉空間之中。
此時最重要的便是通風。川崎市健康安全研究所所長岡部信彥表示,此時注意空氣流通和外界空氣交換,可以降低相當程度的感染風險。NHK也曾做過空氣交換的可視化實驗,結果表示,若有兩個通風口更能達到快速換氣的效果(只開一門需要45分鐘才能換氣完成,若開兩門則只需7分鐘即可完成換氣)。
此外,若要提升換氣的效率,家家戶戶必備的「電風扇」也是個十分厲害的秘密武器。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倉渕隆表示,只要將電風扇放在門口(房內)向外吹,即可快速將房內的空氣向外排出。
透過實驗發現,僅開一門並在門前擺上電風扇,21分鐘即可換氣完成,足足加快了24分鐘。此時,若能在門邊擺放循環扇(由外向內吹)加速空氣對流,更可進一步縮短換氣時間至12分鐘。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