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肥一定要餓著肚子刻苦慢跑嗎?減重專家李唐越醫師談起自己成功減掉24公斤的奮鬥史,過去他曾經因為課業與工作壓力肥,體重一度胖到94公斤,旁人看到他的飲食習慣就搖頭,還被病人指著說「你講話很沒說服力,你自己這麼胖,還好意思叫我減肥!」再加上身體健康亮起警示燈號,因而下定決心認真減肥,除了以身作則,也希望可以改善自己的健康。李唐越醫師分享他的減肥秘訣主要有6點,不用再靠意志力節食、不用日走兩萬步,你一定也做得到。
「大學時我一餐可以吃掉30顆水餃、或者兩大盒炒飯,有時候吃完便當還可以再去買速食,最可怕的是,一個禮拜有七天我大概七天都在吃宵夜!」李唐越醫師談起大學時代完全不節制的飲食,很難想像這是從一位「減重專家」口中說出。
病人的話激起醫師的減肥決心!初試減重失敗反而是轉機
「大學時我一餐可以吃掉30顆水餃、或者兩大盒炒飯,有時候吃完便當還可以再去買速食,最可怕的是,一個禮拜有七天我大概七天都在吃宵夜!」李唐越醫師談起大學時代完全不節制的飲食,很難想像這是從一位「減重專家」口中說出。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沒想到還有更驚人的,進入醫院工作的他,白天上班喝2杯全糖珍珠奶茶、晚上值班又灌可樂,到超商買500元零食、甜點、飲料可以一次吃光,暴飲暴食加上作息混亂,加重了「壓力肥」,體重直線狂飆、空腹血糖超標、晚上睡眠品質奇差無比,終於讓李唐越醫師警惕了起來。
起初嘗試的減重方式,現在回想起來有些驚人,竟然是餐餐喝「無糖綠茶」和「黑咖啡」果腹,營養素不足、又不可能維持,當然以失敗收場;後來李唐越醫師還試過水果減肥法,每天兩餐只吃水果,再到最後乾脆節食,完全不吃東西還跑去健身房騎飛輪騎2個小時,撐不了幾天,很快宣告失敗。
「我當時在想,是不是年紀讓代謝慢慢變差,才會減肥失敗?還是我意志力不夠,才會這麼貪吃不能控制食欲?」從那一刻開始,李唐越醫師鑽研起真正的減肥治療方式。原來研究表明,20歲到60歲的新陳代謝幾乎不太會有多大變化,也就是說變胖根本不能怪給30歲後代謝差;另外,一項調查顯示,男醫師肥胖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這讓我開始思考,這群醫師努力讀書和工作,照理來說意志力不輸人,怎麼更容易胖?所以應該不是意志力不夠的緣故?」最後他停下來檢視身體和心理的問題,找到自己會胖的根本原因,並歸納出6個減肥必勝秘笈!
首先,減肥千萬不能只靠一種極端式飲食法,營養不足可能更傷身,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每天只喝無糖綠茶、無糖黑咖啡過一輩子。李唐越醫師回想當時變得愛吃、變胖的原因,原來是陷入高熱量食物的陷阱。「這些食物有個特徵,就是你吃下去會很快樂、覺得心情放鬆,可是你不太會吃飽,會越吃越多!或者你以為吃飽了,不到2小時又會開始餓、不滿足,又開始想要找東西吃!」
這樣的食物多半高澱粉、高油、高糖,比如炸薯條、炸雞塊,通常這類食物垃圾食物或是超加工食品,都不容易讓人有飽足感,越吃越多熱量又高,當然讓人發胖,因此李唐越醫師的減肥第一步,就是戒掉這些食物。
那要怎麼吃得飽又沒負擔?研究發現,身體要產生「飽足感」有2種方式:
鑽研減重醫學的研究後,李唐越醫師不再只把食物看成是吃進去的熱量來源,而是可以選擇對的食物,讓食物對身體發出飽足感訊號,如此一來就不會想再多吃一大堆東西,影響肥胖的血糖與胰島素也就不會再劇烈波動。
至於該選擇怎樣的食物?有4個重點可以啟動這樣的機制,包含「蛋白質充足、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原型食物、還有蛋白能量比高」,也就是吃進去的食物中多半都是優質蛋白質,比如雞蛋、雞肉、魚肉、海鮮,而不是一口吃很多油脂與澱粉,蛋白質只有一點點,比如培根就是蛋白能量比低的食物。最後則是均衡攝取多種深綠色蔬菜為主的高纖蔬菜、並且搭配菇類補充纖維與營養素。
「只要吃足夠的蛋白質與纖維質,無形之中就可以達到一個減醣的效果,等於說你吃完了蛋白質跟纖維之後,你也沒有太大的空間再去吃那些飯和麵這類精緻澱粉。」李唐越醫師的日常減肥餐盤會貼近「211餐盤」原則,以下兩個重點推薦,打造自己的瘦身餐盤黃金組合。

那外食的時候又該怎麼吃?遇到「卡關」或微復胖,該怎麼辦?繼續看下一頁!
李唐越醫師坦言,在醫院工作時特別忙碌,三餐幾乎都外食,那外食的時候又該怎麼吃?原來答案很簡單,就在你吃習慣的店家,改變你點的食物就可以!以往到早餐店,習慣吃燒餅夾油條、一張蔥抓餅再一份薯條、鐵板麵配奶茶,仔細檢查發現,這就是高油高糖高熱量的地雷食材,後來改選擇肉蛋土司、或是蛋餅配豆漿,吃進充足的蛋白質,也大大降低了澱粉量,無形中就是幫身體開啟「瘦身模式」。
好比在便利商店,以前可能要吃2個三角飯糰配含糖飲料,現在則可以改吃2顆茶葉蛋配無糖豆漿,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我常常舉例,你去吃一塊雞胸肉或一隻雞腿,跟你去吃鹹酥雞、炸雞塊,其實完全不一樣!雞胸肉吃一塊就很飽,但是雞塊你可以吃很多,而且還會沾醬料,無形中就攝取很多糖。所以這種微小的改變,其實對身體都有很大的幫助。」
就連到小吃店、麵攤,以前可能吃乾麵加一碗小滷肉飯才會飽,現在可以改成先點一盤燙青菜,確保有吃夠纖維質,接著再吃滷蛋、滷豆腐、海帶,喝青菜蛋花湯、青菜豆腐湯,這些食物下肚後飽足感已經有7、8成,主食類只需要吃個幾口淺嚐。再以吃迴轉壽司為例,以往可能要吃6、7盤握壽司還沒有很飽,現在可以改成先吃2捲有滿滿生菜的手捲、喝一碗味噌湯、吃一個茶碗蒸、一點花椰菜和秋葵等小菜、幾片生魚片,「這時候其實已經很飽了,要再吃2盤握壽司也無妨,其實相對來說都是很安全的選擇。」
除了飲食之外,運動策略也很重要,因為身體如果不動,代謝彈性就會變差,沒辦法有效讓身體燃燒脂肪、代謝多餘的糖分,但所謂的運動也不是每天要走2、3萬步才能達標,重點在於讓身體能夠動起來、以及加強增肌減脂的效果,尤其是平常完全沒運動的人,只要有動就會有效!
李唐越醫師分享,當時自己靠運動減肥主要有2個方式,第一是直接增加日常活動量,讓每天的生活與工作都有更多的活動量。「那時候我要求自己一天走8,500步,但是不用特別去找跑步機來健走、也不用另外去外面花很多時間走路!例如我有時候會把車停得距離醫院遠一點,然後走路去上班,或者時間允許的話,像上班族搭捷運可以提早一站下車,再徒步走到公司。」
還有,減肥的時候幾乎都是爬樓梯、不搭電梯,搭配手機計算步數的功能或app,只要以每天8,500步為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增加活動量,比起整天久坐缺乏活動,其實就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有研究指出,一天其實只要走到7,900步以上,對身體就有很大的好處,反而走1萬步以上的效果並沒有那麼明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設下這樣的目標,對一般人來說也相對更好達標。
至於第二個方式則是加入別的運動,比如游泳、或到健身房踩滑步機、踩飛輪等有氧運動,先減脂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加入一週3到5天的重量訓練,達到增肌的效果。原因在於減脂過程中肌肉可能稍微有點流失,這是正常的,但問題是流失的肌肉量不能太多!「如果能夠把重量訓練加進來,其實可以讓肌肉維持住,加上飲食把蛋白質量吃足夠,其實肌肉就不會流失那麼多。」但就算有到健身房運動,日常活動還是要維持住,不然就算週末有去跑一次5公里長跑,其他平日時間都久坐8到10小時沒有活動,加強代謝的效果一樣會大打折扣。
另外,很多人在運動的時候會有「熱量迷思」,會對照哪一種運動可以消耗最多卡路里,就拚命鍛鍊同一種運動,但李唐越醫師認為,最好的運動方式其實是各種形式的運動都要做,包含有氧與重量訓練,不要偏廢任何一種運動。
當減肥過程遇到「卡關」,該怎麼辦呢?李唐越醫師表示,過往幫助學員減重的經驗中,大部分的人體重都不會一律往下衝,不管是減肥停滯或小小復胖回彈,其實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最重要是調整策略、回到軌道,長久下來一樣能順利達成目標,千萬不要放棄。
與其為了突破減肥停滯期而採用錯誤的減肥方式,更要小心變成只降了體重卻囤滿肥油的「泡芙人」。醫師建議從5個面向著手,包含監督飲食控管、調整飲食策略、檢視運動計畫、健康的睡眠、充足的水分,只要能夠兼顧到這幾項原則,一定可以真正瘦下來。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起初嘗試的減重方式,現在回想起來有些驚人,竟然是餐餐喝「無糖綠茶」和「黑咖啡」果腹,營養素不足、又不可能維持,當然以失敗收場;後來李唐越醫師還試過水果減肥法,每天兩餐只吃水果,再到最後乾脆節食,完全不吃東西還跑去健身房騎飛輪騎2個小時,撐不了幾天,很快宣告失敗。
「我當時在想,是不是年紀讓代謝慢慢變差,才會減肥失敗?還是我意志力不夠,才會這麼貪吃不能控制食欲?」從那一刻開始,李唐越醫師鑽研起真正的減肥治療方式。原來研究表明,20歲到60歲的新陳代謝幾乎不太會有多大變化,也就是說變胖根本不能怪給30歲後代謝差;另外,一項調查顯示,男醫師肥胖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這讓我開始思考,這群醫師努力讀書和工作,照理來說意志力不輸人,怎麼更容易胖?所以應該不是意志力不夠的緣故?」最後他停下來檢視身體和心理的問題,找到自己會胖的根本原因,並歸納出6個減肥必勝秘笈!
秘訣1:想減肥「這種食物」一定要戒
首先,減肥千萬不能只靠一種極端式飲食法,營養不足可能更傷身,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每天只喝無糖綠茶、無糖黑咖啡過一輩子。李唐越醫師回想當時變得愛吃、變胖的原因,原來是陷入高熱量食物的陷阱。「這些食物有個特徵,就是你吃下去會很快樂、覺得心情放鬆,可是你不太會吃飽,會越吃越多!或者你以為吃飽了,不到2小時又會開始餓、不滿足,又開始想要找東西吃!」
這樣的食物多半高澱粉、高油、高糖,比如炸薯條、炸雞塊,通常這類食物垃圾食物或是超加工食品,都不容易讓人有飽足感,越吃越多熱量又高,當然讓人發胖,因此李唐越醫師的減肥第一步,就是戒掉這些食物。
秘訣2:聰明「挑食」4重點啟動燃脂賀爾蒙
那要怎麼吃得飽又沒負擔?研究發現,身體要產生「飽足感」有2種方式:
- 腸胃道分泌腸泌素,發送正在進食的訊號給大腦,可以放慢進食速度、減緩腸胃蠕動,就會讓人有飽足的感覺
- 身體脂肪細胞分泌瘦體素,發送「儲存脂肪量已經夠了」的訊號,提醒大腦不用再大量進食來囤積能量
鑽研減重醫學的研究後,李唐越醫師不再只把食物看成是吃進去的熱量來源,而是可以選擇對的食物,讓食物對身體發出飽足感訊號,如此一來就不會想再多吃一大堆東西,影響肥胖的血糖與胰島素也就不會再劇烈波動。
至於該選擇怎樣的食物?有4個重點可以啟動這樣的機制,包含「蛋白質充足、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原型食物、還有蛋白能量比高」,也就是吃進去的食物中多半都是優質蛋白質,比如雞蛋、雞肉、魚肉、海鮮,而不是一口吃很多油脂與澱粉,蛋白質只有一點點,比如培根就是蛋白能量比低的食物。最後則是均衡攝取多種深綠色蔬菜為主的高纖蔬菜、並且搭配菇類補充纖維與營養素。
秘訣3:一張圖曝瘦身餐盤「黃金組合」
「只要吃足夠的蛋白質與纖維質,無形之中就可以達到一個減醣的效果,等於說你吃完了蛋白質跟纖維之後,你也沒有太大的空間再去吃那些飯和麵這類精緻澱粉。」李唐越醫師的日常減肥餐盤會貼近「211餐盤」原則,以下兩個重點推薦,打造自己的瘦身餐盤黃金組合。
- 一個餐盤至少一半放蔬菜,最好是當季食材、五顏六色鮮蔬。例如青椒或深綠色葉菜類,還有十字花科蔬菜也有利於肝臟解毒、補充維生素C;黃色的玉米筍、紅色的甜椒,多樣化蔬菜也助於攝取多元植化素與足夠的纖維。但是,澱粉含量高的不算在內,比如地瓜、南瓜、山藥、玉米,這些要算在澱粉類。
- 另外半個餐盤,蛋白質和澱粉的比例可以是2:1
- 蛋白質優先選擇雞蛋、雞肉、魚肉、海鮮,或是瘦一點的牛肉和豬肉
- 澱粉類除了注意份量之外,最好是選擇非精緻澱粉,比如糙米飯、地瓜

那外食的時候又該怎麼吃?遇到「卡關」或微復胖,該怎麼辦?繼續看下一頁!
秘訣4:外食這樣選,不挑餐廳照樣瘦
李唐越醫師坦言,在醫院工作時特別忙碌,三餐幾乎都外食,那外食的時候又該怎麼吃?原來答案很簡單,就在你吃習慣的店家,改變你點的食物就可以!以往到早餐店,習慣吃燒餅夾油條、一張蔥抓餅再一份薯條、鐵板麵配奶茶,仔細檢查發現,這就是高油高糖高熱量的地雷食材,後來改選擇肉蛋土司、或是蛋餅配豆漿,吃進充足的蛋白質,也大大降低了澱粉量,無形中就是幫身體開啟「瘦身模式」。
好比在便利商店,以前可能要吃2個三角飯糰配含糖飲料,現在則可以改吃2顆茶葉蛋配無糖豆漿,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我常常舉例,你去吃一塊雞胸肉或一隻雞腿,跟你去吃鹹酥雞、炸雞塊,其實完全不一樣!雞胸肉吃一塊就很飽,但是雞塊你可以吃很多,而且還會沾醬料,無形中就攝取很多糖。所以這種微小的改變,其實對身體都有很大的幫助。」
就連到小吃店、麵攤,以前可能吃乾麵加一碗小滷肉飯才會飽,現在可以改成先點一盤燙青菜,確保有吃夠纖維質,接著再吃滷蛋、滷豆腐、海帶,喝青菜蛋花湯、青菜豆腐湯,這些食物下肚後飽足感已經有7、8成,主食類只需要吃個幾口淺嚐。再以吃迴轉壽司為例,以往可能要吃6、7盤握壽司還沒有很飽,現在可以改成先吃2捲有滿滿生菜的手捲、喝一碗味噌湯、吃一個茶碗蒸、一點花椰菜和秋葵等小菜、幾片生魚片,「這時候其實已經很飽了,要再吃2盤握壽司也無妨,其實相對來說都是很安全的選擇。」
秘訣5:不用日走萬步!運動2方法是減肥王道
除了飲食之外,運動策略也很重要,因為身體如果不動,代謝彈性就會變差,沒辦法有效讓身體燃燒脂肪、代謝多餘的糖分,但所謂的運動也不是每天要走2、3萬步才能達標,重點在於讓身體能夠動起來、以及加強增肌減脂的效果,尤其是平常完全沒運動的人,只要有動就會有效!
李唐越醫師分享,當時自己靠運動減肥主要有2個方式,第一是直接增加日常活動量,讓每天的生活與工作都有更多的活動量。「那時候我要求自己一天走8,500步,但是不用特別去找跑步機來健走、也不用另外去外面花很多時間走路!例如我有時候會把車停得距離醫院遠一點,然後走路去上班,或者時間允許的話,像上班族搭捷運可以提早一站下車,再徒步走到公司。」
還有,減肥的時候幾乎都是爬樓梯、不搭電梯,搭配手機計算步數的功能或app,只要以每天8,500步為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增加活動量,比起整天久坐缺乏活動,其實就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有研究指出,一天其實只要走到7,900步以上,對身體就有很大的好處,反而走1萬步以上的效果並沒有那麼明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設下這樣的目標,對一般人來說也相對更好達標。
至於第二個方式則是加入別的運動,比如游泳、或到健身房踩滑步機、踩飛輪等有氧運動,先減脂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加入一週3到5天的重量訓練,達到增肌的效果。原因在於減脂過程中肌肉可能稍微有點流失,這是正常的,但問題是流失的肌肉量不能太多!「如果能夠把重量訓練加進來,其實可以讓肌肉維持住,加上飲食把蛋白質量吃足夠,其實肌肉就不會流失那麼多。」但就算有到健身房運動,日常活動還是要維持住,不然就算週末有去跑一次5公里長跑,其他平日時間都久坐8到10小時沒有活動,加強代謝的效果一樣會大打折扣。
另外,很多人在運動的時候會有「熱量迷思」,會對照哪一種運動可以消耗最多卡路里,就拚命鍛鍊同一種運動,但李唐越醫師認為,最好的運動方式其實是各種形式的運動都要做,包含有氧與重量訓練,不要偏廢任何一種運動。
秘訣6:小心變泡芙人!5招突破減肥停滯期
當減肥過程遇到「卡關」,該怎麼辦呢?李唐越醫師表示,過往幫助學員減重的經驗中,大部分的人體重都不會一律往下衝,不管是減肥停滯或小小復胖回彈,其實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最重要是調整策略、回到軌道,長久下來一樣能順利達成目標,千萬不要放棄。
與其為了突破減肥停滯期而採用錯誤的減肥方式,更要小心變成只降了體重卻囤滿肥油的「泡芙人」。醫師建議從5個面向著手,包含監督飲食控管、調整飲食策略、檢視運動計畫、健康的睡眠、充足的水分,只要能夠兼顧到這幾項原則,一定可以真正瘦下來。
- 完整紀錄飲食內容(進食時間、食物種類、份量,也包含正餐與任何點心):很多人覺得自己吃得很少,紀錄下來之後才發現自己吃超多。
- 根據飲食內容進一步調整:如果吃太多澱粉、或油脂量太高,就可以著手調整份量;也可以檢查蛋白質份量與比例夠不夠。
- 檢視運動效果:如果已經建立起運動習慣,可以稍微提升運動強度、會調整運動時間,比如觀察燃脂心率和身體表現,如果運動時還可以輕鬆聊天唱歌,或許可以提高到呼吸稍微喘一點點的運動強度。
- 健康的睡眠:睡眠不足不利於減肥,想要瘦下來一定要睡好睡飽。
- 充足的水分:醫師強調,充足水分絕對是減肥的關鍵,減重名醫宋晏仁醫師過去也分享,曾有學員靠著每餐餐前攝取500cc.水分瘦身成功!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至少應飲用6~8杯水(240ml/杯),並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腎臟疾病患者因腎臟功能變差,會影響每日腎臟可以負荷的水量,因此正確水分攝取量應諮詢主治醫師後調整)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