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別讓腎臟初老變衰老!40歲後養腎飲食6堂課,特效排毒動起來

早安健康鍾佩錦
2019-10-11 18:00:00
156,929
收藏
分享
「洪醫師,你要是可以讓我不洗腎,我會更謝謝你。」洗腎病人曾這麼對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這樣說,讓他直呼完全是「一棒打醒自己」的一句話。雖然將洗腎患者照護得十分妥當,但終究比不上「預防之道」來得更重要,因此他認為,要預防腎臟病勢必得從前端就開始做起。

台灣有將近九萬的洗腎患者,腎臟不好的人更將近兩百萬,然而洪永祥醫師指出,其中有近半數的人並不曉得自己腎臟已經開始出問題,最後就有可能面臨洗腎。

但究竟造成腎臟疾病的源頭是什麼?洪永祥醫師直指一個關鍵:代謝症候群。根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達19.7%(男20.3%,女19.3%),且隨年齡上升有增加的趨勢。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前兆,洪永祥醫師強調,導致台灣人腎臟生病的前兩大原因,是糖尿病跟高血壓,而再往回推,就可以發現我們應該從「代謝症候群」開始預防。

代謝症候群是老後健康的十字路口



「代謝症候群是一個十字路口,」洪永祥表示,當我們的內臟脂肪開始堆積(肚子變大)、血糖稍高但又還沒到糖尿病、血壓稍高也還沒有到高血壓的程度,此時若我們置之不理,不做任何改變,就很可能走上糖尿病、高血壓那條路;如果開始改變飲食、增加運動,又可以走回健康的那條路。

他分享自己曾有一個患者,本來需要吃血糖及血脂藥控制,但他非常努力飲食控制及運動,成功減去10公斤後,全部的藥都不必再吃,身體數值也都回到正常範圍。因此,在疾病發生前積極改善生活習慣就是「逆轉」的關鍵期,更要好好把握。

養好腎就要逆轉代謝!飲食六堂課這樣做



洪永祥醫師指出,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因素有兩個:老化,也就是代謝下降;另外就是飲食過量,超出身體的代謝功能。他說明,40歲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及關鍵期。年輕人的代謝功能旺盛,但過了40歲之後,身體代謝就開始老化,因此就要開始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

「你在40歲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讓你的身體代謝維持在年輕狀態。」洪永祥醫師說明,做法不是吃藥、吃健康食品,而是靠生活習慣。「逆轉代謝是有可能的,但不是靠醫師給你開藥,而是靠自己!」

第一堂課:多蔬果、高纖維

根據衛福部新版的《國民飲食指南》,建議12歲以上兒童、青少女及成年女性,天天攝取7份蔬果,其中包含4份蔬菜及3份水果;青少年及成年男性每天則應攝取9份蔬果,其中包括4份蔬菜及3份水果,但顯然許多人都沒辦法達到建議量。

多少的量算「1份」呢?以蔬菜來說,1份大約是生重100公克;煮熟後約占一般飯碗的8分滿。水果則大約是1顆拳頭大小,或一般飯碗的8分滿。

洪永祥醫師說,大家都知道抗老要攝取足夠的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薑黃素、花青素、白藜蘆醇等,而這些營養素在蔬果中存在最多,因此多吃蔬果更能延年益壽。

第二頁繼續看:靠飲食聰明養腎的第二堂課!


第二堂課:低糖、少調味料

洪永祥醫師指出,優質的醣類(碳水化合物)要酌量攝取,例如低升糖指數(低GI)、高纖低精緻度的澱粉,但「糖」就要能免則免。他表示,台灣人特別喜歡喝的手搖飲料,就讓他非常憂心,一杯全糖的珍珠奶茶就等同12顆方糖的含糖量,超過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顆)。

此外,洪永祥醫師也提醒,有許多食物吃起來完全不甜,但含糖量卻同樣高得嚇人。包括加工食品、醬料在內,總共有五種隱藏版的甜食陷阱。
  • 加工食品:甜不辣、魚丸、香腸、火腿、肉鬆
    3顆花枝丸的含糖量,差不多有7克的糖(約1/3湯匙);1.5小條的甜不辣就有含糖量15克(約1湯匙),可怕的點在於這些食品吃起來不覺得甜,但確實含糖量頗高。

  • 果汁飲品:罐裝果汁、現打新鮮果汁
    許多人會覺得純果汁是由新鮮水果打成汁,營養成分高、沒有添加物,多喝應該沒關係,但重點是把新鮮水果打成一杯果汁的果糖份量,很容易超過1天建議2份水果的攝取量。

  • 小吃類:蔥油餅、麵線、春捲、肉羹、冰品
    一些開胃小菜如糖漬百香果木瓜片,蜜漬堅果如蜜核桃、蜜腰果,含糖量也都不少;濃湯或勾芡含太白粉等精緻澱粉,容易吸附油脂更增加熱量,影響血糖;夏天吃冰添加的紅豆、綠豆等餡料大部分會漬糖,冰上通常還會淋上糖水、煉乳,這些食品的含糖量都非常高。

  • 調味醬料:番茄醬、醬油膏、味啉、甜麵醬

  • 養生飲品:膠原蛋白飲、四物飲、人參飲、纖體飲
    從膠原蛋白飲的成分表可以發現,除了膠原蛋白、膠原蛋白胜肽之外,還有包括濃縮果汁、高果糖糖漿、檸檬酸、香料等添加物,表示在喝下膠原蛋白飲的同時,也攝取到了糖分。

不只低糖,還要低鈉
除了低糖外,低鈉也是飲食重點,鈉離子過高會導致血壓升高,包括吐司麵包、泡麵、肉乾、罐頭食品、調味料等鈉含量都很高。洪永祥醫師建議,已蘸醬取代淋醬,「用食物去蘸,不要把醬料全部淋上去。」

若想要調味,有許多天然食材、辛香料都具有很好的滋味,對身體更健康。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火鍋湯」,洪永祥醫師指出,吃火鍋時,若想喝湯只建議在前30分鐘且要注意「淺嚐即止」,烹煮超過30分鐘以上的火鍋,會產生「亞硝胺」,同時食材中若有殘留的「農藥或環境荷爾蒙」也都會溶入湯底中,喝湯的同時,也將所有有害物質吞下肚。

「喝對水,養好腎」人人都知道,醫師還說這東西一口都別吃!下一頁看看是什麼傷身地雷!


第三堂課:少加工品、少高油脂

洪永祥醫師引法國大型研究表示,飲食中加工食品多一成,罹癌風險就增加12%。但這邊定義的加工食品是是什麼呢?他說明,包括工業化大量製作的各式麵包(例如:超商麵包);洋芋片、巧克力等零食;肉丸、肉鬆、火鍋料、汽水等都是加工食品,建議盡量少吃為妙。

第四堂課:燒焦的食物一口都別吃

洪永祥醫師以機車排氣管比喻,食物燒焦後產生的物質,就與排氣管外那一層「黑油」相同,都是「致癌物」。蛋白質燒焦會產生乙環胺、脂肪燒焦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等,吃太多就會影響腸胃道及肝臟。

第五堂課:多攝取優質蛋白質

攝取包括魚肉蛋奶豆類在內的優質蛋白質,由於蛋白質是形成身體肌肉的材料,足夠的肌肉才能遠離「肌少症」威脅。洪永祥醫師指出,肌少症會讓身體出現新陳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同時因為下肢力量不足,失能風險也會提升。

第六堂課:喝水提升代謝力

洪永祥醫師表示,台灣人不愛喝水讓他非常擔心。夏天一到,許多腎臟疾病患者就會出現,包括泌尿道感染、腎結石、中暑、橫紋肌溶解等。他說,喝水是一種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每天要喝體重的3%~4%,若你是一個60公斤的人,就要喝1800~2400cc的白開水,而非飲料。

除了對腎臟的影響,洪永祥醫師更引英國研究指出,青少年處於缺水時,會出現大腦萎縮的症狀,而且失水愈多,腦部萎縮就愈嚴重,甚至與患病2個多月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相同,「但還好趕緊喝下兩杯水,大腦就會逐漸恢復原本的狀態。」

你知道嗎?原來空氣汙染也是慢性發炎的推手之一!下一頁看醫師怎麼說


運動對身體好!久坐與吸菸一樣傷身



根據研究,一天坐著的合計時間、不起身而持續坐著的時間愈長的話,無關乎年齡、性別、人種、BMI以及運動習慣的有無,死亡風險都會提高。舉例來說,一天當中合計坐著13小時以上的人,和只有11小時的人相比,死亡率上升了2倍。

洪永祥醫師分享,現在他們診所都會「站著開會」,希望能夠帶領員工保持良好習慣。此外,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很重要,每周至少五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可選擇一些中強度的運動,如慢跑,快走,腳踏車、跳舞、游泳等,都能達到運動目的。

早點睡覺!常熬夜罹癌率高4成



盡量早起,避免熬夜,因為熬夜很傷害代謝。洪永祥醫師說,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長激素,只在睡覺期間分泌,而且是在就寢後不久到開始熟睡的這段期間。

半夜不睡覺、一直暴露在光線下,除了會輾轉難眠外,也無法發揮抗癌、抗氧化和解毒等作用。他強調,健康之道無他,就是從平日的生活習慣改變,「恢復健康、幫助你代謝的生活習慣。」

三手菸比PM2.5更毒!防範空汙這樣做



根據美國研究,2016年新增的糖尿病患者當中,約有七分之一(十四%)為空氣汙染所害,而「細懸浮微粒」(PM2.5)正是罪魁禍首,兩者間呈現強烈關聯。洪永祥醫師指出,PM2.5吸進身體之後,會產生慢性發炎,導致胰島素阻抗,引發肥胖、糖尿病等,因此空汙嚴重時,務必戴口罩防範。

而除了本身不吸菸外,更要注意「二手、三手菸」的危害。二手菸大家比較熟悉,是指間接吸到吸菸者所製造出的煙霧;三手菸則是吸菸者燃燒菸後,其中的焦油及尼古丁等有害物質附著在衣物、傢俱、頭髮、奶嘴等物上。洪永祥醫師指出,就算菸味消散,清洗衣物或使用空氣清淨機,都無法去除有害物質,「毒物會附著在物品上達三個月之久。」

由於這些有毒物質的微粒只有PM1,比PM2.5更容易被皮膚吸收,因此更毒。洪永祥醫師建議,若外出無法避免沾染菸味,回家後應立刻換下外出服,同時反摺丟進洗衣機中,避免有毒物質持續傷害自己及家人。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