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編輯部】膝蓋疼痛不適,採取對策的第一道門檻就是要找出原因。其實膝蓋疼痛除了關節炎,也可能是周邊組織受傷,不妨用手輕壓關節周圍一圈,如有特別疼痛的位置,代表有周圍組織受傷,如果都不特別疼痛而是膝蓋內部不適,就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等膝關節問題。
在台灣除了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較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也屬於常見關節炎,如出現以下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及治療控制,可減輕相當程度的後遺症。
在台灣除了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較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也屬於常見關節炎,如出現以下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及治療控制,可減輕相當程度的後遺症。
膝蓋痛原因1:退化性關節炎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 盛行率:台灣50歲以上人口每2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例高於男性。
- 病因:軟骨磨損,關節活動時缺乏緩衝。
- 部位:好發於膝關節,但髖關節、腰部、頸部、手指也都有可能罹患。
- 症狀:活動患部會造成疼痛,休息時稍有緩解,晚期可能造成O型腿等關節變形。
- 就診科別:可在骨科或復健科診斷治療。
- 治療:可透過藥物或注射玻尿酸來緩解,嚴重時可能需要開刀更換人工關節。
膝蓋痛原因2:類風濕性關節炎
- 盛行率:台灣約有10萬人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困擾,男女比例約1:3。
- 病因:免疫機能調控出現異常。
- 部位:好發於四肢的小關節,例如手指、腳趾,但也可能發作於膝關節。
- 症狀:通常發病部位對稱,紅腫熱痛的急性症狀會持續性一到兩周。
- 就診科別:應看免疫風濕科。
- 治療:把握發病第一年的治療的黃金期,避免關節受到破壞而僵直變形。
膝蓋痛原因3:痛風性關節炎
- 盛行率:台灣痛風盛行率,男性約3.3%、女性約1.1%。
- 病因:血中的尿酸濃度太高。
- 部位:過半數人第一次發作於腳大拇趾第一關節,也可能發作於膝關節或腳踝、手部關節。
- 症狀:膝蓋積水、紅腫疼痛;有時可以在抽出的關節液裡面看到尿酸的小結晶。
- 就診科別:可在骨科診斷治療。
- 治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並多喝水,能幫助尿酸從尿液排出。
膝關節到底多複雜?我還年輕為什麼會膝蓋不舒服?膝蓋10大常見病症一次解析
- 腿型不正:腿型不正可能是先天結構問題,也可能是平時姿勢錯誤、 施力不當,日積月累導致下肢骨骼內旋或外旋,體重易集中在膝關節單側而造成更大的負擔及疼痛。
自主養出健康膝蓋的10個處方箋
逆轉膝蓋痛飲食5法則
保養膝關節,從富含膠質的豬腳、雞爪,到各式各樣的營養保健品,能吃的都吃了,為什麼還是沒有用?愛護膝關節,不妨試試調整你的飲食方法!
- 減糖,減掉發胖發炎的「毒」: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肥胖正是原因之一。下樓梯時,膝蓋要承受體重7倍的重量,蹲下時則是10倍,就有研究指出,當體重超標20%,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機率增加40 %。如果屬於肥胖體型(BMI≥27),保養膝蓋最好先減重,關鍵第一步就是少吃點糖。 - 攝取彩虹蔬果,減輕發炎保膝蓋力:
膝關節與周圍組織發炎, 是膝關節不適的主要原因,排除掉糖分這個發炎因子之後,平時多攝取彩虹蔬果、好油脂,就能幫助緩解體內發炎症狀,減輕膝關節疼痛並預防不適!五彩繽紛的蔬果,富含維生素、植化素等抗氧化物質,能夠消除自由基、抗發炎、減輕關節不適症狀。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特別建議食用大蒜、洋蔥、西洋芹、檸檬等具有抗發炎效果的食材,平時也要多吃新鮮蔬果、全穀類及豆類。 - 攝取好油脂,在骨關節炎照護飲食中增添抗氧化物:
橄欖油含有橄欖多酚,苦茶油含有茶多酚,兩者都含有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此外還有魚油富含DHA、EPA的青背魚,都是知名的抗發炎好油脂來源。或者也可以透過堅果、酪梨等食材來攝取好油脂。 - 補充水分滋養軟骨、潤滑關節:
軟骨由水分、膠原蛋白、蛋白聚糖等成分組成,隨著年歲增長,關節軟骨的組成成分會日漸流失,想要改善膝關節疼痛的情形,可以從補充軟骨的組成原料開始。軟骨之所以軟,正是因為含有許多水分, 軟骨水分充足的時候彈性比較好,較能承受體重及動作帶來的衝擊,但是隨著年齡增長,軟骨內的水分會逐漸流失,導致軟骨變硬而容易磨損。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足8~10杯水,就可以緩解80%的關節疼痛。 - 需要吃或喝膠原蛋白嗎?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也OK!
豬腳、雞爪等食物含有動物性膠原蛋白(膠質),但是我們吃下之後身體不會直接運用,大量食用反而可能膽固醇超標;另一方面,秋葵、黑木耳、白木耳等僅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基本上只要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有了這兩樣原料,體內就會自行合成膠原蛋白了。
按摩3穴道有效養膝解痛
無論是膝蓋疼痛,或是平時想保養膝關節,在不勉強的情況下都可以試著按摩膝蓋周圍的穴道,暢通氣血循環、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也幫助膝關節放鬆。

- 犢鼻:位於膝蓋骨下方外側凹陷處。
犢鼻也叫作「外膝眼」,能滑利關節、理氣消腫,按摩可以緩解膝關節疼痛,對於膝蓋積水、其他膝蓋周圍軟組織疾病或下肢麻痺也有效果。
按摩方式:每次按摩2∼3分鐘,每天2次。 - 陽陵泉:位於膝蓋下偏外側、突出圓骨下凹窩處。
陽陵泉亦名「筋會」,意為全身「筋之會」,但凡軟骨、肌肉、肌腱、筋膜等軟組織的症狀,以及膝關節疼痛等不適,按摩放鬆陽陵泉都有效果。
按摩方式:每次按摩2∼3分鐘,每天2次。 -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膝蓋骨內側凹陷處。
按摩陰陵泉能去濕,由於中醫認為關節容易受到外邪侵犯,尤其是濕邪重濁會造成關節腫痛不適,排出體內多餘濕氣能讓症狀有所改善。
按摩方式:每次按摩2∼3分鐘,每天2次。
骨科名醫蔡凱宙醫師的膝蓋自我修復課!
膝關節是個不穩定的關節,一個圓凸的骨頭放在一個平面的骨頭上面,用很多韌帶和軟骨來穩定它。膝蓋是人體前進時的最凸點,也是一個脆弱點,在武術裡只要踢一個人的膝蓋,他就不會走了,膝蓋也是磨損點,像輪胎一樣會磨損,一定要想辦法加強、保護它。
- 久坐、缺乏活動,反而會讓膝關節餓死:膝蓋沒什麼血液循環,軟骨沒有血管經過,因為它的壓力很大,不動的時候血液是過不去的,營養是吃不到的,退化會更厲害,所以人的設計不是讓你坐著的;膝蓋有關節囊、關節液經過,關節軟骨的細胞是活的,要活動才能讓軟骨吃到營養,讓它可以長,膝蓋是要動的,只要是活的細胞,它有自癒力,就有辦法,但是你要給它好的環境。
- 膝蓋不舒服,更要保持活動、讓循環暢通:膝蓋突然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膝、伸直或採跪姿(參考下方示範),基本都是讓淋巴、血液循環暢通,因為它是活的,活動度要完全才行。要是膝蓋卡住不會動,軟骨破掉不敢動,或是不穩定、脫臼的感覺,例如膝關節內側韌帶鬆掉,就一定要看醫生。
膝關節自癒運動:屈膝長跪
屈膝長跪能訓練下肢肌耐力、擴大上肢活動度,還能讓脊椎回歸中線、柔軟度增加,並刺激膝蓋與雙腳經絡,奠定自癒力的基礎。(動作示範/蔡凱宙醫師)

- 採跪坐姿勢,臀部放在腳跟上。
- 頭往前磕,手往前伸、十指用力伸直,有拉開脊椎及所有關節的感覺。
- 慢慢呼吸,維持10 秒後起身回到跪坐姿勢,休息數秒再進行下一次。每回3 次,早晚各3 回。
坐姿抬腿:鍛鍊股四頭肌
除了疾病引起的膝蓋疼痛,有許多人是長時間負重過度,膝關節不堪負荷而引起疼痛。美國知名訓練員Jessica Smith 指出,想要緩解或預防膝蓋痛,必須針對關節周圍,以及大腿、臀部的肌肉進行強化鍛鍊。這些肌群越是強壯,膝蓋在移動時所需承受的壓力就越少。
股四頭肌是大腿前方的肌肉,也是穩定膝關節時最主要的鍛鍊部位,因為它可以穩定髕骨,讓膝關節與軟骨不容易過度磨損;此外,放鬆腿筋與小腿肌也能夠讓肌肉恢復彈性,降低膝蓋所承受的壓力,達到保護膝關節的效果。
每周練習以下的動作4~5天,能夠強化肌肉、幫助減少膝蓋的負擔,讓走路更加輕鬆。在練習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能力限度,若覺得疼痛就應立即停止練習。

- 在椅子上坐正,背部挺直,雙腳自然放鬆踩地;雙手抓穩椅子兩側,眼睛平視前方。
- 慢慢將膝蓋伸直,到達與地板平行之後,再慢慢後放下,兩腳輪流進行。不必勉強將膝蓋打直,以免膝蓋卡死反而造成傷害。以一次10下,一天3次為目標。
膝蓋痛有哪些運動可以做?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會傷關節!
有些運動雖然傷膝,有些運動卻是護膝!壢新醫院尊爵體重管理中心主任林頌凱醫師也在部落格文章中提醒,運動可以刺激神經和肌肉,強化膝蓋部位的穩定性和協調性,針對大腿和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有好效果。衝擊性高的運動會傷膝,因為劇烈的跑跳會讓關節承受幾倍於體重的重量。建議若肌力不足或軟骨不夠強壯,膝關節會容易退化,關節不好的人如果要運動,應該先從低衝擊性的運動開始。
「護膝」運動大公開 (正分代表護膝,負分代表傷膝)
對膝關節的影響 | 運動種類 |
+2 | 大腿肌力(股四頭肌、腿後肌群)訓練、核心肌群訓練、神經肌肉訓練 |
+1 | 騎車、游泳、鐵人三項、瑜珈、皮拉提斯、太極拳、氣功、健康操、靠牆深蹲、全身伸展運動 |
0 | 健走、保齡球、壘球、棒球、土風舞 |
-1 | 跳舞、有氧運動、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 |
-2 | 網球、籃球、羽球、快跑、波比運動、高強度間歇訓練 |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