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 護理師)】疫情期間,除了勤洗手、注意消毒外,透過均衡的飲食維持健康的身體是最根本的防疫原則。在疫情期間該如何安心吃?飲食上又有什麼需要特別留心的原則?民眾的安心指標譚敦慈老師一次告訴你。
① 異國食物、珍禽異獸都請小心
讓飲食安心的5個原則
① 異國食物、珍禽異獸都請小心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不要好奇去吃一些如蝙蝠、田鼠、穿山甲等,極有可能造成一些疾病。而異國食物很可能只適合當地人,好奇嘗試可能引發危險。例如馬來西亞常見的家常菜守宮木,過往曾有台灣人食用後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中毒現象。

② 勿生食生飲
生食風險高,最常見的就是大腸桿菌及李斯特菌感染,像很多生菜就常被抽查出大腸桿菌超標。如果食物曾被感染或有寄生蟲,未經高溫烹調便容易「病從口入」。

◆青蔥、香菜請注意處理過程
青蔥、香菜等常見的調味料蔬菜,生食比例很高。過去曾發生食用青蔥感染A肝的案例,原因是處理青蔥的人有A肝,蔥花又未經烹調,吃了就容易致病。

◆ 蔬果也可能引致中毒,建議煮熟吃
除了微生物、病毒及寄生蟲,有些生鮮蔬果中的天然毒素也可能引致中毒。例如新鮮竹筍含「氰化葡萄糖」,四季豆、扁豆含「植物血球凝集素」及「皂素」,未烹煮或熟透,都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菠菜、花椰菜、甜菜這些草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也須汆燙後再食用才安全。

OK 生食請注意保存溫度
許多人喜歡吃生魚片、生菜沙拉,這些生食也有可能受寄生蟲、細菌汙染,嚴重可能致死。美國FDA跟歐盟都明確規定,生魚片須在攝氏零下35℃,冷凍20小時,或攝氏零下20℃冷凍七天以上,以達到低溫冷凍殺菌的效用,否則就須用63℃以上的溫度至少加熱5分鐘,尤其近幾年來海洋寄生蟲增加了2百多倍。
生魚片應以海魚為主,淡水魚因含「中華肝吸蟲」,易引發腹痛、厭食、發燒、肝腫大及黃疸等不良症狀,並不適合生食。2020年,中國曾有一名男子因身體不適就醫,檢查後發現膽管內藏有大量肝吸蟲,原來他有生食淡水生魚片的習慣,因此才造成感染。

③ 食物上桌馬上吃
研究指出食物端上桌約12分鐘左右,細菌數就會上升一倍,時間越長菌數滋生越多。建議大家食物上桌後就趕快享用,千萬不要給自己腸胃找麻煩。

菜放涼才裝便當就錯了!下一頁看看譚敦慈建議還有哪些健康飲食重點
④ 食物稍微放涼就冷藏
建議晚餐煮好後就先把隔天要帶便當的份量分裝出來,稍微放涼後,用手摸裝菜的容器(便當盒、鍋盤等),若感覺溫暖而不燙,即可放進冰箱冷藏。
Tips 等飯菜涼再裝便當?小心吃下細菌!
食物在攝氏60℃以下就會開始長菌,若等吃剩再裝便當,容易讓細菌大量繁殖!若是煮一大鍋湯,可先盛要吃的量,其餘放涼至溫暖不燙手時,即可冷藏。

⑤ 熱飲易燙傷食道黏膜
世界衛生組織將65℃以上的熱飲列為可能致癌物,超過即有燙傷食道,刺激黏膜組織的疑慮,增加食道癌風險。無論喝熱飲或熱湯,請用手觸碰容器,溫暖不燙手再食用。

① 均衡飲食 提升免疫力
◆ 奉行少油少鹽少糖原則
飲食跟免疫力息息相關,建議奉行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以多吃當季新鮮蔬果,營養均衡的方式來提升免疫力。

◆ 每日攝取足夠蛋白質
蛋白質是增加免疫力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可以先算出自己的需求量,再從豆、魚、蛋、肉類等食物中,去獲取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BOX】
每人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體重(公斤)×1.2公克
例如:50公斤的人,每天應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
常見食物蛋白質含量表
不讓免疫力降低有哪些飲食要點?下一頁看看譚敦慈更多推薦
② 少碰甜食
研究發現糖分會降低白血球活性,減少殺死病菌能力,高感染風險的時期,應減少甜食的攝取。

③ 多食用新鮮辛香料
蔥、薑、蒜、洋蔥、辣椒、九層塔等辛香料,都具有超強的抗氧化力,對人體免疫力有益。滷肉時加入新鮮的辛香料,也可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產生。

④ 不依賴保健食品
很多人以為吃保健食品具有提升免疫力的效用,但研究顯示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還是均衡飲食最好,所以不要天天吃一大把保健食品,而三餐亂吃。

本文摘自《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 護理師)/三采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生食生飲、飯菜放量才收都NG!譚敦慈的疫情期間安心飲食法則

② 勿生食生飲
生食風險高,最常見的就是大腸桿菌及李斯特菌感染,像很多生菜就常被抽查出大腸桿菌超標。如果食物曾被感染或有寄生蟲,未經高溫烹調便容易「病從口入」。

◆青蔥、香菜請注意處理過程
青蔥、香菜等常見的調味料蔬菜,生食比例很高。過去曾發生食用青蔥感染A肝的案例,原因是處理青蔥的人有A肝,蔥花又未經烹調,吃了就容易致病。

◆ 蔬果也可能引致中毒,建議煮熟吃
除了微生物、病毒及寄生蟲,有些生鮮蔬果中的天然毒素也可能引致中毒。例如新鮮竹筍含「氰化葡萄糖」,四季豆、扁豆含「植物血球凝集素」及「皂素」,未烹煮或熟透,都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菠菜、花椰菜、甜菜這些草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也須汆燙後再食用才安全。

OK 生食請注意保存溫度
許多人喜歡吃生魚片、生菜沙拉,這些生食也有可能受寄生蟲、細菌汙染,嚴重可能致死。美國FDA跟歐盟都明確規定,生魚片須在攝氏零下35℃,冷凍20小時,或攝氏零下20℃冷凍七天以上,以達到低溫冷凍殺菌的效用,否則就須用63℃以上的溫度至少加熱5分鐘,尤其近幾年來海洋寄生蟲增加了2百多倍。
生魚片應以海魚為主,淡水魚因含「中華肝吸蟲」,易引發腹痛、厭食、發燒、肝腫大及黃疸等不良症狀,並不適合生食。2020年,中國曾有一名男子因身體不適就醫,檢查後發現膽管內藏有大量肝吸蟲,原來他有生食淡水生魚片的習慣,因此才造成感染。

③ 食物上桌馬上吃
研究指出食物端上桌約12分鐘左右,細菌數就會上升一倍,時間越長菌數滋生越多。建議大家食物上桌後就趕快享用,千萬不要給自己腸胃找麻煩。

菜放涼才裝便當就錯了!下一頁看看譚敦慈建議還有哪些健康飲食重點
④ 食物稍微放涼就冷藏
建議晚餐煮好後就先把隔天要帶便當的份量分裝出來,稍微放涼後,用手摸裝菜的容器(便當盒、鍋盤等),若感覺溫暖而不燙,即可放進冰箱冷藏。
Tips 等飯菜涼再裝便當?小心吃下細菌!
食物在攝氏60℃以下就會開始長菌,若等吃剩再裝便當,容易讓細菌大量繁殖!若是煮一大鍋湯,可先盛要吃的量,其餘放涼至溫暖不燙手時,即可冷藏。

⑤ 熱飲易燙傷食道黏膜
世界衛生組織將65℃以上的熱飲列為可能致癌物,超過即有燙傷食道,刺激黏膜組織的疑慮,增加食道癌風險。無論喝熱飲或熱湯,請用手觸碰容器,溫暖不燙手再食用。

4大觀念,吃對了就安心
① 均衡飲食 提升免疫力
◆ 奉行少油少鹽少糖原則
飲食跟免疫力息息相關,建議奉行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以多吃當季新鮮蔬果,營養均衡的方式來提升免疫力。

◆ 每日攝取足夠蛋白質
蛋白質是增加免疫力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可以先算出自己的需求量,再從豆、魚、蛋、肉類等食物中,去獲取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BOX】
每人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體重(公斤)×1.2公克
例如:50公斤的人,每天應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
常見食物蛋白質含量表
食物份量 | 蛋白質含量 |
一顆蛋(60公克) | 6公克 |
一塊豆腐(300公克) | 15公克 |
一份虱目魚(100公克) | 22公克 |
一隻雞腿(100公克) | 40公克 |
不讓免疫力降低有哪些飲食要點?下一頁看看譚敦慈更多推薦
② 少碰甜食
研究發現糖分會降低白血球活性,減少殺死病菌能力,高感染風險的時期,應減少甜食的攝取。

③ 多食用新鮮辛香料
蔥、薑、蒜、洋蔥、辣椒、九層塔等辛香料,都具有超強的抗氧化力,對人體免疫力有益。滷肉時加入新鮮的辛香料,也可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產生。

④ 不依賴保健食品
很多人以為吃保健食品具有提升免疫力的效用,但研究顯示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還是均衡飲食最好,所以不要天天吃一大把保健食品,而三餐亂吃。

本文摘自《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 護理師)/三采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生食生飲、飯菜放量才收都NG!譚敦慈的疫情期間安心飲食法則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