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吳映蓉(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翁德志(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博士)、李芷薇(國立臺北大學營養師)】戰勝疲勞:喝咖啡選對時間,早餐午餐吃對食物
走進辦公室,你是不是常常哈欠打不停?明明睡足了8小時,但總覺得怎麼樣都睡不飽;剛坐下辦公沒多久,盯著電腦螢幕注意力卻無法集中,全身倦怠,做什麼都提不起勁。與過去旺盛的精力相比,無論是身體或心靈,總是感覺無精打采、缺乏活力,懷疑自己是否變成「初老族」?其實,你的疲勞可能是錯誤的飲食所導致。
走進辦公室,你是不是常常哈欠打不停?明明睡足了8小時,但總覺得怎麼樣都睡不飽;剛坐下辦公沒多久,盯著電腦螢幕注意力卻無法集中,全身倦怠,做什麼都提不起勁。與過去旺盛的精力相比,無論是身體或心靈,總是感覺無精打采、缺乏活力,懷疑自己是否變成「初老族」?其實,你的疲勞可能是錯誤的飲食所導致。
總是覺得累,問題原來出在飲食上!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沒有好好吃早餐
沒吃早餐是我們一整天疲累的主要原因。試想兩餐之間最長的空白期,就是前一晚的晚餐到第二天早上這段時間,以為自己處在休息狀態,實際上身體仍不眠不休地進行新陳代謝。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比起吃豐富晚餐的人,吃豐盛早餐的人不僅胰島素分泌、血糖都比較正常,且食物產熱效應更好。
食物產熱效應是指我們攝取食物後,引起一連串消化、吸收、轉運、代謝及儲存等活動,而使體內能量消耗增加;換句話說,同樣一份豐富的餐點,如果選擇在早餐時段而非晚餐時段享用,身體比較不會將熱量轉換成更多脂肪囤積。
因此,想讓精神飽滿充滿戰鬥力,應該用早餐來為腦部提供適當的營養素,像是醣類、苯丙胺酸、葉酸、菸鹼素、維生素C、銅等營養素。相反地,如果不吃早餐,或是亂吃早餐,沒有正確的營養素來合成這些物質,自然就會感到疲倦。
喝咖啡的時間不對
一邊吃早餐一邊喝著香醇濃郁的咖啡,保留給自己工作前幾分鐘的儀式感,「將就的」工作日常也能變成「講究的」生活品味。不過營養師要提醒大家,這種浪漫偶爾為之還可以,如果養成長期濃咖啡配餐食或餐後馬上來一杯濃咖啡的習慣,小心體內鐵質的吸收受到影響。
鐵質是我們體內運送氧氣到各個組織的重要元素,鐵質不足時,便會感到氧氣不足,而且全身倦怠,打哈欠就是身體缺氧的求救訊號;除了鐵質,銅等礦物質也是製造「抗疲勞」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元素,餐後喝濃咖啡或濃茶,也會影響銅的吸收,讓人無精打采。
午餐吃太多澱粉
許多人工作一忙就耽誤了中午用餐時間,於是隨手買個飯糰、三明治或麵包充飢。這類午餐多半由碳水化合物組成,而忽略蛋白質食物如豆類、魚類、蛋類或瘦肉的攝取,蔬菜水果也吃得太少。
如果午餐大部分只有碳水化合物,很容易使讓腦部想放鬆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快速增加,整個下午便精神不濟、腦袋不靈光。
一整天的水分攝取不足
人體所有細胞的代謝都在水中進行,細胞產生的廢物也是藉由水分經由泌尿系統排出。一般健康的人可用每公斤體重×30 毫升,推估自己一天所需要的總水量,假設女生以50 公斤、男生70 公斤計算,一天大概要攝取1500 與2100 毫升的水量。
因此,當我們水分喝得不夠,身體產生的廢物不容易排出,自然會造成疲累的感受。
遠離慢性疲勞,該吃哪些食物對腸道好?下一頁了解更多
腸道壞菌也會讓人累
疲勞除了與工作、壓力和飲食有關外,越來越多研究認為腸道菌可能是引發疲累的凶手之一。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長期疲勞下,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祕或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也會反覆出現,讓人不勝其擾。
2021 年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發現,慢性疲勞者的腸道菌組成樣態與一般健康人不同,反而和經常發生腸道發炎的患者相似,推論長時間身心俱疲可能會誘發腸道生態改變,直接/間接改變腸道通透性與免疫平衡,甚至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身體不良的連鎖反應。
益生菌
對抗疲勞,身體與心理適當的休息很重要,不過,養好腸道菌也能強化我們的抗疲勞韌性。加拿大一篇研究發現,給予39名慢性疲勞受試者每日補充益生菌或安慰劑,結果顯示益生菌可舒緩受試者的焦慮指數;另一篇澳洲研究發現,補充益生菌可改善慢性疲勞患者的睡眠品質、認知功能與疲勞感受。
雖然目前尚需更多大型的研究結果來證明益生菌能改善疲勞,但想要解除身體的累,現在就開始累積腸道好菌準沒錯!
咖啡
咖啡對身體有不少健康功效,近年研究還發現,經常飲用咖啡的人擁有較健康的腸道生態。研究人員分析34位受試者的大腸鏡採集樣本與咖啡攝取習慣,發現咖啡攝取量較高的受試者(每日咖啡因量至少82.9毫克),腸內菌相組成較豐富,潛在的有害細菌比例也較少。
雖然此篇結果僅限於一般健康人士,但精神不濟時來一杯咖啡提提神,不僅能夠暫時抵抗疲勞感,或許還能維持腸道健康。
不過,營養師要特別提醒大家,最適合喝咖啡的時間應在早餐後1小時,因為這個時候喝咖啡較不會阻礙身體多數的礦物質吸收;除此之外,也建議下午3 點之後最好就不要再喝咖啡了,更不用說是傍晚或晚上,以免影響壓力荷爾蒙,也影響了睡眠品質。
選對食物,保持好精神的其他營養素建議
本文摘自《腸道菌對了身心就健康!營養學專家的護腸飲食全指南》/吳映蓉(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翁德志(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博士)、李芷薇(國立臺北大學營養師)/臉譜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沒吃早餐是我們一整天疲累的主要原因。試想兩餐之間最長的空白期,就是前一晚的晚餐到第二天早上這段時間,以為自己處在休息狀態,實際上身體仍不眠不休地進行新陳代謝。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比起吃豐富晚餐的人,吃豐盛早餐的人不僅胰島素分泌、血糖都比較正常,且食物產熱效應更好。
食物產熱效應是指我們攝取食物後,引起一連串消化、吸收、轉運、代謝及儲存等活動,而使體內能量消耗增加;換句話說,同樣一份豐富的餐點,如果選擇在早餐時段而非晚餐時段享用,身體比較不會將熱量轉換成更多脂肪囤積。
因此,想讓精神飽滿充滿戰鬥力,應該用早餐來為腦部提供適當的營養素,像是醣類、苯丙胺酸、葉酸、菸鹼素、維生素C、銅等營養素。相反地,如果不吃早餐,或是亂吃早餐,沒有正確的營養素來合成這些物質,自然就會感到疲倦。
喝咖啡的時間不對
一邊吃早餐一邊喝著香醇濃郁的咖啡,保留給自己工作前幾分鐘的儀式感,「將就的」工作日常也能變成「講究的」生活品味。不過營養師要提醒大家,這種浪漫偶爾為之還可以,如果養成長期濃咖啡配餐食或餐後馬上來一杯濃咖啡的習慣,小心體內鐵質的吸收受到影響。
鐵質是我們體內運送氧氣到各個組織的重要元素,鐵質不足時,便會感到氧氣不足,而且全身倦怠,打哈欠就是身體缺氧的求救訊號;除了鐵質,銅等礦物質也是製造「抗疲勞」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元素,餐後喝濃咖啡或濃茶,也會影響銅的吸收,讓人無精打采。
午餐吃太多澱粉
許多人工作一忙就耽誤了中午用餐時間,於是隨手買個飯糰、三明治或麵包充飢。這類午餐多半由碳水化合物組成,而忽略蛋白質食物如豆類、魚類、蛋類或瘦肉的攝取,蔬菜水果也吃得太少。
如果午餐大部分只有碳水化合物,很容易使讓腦部想放鬆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快速增加,整個下午便精神不濟、腦袋不靈光。
一整天的水分攝取不足
人體所有細胞的代謝都在水中進行,細胞產生的廢物也是藉由水分經由泌尿系統排出。一般健康的人可用每公斤體重×30 毫升,推估自己一天所需要的總水量,假設女生以50 公斤、男生70 公斤計算,一天大概要攝取1500 與2100 毫升的水量。
因此,當我們水分喝得不夠,身體產生的廢物不容易排出,自然會造成疲累的感受。
遠離慢性疲勞,該吃哪些食物對腸道好?下一頁了解更多
「腸」被忽略的知識
腸道壞菌也會讓人累
疲勞除了與工作、壓力和飲食有關外,越來越多研究認為腸道菌可能是引發疲累的凶手之一。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長期疲勞下,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祕或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也會反覆出現,讓人不勝其擾。
2021 年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發現,慢性疲勞者的腸道菌組成樣態與一般健康人不同,反而和經常發生腸道發炎的患者相似,推論長時間身心俱疲可能會誘發腸道生態改變,直接/間接改變腸道通透性與免疫平衡,甚至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身體不良的連鎖反應。
讓你遠離慢性疲勞的整「腸」物質
益生菌
對抗疲勞,身體與心理適當的休息很重要,不過,養好腸道菌也能強化我們的抗疲勞韌性。加拿大一篇研究發現,給予39名慢性疲勞受試者每日補充益生菌或安慰劑,結果顯示益生菌可舒緩受試者的焦慮指數;另一篇澳洲研究發現,補充益生菌可改善慢性疲勞患者的睡眠品質、認知功能與疲勞感受。
雖然目前尚需更多大型的研究結果來證明益生菌能改善疲勞,但想要解除身體的累,現在就開始累積腸道好菌準沒錯!
咖啡
咖啡對身體有不少健康功效,近年研究還發現,經常飲用咖啡的人擁有較健康的腸道生態。研究人員分析34位受試者的大腸鏡採集樣本與咖啡攝取習慣,發現咖啡攝取量較高的受試者(每日咖啡因量至少82.9毫克),腸內菌相組成較豐富,潛在的有害細菌比例也較少。
雖然此篇結果僅限於一般健康人士,但精神不濟時來一杯咖啡提提神,不僅能夠暫時抵抗疲勞感,或許還能維持腸道健康。
不過,營養師要特別提醒大家,最適合喝咖啡的時間應在早餐後1小時,因為這個時候喝咖啡較不會阻礙身體多數的礦物質吸收;除此之外,也建議下午3 點之後最好就不要再喝咖啡了,更不用說是傍晚或晚上,以免影響壓力荷爾蒙,也影響了睡眠品質。
選對食物,保持好精神的其他營養素建議
營養素 | 功效 | 來源 |
複合型碳水化合物 | 提供長期且穩定的能量,不易造成血糖波動。 | 糙米、地瓜、麥片、小麥胚芽等全榖雜糧類。 |
蛋白質 | 優質的蛋白質食物能供應胺基酸,合成精神奕奕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 | 豆漿等黃豆製品、深海魚類、各種蛋類和瘦肉。 |
鈣質 | 避免疲勞的重要營養素之一。 | 鮮奶、起司、無糖優格等乳品類。 |
本文摘自《腸道菌對了身心就健康!營養學專家的護腸飲食全指南》/吳映蓉(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翁德志(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博士)、李芷薇(國立臺北大學營養師)/臉譜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