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花錢買營養品,別只吃個心酸無效!醫:食物難補足2營養才該考慮補充

吳佳駿(醫師、知識金礦創辦人)
2024-01-18 10:00:00
15,504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吳佳駿(醫師、知識金礦創辦人)】當我們談到「營養補充品」,不少人會列出一堆營養品,像是B群、益生菌、葉黃素、葡萄糖胺、鈣片、魚油等,可說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還有人對這類產品有著近乎狂熱的喜好,經常購買這些產品,甚至也給自己的孩子吃,每個月不惜血本也想得到健康。

有人會去問:「這些產品真的有效嗎?」「品牌X是不是比品牌Y好?」而更有人會很認真去問營養補充品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很多人推薦,與相關政府認證。

但購買營養補充品之前,卻忘了問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它嗎?」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行銷資訊和業務員很擅長將營養補充品的好處傳達給消費者,但那是從他們的角度,他們的目的是銷售產品。可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真正該問的是:我自己真的缺乏哪種營養素?我真的需要這個補充品嗎?

就像醫生會先診斷病情再開藥,我們在選擇營養補充品之前,應該先確定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各種行銷策略所誘導,盲目地購買。

很可惜很多人願意花金錢在營養補充品,但不願意花時間好好了解自己的健康,與自己的醫生好好溝通。很多時候其實從食物就能補充到足夠營養,但我們卻買補充品浪費金錢。

這造就了一件健康領域蠻奇特的現象:越有用的養生越便宜,越貴的方式往往無效!

因此,當你下次再為選擇營養補充品而猶豫時,記得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缺乏這營養素嗎?」「怎麼證明?」「我真的需要它嗎?」


隨意購買營養補充品,賠了金錢又折兵



你知道要吃營養補充品才健康的觀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請記住1977年這個年份,這是影響營養領域蠻重要的一年。許多現代營養學的迷思都是從這裡開始。

因為從1977年起,「營養主義」開始盛行。這意味著人們將食物看作是由不同營養元素組成的,例如蛋白質、脂肪等。市場上的建議也都是關於如何計算卡路里,如何選擇代餐營養棒,或是怎樣吃健康加工食品,當然也包含開始有了補充維生素能促進健康等觀念。

但在這一切中,我們似乎忘記了食物的本質。我們的祖先吃的是真食物,而不是純粹追求某種營養。

而真正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早期推薦的營養補充品,其實並沒有經過足夠的醫學審查。有些甚至被誤導性地宣傳為「健康神器」,但後來研究卻證明它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讓我舉幾個曾被認為對健康有益,但後來有副作用的營養補充品:

  • β-胡蘿蔔素:早期研究認為β-胡蘿蔔素可減少癌症的風險。然而,1990年代的一項研究發現吸煙者補充β-胡蘿蔔素實際上可能增加肺癌的風險。

  • 維生素E:雖然早期的研究認為它可能減少心臟疾病的風險,但後續的研究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E補充可能增加中風和心臟疾病的風險。

  • 硒:曾被認為可以預防某些癌症,但某些研究指出高劑量的硒補充可能增加其他類型癌症的風險。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觀點需要明白:食物和營養補充品雖然都含有營養,但它們的效益和作用是不同的。食物是綜合的、全面的,它提供了我們所需的多種營養。而當我們僅僅依賴營養補充品時,可能會失去某些關鍵但卻是目前科學沒注意或發現的營養成分。

事實上,我們目前真正了解的營養素還太少,許多都是未知的領域。我們可以把食物分解成「營養藥丸」,但我們無法合成出「真正的食物」。

這是為什麼我最常強調,大家應該著重於吃真正的食物,這是真正的健康資產,而不是只注重它所包含的營養成分。更不用說隨意吃營養補充品,這對健康是減分,是健康負債,因為不只是賠了金錢,更可能危害健康。

到底哪些營養補充品是可以推薦的呢?



在推薦之前,透過上面分享,你應該知道兩個重要前提:

  1. 在考慮服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都應該先諮詢營養師、醫生和進行仔細的研究。
  2. 以食物本身來補充營養是最重要的方式,營養補充品只是輔助。

了解這兩個前提之後,我再來分享大多數的人缺乏且可以補充的營養補充品。

下一頁看看醫師分析:哪些營養素你可以從食物中多吃,並再考慮補充!


補充Omega-3脂肪酸,抑制發炎與保護心血管



首先,我非常建議考慮補充Omega-3脂肪酸,可以獲取這個營養素的補充品包括魚油、亞麻仁油等。你或許會問:「為什麼特別推薦Omega-3脂肪酸呢?」答案和現代的飲食習慣與畜牧方式有關。

當我們回溯到傳統部落的時代,大部分的動物都是自由放養,吃草的。但到了現代,由於生產力的需求,這些經濟動物被圈養起來,圈養的動物主要以含有Omega-6脂肪酸較高的食物作為飼料,如玉米、大豆等,這導致它們儲存在體內的Omega-6脂肪酸大幅上升,而Omega-3脂肪酸則相對減少。我們吃了這些肉品後就會影響到人體內的脂肪酸比例,再加上居住在亞洲地區的我們常使用大豆油、葵花油這一類含有Omega-6脂肪酸較高的油品,更加使我們大量攝取Omega-6脂肪酸。

那這樣的變化為什麼重要呢?因為Omega-6與Omega-3脂肪酸的比例平衡對於人體是相當關鍵的。當Omega-6脂肪酸過多,它可能會引起人體的發炎反應。相反地,Omega-3脂肪酸對於抑制發炎和保護心血管有益,但現代飲食中容易缺乏這種好油。

因此,為了平衡這兩種脂肪酸的比例,建議大家要特別注意攝取Omega-3脂肪酸,當然如果能從食物攝取足夠的量的話最佳,每週至少攝取兩掌心大小的鮭魚、鯖魚、秋刀魚,若真無法達到,你可以接受動物性補充品的話,魚油是個很好的選擇;若你偏好植物性的,可以選擇藻油、亞麻仁油等。

Omega-3脂肪酸不是指單一種脂肪酸,而是包含了很多種,像是ALA、EPA及DHA等,動物性跟植物性來源的Omega-3脂肪酸也會存在差異,魚油跟亞麻仁油內含有的種類就不同,同時都補充不會有太大衝突。而藻油補充品則與魚油較相似,選購時可以多注意脂肪酸的含量喔!

魚油跟藻油會做成軟膠囊的型態販售,亞麻仁油雖然也有做成軟膠囊,但建議挑選跟其他烹調用油相似的瓶裝油即可,在超市都能買得到,價格相對便宜,通常一瓶幾百塊,可以用好幾個月,直接淋在餐點上就可以吃,相當方便。而不管哪一種還是要慎重篩選真正品質好的,避免選到次級品反而傷身。

當然,如果你有能力購買草飼的肉品,這種更接近傳統放養方式的肉品會有較好的脂肪酸平衡。但我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吃這種肉,所以營養補充品是一個方便且實惠的選擇。

最後,是否補充,還需要看個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想確定自己是否真的缺乏,可以去醫院做檢查。但無論如何,補充Omega-3脂肪酸都是建立在科學依據上的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維護身體的健康。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營養素:維他命D



現代的生活節奏與習慣,常常使我們忽略了身體所需的基本營養。除了剛剛提到的Omega-3脂肪酸之外,有另一種營養素,很多人可能沒有察覺自己缺乏,那就是維生素D。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健康組織的資料,估計全球約有十億人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

那麼,維他命D到底如何取得呢?其實非常簡單:曬太陽。當陽光照射在我們的皮膚上,身體自然就能製造維生素D。這也意味著,你不必一定要購買補充品,只要適時地曬曬太陽即可。

可是在臺灣,雖然地理位置接近赤道且日照時間相對充足,但許多研究發現臺灣居民維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情形依然很普遍,其中包括下列幾個原因:

  1. 高度的都市化和室內工作導致陽光曝露時間減少。
  2. 皮膚防曬的文化,導致當地居民避免直接日光曝露。
  3. 膳食習慣可能不包括高維生素D食物。

我自己就常因為工作忙碌使得外出曬太陽的機會變少,也就是上述的第一個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過去人們因為生活方式會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充足的維生素D。而在太陽較少的地區,如北歐,他們會特別珍惜曬太陽的時光。這些都是天然、不經意地對身體做的最佳照顧。

亞洲文化也有「一白遮三醜」的諺語,市面上各種主打美白的產品,還有擔心皮膚癌發生的恐懼,也減少了曬太陽的機會。另外,我也發現對光線、紫外線過敏的族群而言,他們不得不做好防曬工作,因而失去這個獲取維生素D的天然管道。

為了避免缺乏危機,我自己對於維生素D有多元化的補充策略。對於無法從曬太陽取得的取代方法,可以從飲食下功夫,我會定期攝取維生素D豐富來源的食物,像是野生鮭魚、肝臟、蛋黃、奶油、乾香菇等,如果以上方法較難達成時,我就會購買維生素D口腔滴劑作為一種選擇。

這邊特別要提到,現代人常常對食用內臟有所疑慮而趨之若鶩,有人是懼怕內臟中的膽固醇,會擔心其實也不意外,因為盡量避開膽固醇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們心中,不過事實上,維生素D就是由膽固醇轉化而來的,膽固醇還有很多功能,對於在人體生理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不要再污名化膽固醇了。

有人則是擔心內臟可能會累積重金屬毒素,這個部分就需要特別注意了,如果你選擇食用內臟,一定要確認其飼養方式和品質,包含產地、檢驗報告等,我偶爾也會選購鱈魚肝罐頭,你可以在超市找到這種罐頭。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其他食物作為補充途徑,例如品質好的奶油、蛋黃等。

本文摘自《預見50歲後的大小事》/吳佳駿(醫師、知識金礦創辦人)等/財經傳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