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孩子成長期怎麼吃?醫師揭飲食6攻略:打造不生病體質、長大沒三高

胡文龍(小兒科醫師)
2023-05-24 15:00:00
12,092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胡文龍(澄清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能夠均衡飲食,保持在營養充足的狀態,自然不容易生病。現代人理論上營養方面應該不會有問題,但是實際上,幼兒期會偏食挑食;壯年期忙於工作,經常飲食只求裹腹;老年時胃口不佳、吃得少,在人生各個階段,其實都可能會有潛在的營養缺乏問題。


以實際數據來說明就很清楚明瞭,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1至6歲幼兒,葉酸平均攝取量未達三分之二參考攝取量之人數百分比,在1至3歲為41.5%,4至6歲甚至高達72.7%!

嚴重缺乏營養素時會造成的疾病,醫學上早已知之甚詳,例如嚴重缺乏維生素B1,會造成腳氣病(beriberi);但是各式營養素不足或輕微缺乏,和許多疾病的關聯性,現在才開始慢慢被揭露出來。目前已有各式體內營養素檢測,可以精準地知道哪些營養素不足,進而給予補充。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飲食營養上的不生病實踐術



在飲食營養方面,必須注意的是六項原則,分別說明如下:

1.多喝水



足夠的飲水,可以幫助血液運送足夠氧氣到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能發揮作用。水分足夠也可以幫助身體細胞代謝運作,及腎臟加速排除代謝毒素。此外,水分可以保持眼睛及口腔黏膜濕潤,而避免被病毒入侵。

值得注意的是,六個月以下寶寶以奶為主食,除非流汗、發燒、腹瀉或脫水,不另外喝水也無所謂,但是要讓寶寶開始習慣水的味道。六個月以上寶寶,配合吃副食品,開始慢慢增加飲水量。一歲以上乳幼兒,以副食品為主後,一定要充足給予水分。

乳幼兒每天應攝取水分公式(包含奶及水),每天應攝取水分為:
  • 體重第一個10公斤,每公斤乘以100毫升
  • 體重第二個10公斤,每公斤乘以50毫升
  • 體重第三個10公斤以上,每公斤乘以20毫升

以體重30公斤為例:
  • 10(第1個10 公斤)×100(每天攝取100 毫升)=1000毫升
  • 10(第2個10 公斤)×50(每天攝取50 毫升)=500毫升
  • 10(第3個10 公斤)×20(每天攝取20 毫升)=200毫升
  • 上述總和=1700 毫升

2.攝取足夠熱量(卡路里)



兒童攝取食物,食物中的醣類、脂肪和蛋白質轉化成熱量後,用以維持心跳、血壓、體溫等基本代謝需求。另外, 活動、上學、跑跳、免疫抵抗力等也都需要熱量。若還有熱量,則拿來長高,再多出的熱量則轉化為脂肪組織。所以兒童熱量不足,首先表現的就是過瘦;持續長期熱量不足,就會長不高及容易生病! 我們經過戰亂的長輩那一代,普遍身高不高及童年夭折率高,絕大多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乳幼兒每天應攝取熱量公式為:
  • 體重第一個10公斤,每公斤乘以100大卡
  • 體重第二個10公斤,每公斤乘50大卡
  • 體重第三個10公斤以上,每公斤乘以20大卡
其中,蛋白質占10∼20%,脂肪占20∼30%,醣類占50∼60%。

幼兒的腸胃較小,無法一次進食多量,因此每日除了三餐之外,在兩餐之間通常需要吃點心,以補充正餐食物能量的不足。多次的正餐和點心需符合幼兒的營養素和熱量需求,並且維持足夠血糖濃度以支持快速發育的腦和神經系統。

3.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



人體是由蛋白質建構而成,身體成長需要攝取大量優質蛋白質,才能提供素材,製造肌肉及骨骼,並且修補組織,維持免疫機能。

兒童及青少年的蛋白質攝取量建議為:【體重(公斤)× 1.2~1.4(克)】

以體重25公斤的孩子為例,每日約需要30∼35公克的蛋白質,其中三分之二(約20∼23公克)建議攝取蛋、乳製品、魚、瘦肉等優質蛋白質。

所謂「優質蛋白質」,意謂包含9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這9種必需胺基酸包括:異白胺酸(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離胺酸(lys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纈胺酸(valine) 和組胺酸(histidine)。

瘦肉、肝臟、雞蛋、魚、奶類等含有完整九種必需胺基酸,這些所謂的完全蛋白質食物,才能提供優質蛋白質。

如果為素食者,則建議在五穀雜糧之外,多攝取黃豆製品或其他豆類食品,才能藉由互補,攝取到較為均衡的完全蛋白質來源。

孩子身體成長期,除了需要醣分、脂肪和蛋白質,還有微量營養素不可或缺!還要小心把高升糖指數的飲品喝下肚,繼續看第二頁


4.攝取足夠維生素及礦物質



孩子身體成長期,除了需要醣分、脂肪和蛋白質等巨量營養素,此外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彼此協同作用也不可或缺! 維生素及礦物質存在於各式穀物、肉、蛋、奶類、海產、堅果及蔬菜水果中,所以均衡不偏食,才能完整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5.飲食多蔬果



蔬果富含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一天飲食至少包含五份蔬果,可以明顯增強人體的抗體反應,讓孩子減少生病,也不容易便秘。所謂的「天天五蔬果」,是每天至少要吃三份蔬菜與二份水果,共五份的蔬菜水果。而蔬菜一份大約是小孩自己拳頭大小的各式煮熟蔬菜,每天共三份蔬菜;水果一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的各種水果,每天二份水果。

事實上,許多孩子都排斥吃蔬果,有可能是口感、顏色、味道或心理因素所造成。不妨將水果切成小塊可愛造型,和孩子喜愛的水果混搭。葉菜類則剁碎,再混合在其他食物中,讓它咀嚼起來,沒有纖維的口感,比較不會排斥。像是胡蘿蔔及根莖類也切成可愛造型,順便和喜歡的食物一起燉煮後,讓特殊氣味減少,而且看不出讓他排斥的鮮艷顏色,又容易入口。還有一個妙招就是幫孩子喜歡的食物取名字,再和他不愛的蔬果拉關係、套交情,卸除他對蔬果的心防。

總之,請雙親先放寬心,不要過度關心、甚至強迫孩子吃蔬果,以免他一到吃飯時間,就制約性的排斥食物,形成惡性循環。

6.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習慣



讓孩子成人後遠離三高,是給孩子未來一生的禮物!食物要少油、少糖、少鹽。避免大量攝取高膽固醇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蝦子、花枝。少吃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多攝取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及高纖維質食物,如全穀類、蔬菜、甜度低的水果、優質蛋白質食物等。

烹煮食物時,儘量以清燉、水煮、燒、蒸、涼拌等方式;少用煎及炸的方式。

炒菜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茶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橄欖油等);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如:豬油、牛油、肥肉、奶油等)。

此外,喝果汁不如吃水果,因為少了纖維的果汁,本身反而就變成高升糖指數的飲品。

《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種預防醫學的觀念,早於西方現代醫學兩千多年! 藉著改變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除了可以為許多已生病的孩子,在正規治療之外,多添一項有力的輔助治療工具;對於亞健康的孩子,也可以讓他不會發病。當然,最終希望是:能讓每一個重獲健康的孩子,都能長久維持在健康狀態。

本文摘自《兒科好醫師1孩子生病不一定靠藥醫:最新整體療法&.兒童營養功能醫學》/胡文龍(小兒科主治醫師)/新自然主義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