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美國疾病管制局主任費和平(Tom Frieden)曾說:「走路近乎神藥」。走路不用吃藥,卻有比藥物更好的奇效,無需醫生處方。走路也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最完美運動,健康好命又長壽,就是有這麼棒的事,而且不用找,就在我們的雙腳下。
專長是痛源分析的劉昱呈醫師,本身具有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在物理治療領域中偶然發現中醫的神妙,決定人生再升級,是少數具有物理治療專業的中醫師,研究痛源的同時,劉醫師也對步態很有心得,因為痛跟步行的姿勢大大有關。
究竟走路與身體疼痛與健康的關鍵為何?又有哪些功效?劉醫師一次解析!
專長是痛源分析的劉昱呈醫師,本身具有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在物理治療領域中偶然發現中醫的神妙,決定人生再升級,是少數具有物理治療專業的中醫師,研究痛源的同時,劉醫師也對步態很有心得,因為痛跟步行的姿勢大大有關。
究竟走路與身體疼痛與健康的關鍵為何?又有哪些功效?劉醫師一次解析!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關鍵一:走路可以治病
劉昱呈醫師表示,平常我們走路時,呼吸會隨著運動愈來愈深,因此也就能藉由呼吸刺激內臟,「等於在幫內臟按摩」,有助於增加心肺功能、鍛鍊心臟搏動的能力以及循環能力,以達治療效果。
關鍵二:走路可看出身體生病
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設立病名,但劉昱呈醫師指出,在國際研究中的確有發現功能性扁平足,也就是足弓塌陷會影響整體骨架,甚至一路影響到顳顎關節,顳顎關節的疾病有可能是因走路而產生的。
關鍵三:走路時腰腹要穩定
任何的活動必須都要有穩定端及活動端,走路也相同。劉昱呈醫師說明,走路時我們的腰腹看似沒有活動,但其實它們必須為了穩定做很多事,才能讓四肢達到活動的功能。
關鍵四:飯後百步走,活動九十九,但要注意時間
劉昱呈醫師提醒,飲食入胃後,必須要磨碎及排空,這些工作都需要血液的灌注。而在中醫也認為,當器官執行消化的功能時,也需要散布至四周,因此我們應該避免在飯後立刻行走或做劇烈運動,才能讓腸胃好好的工作。「可視個人的消化功能而定,但一般而言飯後2~3個小時會是比較好的走路時間。」
關鍵五:從鞋底看步態
日常可從常穿的鞋子底部觀察自身步態,劉昱呈醫師表示,是否有不平均的角度或從鞋墊看有沒有特別磨損之處,看出自己平常是如何走路的,「也可以拿給專業評估。」
除了觀察鞋底之外,我們也能透過一些簡單測試,觀察自己是否有「單腳支撐」的能力,劉醫師表示,人在行走時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用單腳支撐,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可能導致下列包括骨盆歪斜、背部前後移動等問題,進而造成關節磨損及軟組織的傷害。
下一頁醫師傳授5招自我檢測,看看自己身體穩定度夠嗎?走路姿勢如何調整?
關鍵六:走對比走1萬步重要
「常遇到患者跟我說他每天都走1、2萬步,為什麼還在痛?」劉昱呈醫師強調,重點在於關節要在對的位置上,想走幾步都不是問題,但如果走一下就會痛,就必須找專業評估。
從頭到腳都要有的穩定力!5招自我檢測
劉昱呈醫師指出,雖然沒有所謂正確的走路姿勢可遵循,但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感受,觀察關節及肌肉是否有在「做事」。
向後推腿
當人在前進時,不希望出現彎腰的姿勢,可以藉由一手放腰、一手置於腹部,將單腳大腿向後延伸的方式,觀察腰部是否會後仰。若出現後仰的情形,就代表腰部的穩定性不佳。
雙手抬高
雙手伸直抬高,觀察頸部是否會不自覺向前,若出現這個狀況,代表背後的豎脊肌沒辦法好好穩定脊椎。
5趾平行前進
劉昱呈醫師指出,踏地時正確應該是五個趾頭平行前進,而非只有大拇趾在承重,很多人拇趾外翻的原因就出在這裡。走路前先感受踏地時,體重是否有向五個趾頭的方向前進。
坐姿起立
當我們從坐姿站起時,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膝蓋內夾」,若有此情形,長期下來可能壓迫膝蓋內側。劉昱呈醫師指出,可以在站立前,藉由往前往後的感受膝蓋朝二、三趾頭前進的力量再站起,避免使用膝蓋內側發力。
單腳支撐力
走路時有一半時間需要單腳支撐,可以透過下列方法測試自我的單腳支撐能力是否足夠。
步驟:
- 側躺姿勢,並讓骨盆保持中立。
- 下方腿彎曲,上方腿擺直、擺正。
- 上下擺動上方腿,並保持骨盆穩定,不左右晃動及前後移動。
- 若擺動腿的同時,會不自覺地骨盆向後、雙腳往前,就代表沒有正確使用側邊肌肉的力量。
此為《早安健康》11月號《走路治病7堂課:雙腳是神藥、養生長壽、越走越好命》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