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想增強記憶力,別再死記硬背!腦科權威:「大人腦」必用1招讓學習速度快4倍

加藤俊德(腦神經內科醫師、醫學博士)
2024-05-08 10:00:00
2,538
收藏
分享

長大之後,重新調整學生時代的學習方法



只要給予明確且優秀的經營戰略,在現場工作的人就會立即展開行動,所以上層的決定或意見非常重要。

以大腦來說,如同董事的思考系、理解系和記憶系這三大要角,攜手合作並有效率地發揮作用時,其他腦區也會更容易運作,進而提升大腦整體的功能。大人的學習法也是如此,為了牢牢記住學過的東西,讓它們隨時能派上用場,讓三大要角正常地發揮作用是必要條件。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學習也就是和記憶力一決勝負。

或許有些人會想,要記住學過的東西、提高記憶力,鍛鍊記憶系腦區或許比較快。不過,這是極大的誤解。大人腦的記憶系腦區很難獨自運作。這才是大腦的實際情況。

長大後想要提高記憶力,必須要有思考系與理解系的協助。這兩個腦區也得借助記憶系的力量才能思考、理解事物。此外,為了讓記憶系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和給予意見的感情系保持密切的聯絡。

大人不適合用學生時代那種死背硬記的學習方法。那種方法只有學生腦才適用,對大人腦而言毫無效率。

腦區之間是互相扶持的關係,身為監察人的你要引導它們各自發揮所長。為了讓各腦區發揮所長,必須仔細了解它們的任務與特色,才能知道該怎麼做能夠讓它們發揮作用。

利用興奮積極的情緒欺騙海馬迴



當我們處於「喜歡這個」、「這件事很有趣」等興奮積極的情緒時,海馬迴會釋出頻率4Hz~8Hz的腦波「希塔波」(Theta Wave)。

釋出希塔波的時候,海馬迴的運作變得活絡,對於進入大腦的資訊會做出「這個很重要!」的判斷。進而開放連結長期記憶的途徑。

因此,若想要有效率地學習,就應該對於棘手或難以喜歡的事物,想方設法變得喜歡。

話雖如此,做不想做的事實在很難覺得開心。為了升遷、考試而不得不去做的事,非但不覺得有趣,而且還是在不情願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此時大腦會分泌壓力荷爾蒙,使得海馬迴萎縮,導致記憶力下降,可能還會喪失幹勁。

基本上,大腦具有容易受騙的特質。當然,對於不想做的事能覺得有趣、喜歡是最好的事,但就算做不到也沒關係。只要騙過大腦,讓它產生開心、有趣的錯覺即可。

反覆嘗試還是記不住資訊?下一頁腦科權威醫師分享記憶技巧:讀書順序別從頭開始!


那麼,具體來說應該怎麼做呢?各位請記住,是要以「興奮積極的情緒」面對學習這件事,而不是勉強自己喜歡學習。

例如,喝喜歡的拿鐵咖啡,以愉快的心情學習;預設好通過考試後要給自己怎樣的獎勵,想著那個獎勵翻閱教科書;或是去找喜歡的老師,報名線上課程,藉以提高興奮的情緒。

有資料顯示,釋出希塔波的時候,學習速度會從兩倍上升為四倍(德州大學學習與記憶中心,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比起普通的學習方式,這麼做只要花25~50%的時間與體力就能記住想要學習的知識。

面對棘手的事物時,把「喜歡」的事物放在身邊,營造讓大腦容易運作的環境很重要。

複習的時候,從教科書的中間開始



容易記住學習內容的開頭和最後,是大腦的特性之一。反之,很難記住中間的內容。

複習的時候,刻意改變順序從中間開始,就能徹底記住知識。播出時間長達半年的NHK晨間連續劇或連續一年的大河劇,人們對於那些作品的開頭和結尾都記得很清楚,但中間的劇情是什麼,很少人能夠詳細記住。其實,實驗心理學也已證明,中間的記憶會被遺忘。

行動心理學的用語中有「初始效應」和「時近效應」,最初和最後的記憶容易成為短期記憶。「初始效應」是指見到一連串的項目時,很容易記住最初看到的項目,這在一九四六年波蘭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印象形成實驗中已被證實。

實驗中分為兩組,針對某個人物進行以下的描述:
  • A「開朗、率直、可靠、謹慎、急躁、善妒」
  • B「善妒、急躁、謹慎、可靠、率直、開朗」

雖然兩組都是相同的形容詞,根據最初的詞彙,A組給人積極正面的印象,B組給人消極負面的印象。

「時近效應」是一九七六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諾曼.亨利.安德森(N.H.Anderson)在模擬裁判的實驗結果中提出的詞彙。實驗中分為兩組,一組是從檢方到辯方依序作證,另一組是先從辯方,再由檢方總結證詞。

透過這樣的區別,觀察陪審員會做出怎樣的判斷,結果兩組都是最後提出證詞的那一方勝訴。儘管進行了各種討論,人們還是會忘記中間的過程,更容易記住最後的意見。

商務人士決定做簡報的順序,或是向顧客推銷商品的時候,經常活用初始效應和時近效應,學習事物時也可運用這兩個效應。

我們對於學習的東西比較容易記住開頭和結尾。也就是說,複習的時候,從難以記住的中間開始增加複習的次數,是個聰明的做法。假如前天念了第一頁至第十頁,隔天就從第四頁開始複習,有效率地彌補記憶的漏洞。

理解大腦的特性,除了加強已經記住的部分,同時彌補弱點,這麼做能夠提升記憶力。

此外,於一九六六年進行的記憶結構實驗也指出了一項關鍵。實驗中分為A、B、C三組,讓他們記住十五個單字。A組在記完單字後直接進行回答,而B組和C組在記完單字後的十秒和三十秒內,用喊數字的方式進行干擾的情況下進行回答。

結果,A組是開頭和最後的正確率較高,B組和C組是只有開頭的正確率較高。起初因為要記的東西不多,各組都是記憶力良好的狀態,但最後只有未受到干擾的A組的正確率變高。

你在學習後是否會為了轉換心情而滑手機看新聞或上社群網站呢?這麼做會讓後半段學習的內容變得容易忘記,請務必留意。

本文摘自《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加藤俊德(腦神經內科醫師、醫學博士)/平安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