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40後夾心族頂家庭重擔?工作低潮想轉職行不行?中年危機三步驟華麗轉身

新聞中心林荷玉
2024-04-01 13:58:00
3,304
收藏
分享
外研究發現,世界各國人們的快樂曲線,在47歲時是最低的,到了中年,頂著經濟和家庭重擔、工作遇到低潮想轉職又怕沒人要,導致許多人開始出現自我懷疑,甚至憂鬱的情況。《健康大頭條》邀請到蘇予昕心理師,教你如何透過「照料情緒」和「認識自我」,把危機變轉機,在人生下半場華麗轉身。

三明治世代心好累!5徵兆陷中年危機



中年時期可能是一個人淨資產最豐富或成就最顛峰的時期,卻也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上有老下有小、身體狀態和職涯的變化,更因為被夾在兩世代的價值觀之間,像三明治一樣進退兩難。蘇予昕舉例說明,就像上一輩的人認為要努力加班工作才能獲得成就,下一輩則認為不需加班,做好份內的事即可,兩種價值觀沒有對錯,卻讓夾在中間的中年人無所適從,甚至出現雙重標準。到底中年危機會有哪些徵兆?可以用「財、家、身、心、靈」來評估身心狀態。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危機一:財


包含你的「財務狀況」和「職業發展」,許多人到了中年會發現,公司組織在改革,身為主管的你被架空,長官開始僱用便宜的年輕人,甚至被空降的經理取代職位;在生活上還需要買房子、付貸款,財務壓力相當大。

危機二:家


到了中年,許多人都渴望成家,接著會有小孩要照顧;就算沒結婚,與原生父母、伴侶的關係是否融洽,也是人生課題之一。

危機三:身


中年後開始出現三高、荷爾蒙、體質轉換等身體問題,更不用多罹患嚴重疾病,都會讓身心非常煎熬。

危機四:心


以40歲左右的中年人來說,小時候的教育都是強調情緒不重要,不能哭、不能生氣,要轉念才能解決問題,直到現在才發現,就算問題解決完了,我們都還是需要時間去度過情緒。

危機五:靈


審視自己是否有活在人生的正確道路上,一旦覺得沒有達到標準,便會覺得悵然若失。

年紀越大越不快樂?三步驟讓你華麗轉身



年紀越大,越容易顯的不快樂,而不快樂的程度到了中年階段會最高,如果產生了自我懷疑,該如何找回自己的快樂歸屬,蘇予昕邀請大家一起檢視「生活中的不快樂」,用三步驟讓在中年階段華麗轉身。

第一步:檢視自己


檢視生活(財、家、身、心、靈),有哪些不滿足、需求沒被照顧到?帶著開放的心情和好奇心來探索自己的心靈。

第二步:找到自我


盤點出所有狀況,並認識自我。

第三步:行動、嘗試


喜歡什麼就實際去行動、嘗試,就像一個小石子,走到下一步撿起來,你就會看見下一顆,當你撿到第99顆,第100顆便會在你面前出現,也許這一顆就是你最珍貴的鑽石。

工作遇瓶頸想轉職行不行?點下一頁讓心理師幫你突破危機


工作遇瓶頸想轉職行不行?「把危機變轉機」2招自我評估



許多人到了中年,也在同一間公司待了十多年,開始發現自己和同事沒了交流,核心的工作也參與不了,甚至面臨被架空、裁員的危機,相當沮喪挫敗。蘇予昕坦言,「現在的狀況都是邀請函」,因為許多人總在面臨危機後才發現,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每天如坐針氈,一下班就飛奔離開。因此,可以先「向內探尋」,問問自己喜歡這個職位嗎?每天有沒有開心?

到了中年想轉職還有機會嗎?蘇予昕肯定的回答:「有!」但許多人卡關的卻是自己內在的信念,很多人到了60歲才開始做他夢想的職業,甚至人生70才開始,因此她認為「現在幾歲不是阻礙的主因,而是你怎麼看待自己的年齡和人生」。

蘇予昕提醒,無論如何應該先靜下來感受自己的情緒,想想看,是什麼會讓自己感到興奮及渴望?坦承地面對自己,並且找到重視的價值觀,才有助於重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但是,千萬別帶著「恐懼感」轉職,有些人認為要學習才能成長,報了在職專班才發現,雖然這些科目是時代趨勢,但自己卻一點都不喜歡,一旦沒動力就容易事倍功半。

上有老下有小 壓力來自不信任



明明物質、生活品質都不錯,為何人到中年總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而壓力大?其實都是「心理壓力」在作祟,這個壓力來自於我們對別人的不信任,例如,擔心爸媽不出門會老人癡呆,總是撈叨他們出去認識新朋友;相反的,若爸媽很愛出去玩,每天傳長輩圖,又很怕他們交到損友被騙錢、亂買藥,大家對於「爸媽、小孩該如何生活」已經在心中有了一套標準,並把自己框架住,當對方不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變得焦慮又緊張。

「你問過爸媽為何要傳長輩圖嗎?」蘇予昕說道,自己透過與長輩聊天才發現,他們傳長輩圖的意義是「為了讓朋友知道自已還活著」,當你深入內心並理解他們的想法後,就不會單方向的認為是在傷害眼睛、浪費時間,這件事反而會變得非常有生活價值。

慢性疾病纏身!先學會照料情緒



研究指出,有九成以上的疾病,都是情緒與壓力的累積,反而不是吃了什麼、有哪些不良習慣,舉例來說,我們不可能24小時在吃炸雞或抽菸,卻有可能24小時連做夢都在壓力大跟情緒低落,因此照料好情緒非常重要。

「不能控制生命的週期,可以控制的是生命的品質跟意義」,不管是健康還是生病,我們都要在所剩的時間內,找到這一生最重視的事情,根據研究指出,人在臨終時,在意的絕對不是自己有多少錢、事業有沒有成功,而是與身邊的人關係如何,因此到了中年時期,不管你的身體狀況如何,都應該從「建立身邊人的關係」和「內在關係」做起。

中年一事無成?他療癒創傷活出自我!



在這個傳統和新穎思維交織的世代下,每個人從小就開始過著按表操課的生活,出社會就認真工作,年齡到了就結婚,沒想到心裡出現的資訊也越來越多,開始變得徬徨,認為沒有活出自我,這正是蘇予昕諮商室出現的真實案例。

患者A(化名)在工作上遭遇了滿滿挫折,加上與另一半離婚,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人生失落而尋求諮商協助。心理師一步步回溯患者的過往,發現這些低潮都與童年創傷有關。

患者A小時候經常聽到爸媽說「你真沒用,早知道就不要生你」,讓他覺得自己沒用、會給別人帶來麻煩、沒資格活著。在職場中不敢升官,總把機會讓給別人;在感情中不斷默默付出,卻不敢透露自己想要什麼,進而讓另一半認為都不溝通,也讓他覺得相當挫折,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久而久之所有事物都離他遠去。

諮商後,他開始療癒「童年創傷」,才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小時候被迫放棄的花藝,開始經營事業,開了專收中年人的班級授課,開始與中年學員們一起透過花藝來開創自己的人生。證明了只要「清理內心被限制的信念,過往的創傷就會看到方向」。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關鍵字: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