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7成的人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WHO與衛福部雙雙發出警告,缺乏運動已是第4大致死因子。世界上約有60到85%的成人過著靜態生活,台灣的前10大死因都跟不運動有關,想活的健康就不能不動。
職業軍人退伍的徐棟英教練,因為早安健康一系列「節拍超慢跑」影片爆紅,超過300萬點閱率,造成一股超慢跑旋風。所謂「超慢跑」,就是用比你想像中還要慢的「超級慢」速度來跑步,比走路快、比跑步慢,且可以「不痠、不痛、不硬、不喘」,從最討厭跑步的人,到每天都停不下來的跑步達人,有人從體重破百公斤到逆轉糖尿病,只花了短短3個月,狂降30公斤且完全停藥!為什麼「超慢跑」能有這麼大的威力?
職業軍人退伍的徐棟英教練,因為早安健康一系列「節拍超慢跑」影片爆紅,超過300萬點閱率,造成一股超慢跑旋風。所謂「超慢跑」,就是用比你想像中還要慢的「超級慢」速度來跑步,比走路快、比跑步慢,且可以「不痠、不痛、不硬、不喘」,從最討厭跑步的人,到每天都停不下來的跑步達人,有人從體重破百公斤到逆轉糖尿病,只花了短短3個月,狂降30公斤且完全停藥!為什麼「超慢跑」能有這麼大的威力?
最強瘦身藥是你的雙腿!正確運動真的能逆齡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超慢跑的起源,是徐棟英老師看到一位日本女醫師,年紀約50初頭,但健康狀況不佳,所以決心開始運動。一開始是用走路的,但一段時間後,她越走越快,於是試著將雙腳離開地面,就這樣跑起來,但用的是很慢很慢的速度。她發現這樣流汗的情況比單純走路還好。於是女醫師回到實驗室,用耗氧儀偵測她以同樣路程4公里來比較,發現超慢跑比純走路的能量消耗多了2.5倍。
這個驚人的發現,女醫師把它稱為「龜速跑」。她認為驚奇的地方在於「跟走路一樣輕鬆、但運動效果多出走路2.5倍。」什麼?慢慢跑反而放大瘦身效果?聽起來很戲劇化,卻是其來有自。
日本超慢跑專家田中宏曉教授說,超慢跑是一種「微笑」運動,就是要面帶笑容的跑,他曾出版《每天30分鐘,跟三高、肥胖、大腰圍、失智症說再見》,在書中提到了為什麼超慢跑不會累的秘密。
我們的肌肉中有兩種纖維交錯組成,一種是「快肌」,一種是「慢肌」。快肌有很強的爆發力,但也很容易堆積乳酸,但慢肌的耐力絕佳,也不易堆積乳酸。也就是說,超慢跑只會用到慢肌,不會累也不會喘,還會用到平常不會用到的肌肉,如:脛前肌、大腿前側肌肉、腰大肌,這些都是上了年紀之後會明顯退化的部位。所以超慢跑除了跟走路一樣不會為心臟帶來負擔,還能訓練到這些部位的肌肉。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臺北榮總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學者,在2019年刊登於「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的研究發現,有7種運動對於減肥瘦身有顯著效果,排序為:慢跑、爬山、健走、散步、瑜伽、土風舞及國標舞;但也有幾種運動在瘦身成效上相對的沒有用,包含:游泳、單車、氣功、跳舞機、伸展操與太極。
以往會認為,反正只要有在動,就能燃燒卡路里,但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曾國維首先告訴我們,其實運動重點不只是燒掉熱量,而是幫助身體燒掉不要的脂肪,讓醣類代謝可以更穩定,身體才會更健康。「這幾年來看起來,國人運動習慣似乎變比較普及,但是我們的運動強度,事實上是過低的!目前台灣人運動習慣,大概還是停留在散步或健走等強度相對低的運動,所以,繼續把運動強度慢慢地拉高,可說是下一個目標。」
曾國維教授指出,運動對身體的改變機制,早已經非常明確,包含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強化心肺功能。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身體可以保持年輕,光是運動的三大好處加起來,就能達到「逆齡」的效果!
肌肉每一年會減少到15%,尤其人過中年之後,肌肉量會持續流失,一旦肌肉量不足,生活自理能力也會變差,步伐變小、容易跌倒、甚至需要臥床。如果能增加肌肉量,除了維持平衡感、穩定不容易跌倒,肌肉增加也能幫助身體代謝血糖。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肌肉想像成血糖的儲藏室,「我們吃的食物最後會分解成葡萄糖,進到血液裡面變成血糖,有肌肉的話可以被儲存起來,同時要有健康的胰島素,才可以正常搬運,搬到肝臟裡面去儲存起來。」要是肌肉量不夠,血液始終維持在高血糖的狀態,便會影響到氧氣輸送情形,此時便會感覺頭昏昏、腦鈍鈍。
還有要是沒有空間可以儲存血糖,當我們開始運動時,血糖一路往下降,反而還會變成低血糖,「其實風險來得更高!所以當我們開始增加肌肉量,同時也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這樣的話一方面,我們讓它有地方可以儲存,然後有足夠的肌肉量,維持血糖恆定!」而運動就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胰島素的運作關係到血糖儲存、搬運,當然會影響血糖代謝功能。回頭來看,光是快步走半個小時,大概只能消耗200多卡的熱量,但是如果可以把胰島素敏感度提高,才更能提升脂肪代謝、醣類代謝的能力。
最佳逆齡套餐是「超慢跑+肌力訓練」!曾國維教授給大家幾個建議作為參考,下一頁繼續看
那到底該怎樣運動才好?曾國維教授給大家以下幾個建議作為參考:
「我們希望燒掉的是脂肪,然後合成肌肉來使用,而肌肉要合成,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質所以長輩在運動後,補充熱量及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建議運動後一定要補充蛋白質、以及適度醣類,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曾國維教授提到,WHO最新版運動建議,強調每週150-300分鐘中等以上強度身體活動,另外要搭配2~3天的中高強度阻力訓練。也就是說,除了運動強度要達到能提高心肺能力的程度,還需要有增加肌肉量的訓練方式,才是最合適的運動方案。
所謂的阻力訓練有很多種,像是徒手訓練指的是不拿工具,只靠身體重量負荷,比如伏地挺身、深蹲,自由重量訓練則是在徒手訓練中多加了負重,比如拿沙包、啞鈴,但若動作不正確、缺乏專業指導、強度太強,尤其對中高年齡層、體能較弱、肌肉強度過低的人來說,很可能造成肌肉拉傷、骨骼損傷。
因此他推薦長輩從「超慢跑」開始入門。透過適合全年齡層的超慢跑先累積肌肉強度,接著再透過其他肌力訓練慢慢增加肌肉量,才會更安全。尤其「超慢跑」可說是一項兼顧綜合面向的運動方案,曾國維教授表示,所有運動都有它的好處,如果有特定需求而選擇特定運動當然很好,比如皮拉提斯鍛鍊核心穩定度,瑜伽練習身體柔軟度;但對於長者來說會強調更均衡的需求,強度夠強、時間夠長,兼顧柔軟度、肌肉延展性、心肺訓練,「如果考慮到整個綜合型構面,超慢跑就是一個很好的運動模式!」
運動最怕受傷,尤其對體能不夠好、肌肉不夠強的初學者來說,更害怕一動起來就這裡痛那裡痛,很多人也因此打消了動起來的念頭。曾國維教授指出,想要避免運動傷害,循序漸進是最重要的事,很多課程都會告訴你要「傾聽身體的聲音」,如果發現自己有不舒服的狀況出現,表示現在做的這個運動強度不見得非常合適你,但循序漸進絕對是必要的過程!「比如,剛開始在做超慢跑的時候,會有一些痠痛,那是必然發生的,這個只要不是『過度痠痛』,可以循序漸進、慢慢讓肌肉有一段時間的順應期。」
擔心膝蓋問題,因而不敢跟著跑起來嗎?不管是肌肉或關節,有足夠的緩衝,才能夠減少肌肉、骨骼跟關節表面的損傷。有些人會挑選較薄的瑜珈墊,可能因為便宜、攜帶方便,但是對於剛開始接觸超慢跑的初學者、或是長輩,都建議選擇厚的瑜珈墊,至少8mm以上、甚至到10mm,才是最合適的厚度,對於肌肉、關節的保護,才會有較為足夠的效果。
募資期間購課破4000人,陳鳳馨、商周前社長、三高名醫、專業菁英一致推薦,千名學員實證有效降三高、抗老、解疼痛!「節拍超慢跑」線上影音課程,點我了解更多 >>>
此為《早安健康》2月號《節拍超慢跑》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這個驚人的發現,女醫師把它稱為「龜速跑」。她認為驚奇的地方在於「跟走路一樣輕鬆、但運動效果多出走路2.5倍。」什麼?慢慢跑反而放大瘦身效果?聽起來很戲劇化,卻是其來有自。
日本超慢跑專家田中宏曉教授說,超慢跑是一種「微笑」運動,就是要面帶笑容的跑,他曾出版《每天30分鐘,跟三高、肥胖、大腰圍、失智症說再見》,在書中提到了為什麼超慢跑不會累的秘密。
我們的肌肉中有兩種纖維交錯組成,一種是「快肌」,一種是「慢肌」。快肌有很強的爆發力,但也很容易堆積乳酸,但慢肌的耐力絕佳,也不易堆積乳酸。也就是說,超慢跑只會用到慢肌,不會累也不會喘,還會用到平常不會用到的肌肉,如:脛前肌、大腿前側肌肉、腰大肌,這些都是上了年紀之後會明顯退化的部位。所以超慢跑除了跟走路一樣不會為心臟帶來負擔,還能訓練到這些部位的肌肉。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臺北榮總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學者,在2019年刊登於「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的研究發現,有7種運動對於減肥瘦身有顯著效果,排序為:慢跑、爬山、健走、散步、瑜伽、土風舞及國標舞;但也有幾種運動在瘦身成效上相對的沒有用,包含:游泳、單車、氣功、跳舞機、伸展操與太極。
以往會認為,反正只要有在動,就能燃燒卡路里,但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曾國維首先告訴我們,其實運動重點不只是燒掉熱量,而是幫助身體燒掉不要的脂肪,讓醣類代謝可以更穩定,身體才會更健康。「這幾年來看起來,國人運動習慣似乎變比較普及,但是我們的運動強度,事實上是過低的!目前台灣人運動習慣,大概還是停留在散步或健走等強度相對低的運動,所以,繼續把運動強度慢慢地拉高,可說是下一個目標。」
曾國維教授指出,運動對身體的改變機制,早已經非常明確,包含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強化心肺功能。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身體可以保持年輕,光是運動的三大好處加起來,就能達到「逆齡」的效果!
不只是燃燒脂肪!增加肌肉量幫你降血糖
肌肉每一年會減少到15%,尤其人過中年之後,肌肉量會持續流失,一旦肌肉量不足,生活自理能力也會變差,步伐變小、容易跌倒、甚至需要臥床。如果能增加肌肉量,除了維持平衡感、穩定不容易跌倒,肌肉增加也能幫助身體代謝血糖。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肌肉想像成血糖的儲藏室,「我們吃的食物最後會分解成葡萄糖,進到血液裡面變成血糖,有肌肉的話可以被儲存起來,同時要有健康的胰島素,才可以正常搬運,搬到肝臟裡面去儲存起來。」要是肌肉量不夠,血液始終維持在高血糖的狀態,便會影響到氧氣輸送情形,此時便會感覺頭昏昏、腦鈍鈍。
還有要是沒有空間可以儲存血糖,當我們開始運動時,血糖一路往下降,反而還會變成低血糖,「其實風險來得更高!所以當我們開始增加肌肉量,同時也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這樣的話一方面,我們讓它有地方可以儲存,然後有足夠的肌肉量,維持血糖恆定!」而運動就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胰島素的運作關係到血糖儲存、搬運,當然會影響血糖代謝功能。回頭來看,光是快步走半個小時,大概只能消耗200多卡的熱量,但是如果可以把胰島素敏感度提高,才更能提升脂肪代謝、醣類代謝的能力。
最佳逆齡套餐是「超慢跑+肌力訓練」!曾國維教授給大家幾個建議作為參考,下一頁繼續看
最佳逆齡套餐 超慢跑+肌力訓練!這樣做更保護關節避免受傷
那到底該怎樣運動才好?曾國維教授給大家以下幾個建議作為參考:
1.補充蛋白質
「我們希望燒掉的是脂肪,然後合成肌肉來使用,而肌肉要合成,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質所以長輩在運動後,補充熱量及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建議運動後一定要補充蛋白質、以及適度醣類,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2.透過「超慢跑」累積肌肉強度,作為基礎訓練
曾國維教授提到,WHO最新版運動建議,強調每週150-300分鐘中等以上強度身體活動,另外要搭配2~3天的中高強度阻力訓練。也就是說,除了運動強度要達到能提高心肺能力的程度,還需要有增加肌肉量的訓練方式,才是最合適的運動方案。
所謂的阻力訓練有很多種,像是徒手訓練指的是不拿工具,只靠身體重量負荷,比如伏地挺身、深蹲,自由重量訓練則是在徒手訓練中多加了負重,比如拿沙包、啞鈴,但若動作不正確、缺乏專業指導、強度太強,尤其對中高年齡層、體能較弱、肌肉強度過低的人來說,很可能造成肌肉拉傷、骨骼損傷。
因此他推薦長輩從「超慢跑」開始入門。透過適合全年齡層的超慢跑先累積肌肉強度,接著再透過其他肌力訓練慢慢增加肌肉量,才會更安全。尤其「超慢跑」可說是一項兼顧綜合面向的運動方案,曾國維教授表示,所有運動都有它的好處,如果有特定需求而選擇特定運動當然很好,比如皮拉提斯鍛鍊核心穩定度,瑜伽練習身體柔軟度;但對於長者來說會強調更均衡的需求,強度夠強、時間夠長,兼顧柔軟度、肌肉延展性、心肺訓練,「如果考慮到整個綜合型構面,超慢跑就是一個很好的運動模式!」
3.循序漸進最重要,觀察肌肉適應期
運動最怕受傷,尤其對體能不夠好、肌肉不夠強的初學者來說,更害怕一動起來就這裡痛那裡痛,很多人也因此打消了動起來的念頭。曾國維教授指出,想要避免運動傷害,循序漸進是最重要的事,很多課程都會告訴你要「傾聽身體的聲音」,如果發現自己有不舒服的狀況出現,表示現在做的這個運動強度不見得非常合適你,但循序漸進絕對是必要的過程!「比如,剛開始在做超慢跑的時候,會有一些痠痛,那是必然發生的,這個只要不是『過度痠痛』,可以循序漸進、慢慢讓肌肉有一段時間的順應期。」
4.選擇8mm以上瑜珈墊,加強保護關節
擔心膝蓋問題,因而不敢跟著跑起來嗎?不管是肌肉或關節,有足夠的緩衝,才能夠減少肌肉、骨骼跟關節表面的損傷。有些人會挑選較薄的瑜珈墊,可能因為便宜、攜帶方便,但是對於剛開始接觸超慢跑的初學者、或是長輩,都建議選擇厚的瑜珈墊,至少8mm以上、甚至到10mm,才是最合適的厚度,對於肌肉、關節的保護,才會有較為足夠的效果。
募資期間購課破4000人,陳鳳馨、商周前社長、三高名醫、專業菁英一致推薦,千名學員實證有效降三高、抗老、解疼痛!「節拍超慢跑」線上影音課程,點我了解更多 >>>
此為《早安健康》2月號《節拍超慢跑》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