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打擂台卻每天肩頸酸痛、落枕!國家級武術教練李筱娟經常被學生這樣提問。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總將一週運動量集中在一兩天完成,追求高強度訓練的同時,也導致了身體的勞損,該如何修復疲憊的肌肉、耗損的氣血?她將透過「修復功」來幫大家矯正骨盆,打通你的十二經絡。
許多身體的痠痛都是體內太濕而引起,每當我們去看中醫,總被說氣虛或脾濕太重,到底是什麼意思?李筱娟解釋,好比不常運動的人,他的水濕在體內沒有達到疏洩,就會導致氣息不順暢,再加上經常處在有空調的室內,肌肉一旦變冷就容易僵硬並產生痠痛。因此她認為多運動能讓心跳和氣血循環加強,有了體表溫度增加,血流更順暢,也能減少痠痛的產生。
破解「疼痛」的迷思!中醫說的氣虛、脾濕是什麼?
許多身體的痠痛都是體內太濕而引起,每當我們去看中醫,總被說氣虛或脾濕太重,到底是什麼意思?李筱娟解釋,好比不常運動的人,他的水濕在體內沒有達到疏洩,就會導致氣息不順暢,再加上經常處在有空調的室內,肌肉一旦變冷就容易僵硬並產生痠痛。因此她認為多運動能讓心跳和氣血循環加強,有了體表溫度增加,血流更順暢,也能減少痠痛的產生。
請勿設定超過六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六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武術氣功是節氣運動!「漸進式訓練」減少身體勞損
武術氣功養生最注重的就是節氣運動,李筱娟在《徒手氣血修復運動》一書中解釋,在保養臟腑上,四季有不同的訓練方式,夏天養心、春天養肝、冬天養腎。也因為冬天很少活動,因此需要透過夏天的太陽來融化身體,讓汗水和暑濕做一個發汗的作用,達到「冬病夏治」。
我們每一滴汗水都是由心臟的幫浦出來的,又稱為「心之液」,因此運動強度一增強,流汗量也會跟著增加,不過,要增加運動強度需要「漸進式」的透過平時練習來做累積,才能有效提升體能。李筱娟說,現代人對於運動就是一種吃到飽的概念,因為星期一到五要工作,只有六日休假,因此只能將所有運動量集中在假日的空擋,把原本漸進式的運動變成過度訓練,這樣一來,身體也容易出現勞損現象。
運動過度傷身又傷心!出現哪些症狀該「修復氣血」?
要避免過度訓練,休息日非常重要,安排課表也會因人而異。一般人在運動過度後容易產生疲乏疲倦、體能下滑、免疫系統低下、心肺功能變差(新冠後)和腦霧,因此必須依照自己的體能狀況和身體素質來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
「預防重於治療」,李筱娟認為,從面部就能看出身體狀態,若出現這些不正常的狀況,也代表臟腑的功能出了問題,需要修復氣血。
肝功能問題:
身體健康的人眼睛總是炯炯有神且明亮有力,若一直眨眼睛且看起來相當疲勞,就代表肝可能出了問題。
脾胃功能問題:
在沒畫口紅的情況下,嘴唇應是粉嫩且有血色,若呈現蒼白代表脾胃功能出了問題;而舌頭龜裂則是脾濕太重。
氣血循環不好:
在素顏的情況下,臉色應是白裡透紅,若呈現慘白就是氣血不好;而頭髮在健康的狀況下也應該是烏黑亮麗,而不是黯淡無光澤。
請點下一頁看動作示範:站樁+啟動全身氣血四招式,一起來練習一下~
動作示範:站樁+啟動全身氣血四招式
站樁-所有工法的入門
1.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由腳底的湧泉穴往上噴之後,將泉水灌入肩井穴,氣才能打到全身,這也是站樁的基本要領。
2.肚子、尾閭自然向內收平,不可以翹屁股,以免氣無法通到百會穴。
3.耳朵與肩齊才是正確站姿,耳朵往前就代表頸椎向前,會變成有點含胸,要把耳朵跟肩膀向後繞,才會挺胸拔背。
4.站好之後全身放鬆、氣沉丹田,吸氣時加上腹式呼吸,此時肚子會像球一樣向前凸起;吐氣時往脊柱的方向內收,而神闕穴(肚臍中間)要正對著背部的命門穴。
5.在運動前站樁3-5分鐘來做調息,為稍後的運動做準備。
第一式:揉膝轉跨-凝聚氣的運行
1.雙腿併攏,雙手貼著大腿往前伸,將兩手搭在膝蓋上
2.像坐椅子一樣,把臀部向後拉,膝蓋對齊腳尖,雙腳併攏,這能夠訓練到大腿的內收肌,接著,兩手的勞功穴貼在膝蓋上方,做保暖膝蓋的動作,要確保身體像一個C型,並做骨盆左右的鐘擺,此動作能幫助你放鬆因久坐而過緊的大轉子。
3.一邊吸吐,鐘擺一次算一下,做6-12次,反覆做3-6組,並依照個人能力休息,藉此放鬆膝蓋外側骼脛束的緊繃。
第二式:骨盆回正-矯正骨盆、伸展下背
1.雙手仍是放在膝蓋上方,改成骨盆回正,尾閭收起、肚子收平。
2.往前做卷腹部,吸氣時做翹臀,吐氣時肚子向內收平。
3.在做動作時,同時訓練到大腿及臀部的肌肉群,再往上延伸則是腰椎及核心,能夠改善下背痛、下背無力、大腿肌力不足,並把骨盆調到原本的正位上。在做動作時,若覺得心跳過快,就回到站樁並調整呼吸,直到心跳調整回來,再進行下一個動作。
第三式:十二經絡拍打-振動深層經絡
手有六條經絡(心經、心包經、肺經、三焦經、小腸經),腳也有六條經絡(胃、膽、肝、脾、腎、膀胱經),當膝蓋抬起時,跟勞宮穴互相做打擊,
12條經絡就會同時就被啟動。
1.首先,吐氣下按做一個升降樁、吸氣在半馬步時預備。
2.站起來時,膝蓋抬起來時踢手中的勞工穴,吐氣時,手不動換腳連續12次,中間也可以加入升降樁來調整呼吸。
第四式:十二經絡扭轉-增加氣的機制
手可以做虛握或握固法,如果要提氣就把大拇指放在掌心做握固法;吸氣較弱時,可將手放在膝蓋上方的凹槽(鶴頂穴)。
1.在腳膝蓋的上緣有一個凹槽,手肘頂在鶴頂穴上面,做起勢準備。
2.接著吸氣站起來,使用不同手不同腳,吐氣腳尖朝下旋轉腰部,這時身體會有一個交叉,將帶脈穴做扭轉,藉此訓練側腹的腹外斜肌,而扭轉的同時也可以帶動氣息往上。
3.以12次為一組,可重複3-6組。
參考資料:《徒手氣血修復運動》/李筱娟(教練體適能界知名資深教練)/橡樹林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