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年紀增長,總覺得膀胱愈來愈「小」,動不動就想跑廁所,對於出遊、看電影都心存畏懼,害怕想上廁所卻無法立刻去的窘境。究竟上廁所的正確頻率是如何?頻尿的症狀又該如何改善?泌尿科醫師鄒頡龍一次解答!
鄒頡龍醫師指出,膀胱容量約400~500c.c.,若以一天尿量2000c.c.為例,一天正常解尿次數約為4~6次。但若超過8次以上,在醫學上就可定義為頻尿。根據研究,發現台灣女性「膀胱過動、頻尿」的比率,高達14.8%,在兩岸三地是第一名。
鄒頡龍醫師指出,膀胱容量約400~500c.c.,若以一天尿量2000c.c.為例,一天正常解尿次數約為4~6次。但若超過8次以上,在醫學上就可定義為頻尿。根據研究,發現台灣女性「膀胱過動、頻尿」的比率,高達14.8%,在兩岸三地是第一名。
不只膀胱炎會頻尿!頻尿當心膀胱過動症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如果是急性、突然發作的狀況,常常是泌尿道感染引發,導致很多人會誤以為是「頻尿=膀胱發炎」,但事實上不是如此。
鄒頡龍醫師進一步說明,陰道炎、膀胱過動症、膀胱疼痛症候群,以及泌尿系統的一些疾病包括輸尿管結石、膀胱惡性腫瘤等等,也都可能伴隨頻尿。他指出,長期頻尿的女性,大部分不是膀胱發炎引起,而是膀胱過動症。
急尿是膀胱過動症核心症狀
若排除膀胱炎、結石或腫瘤等因素,仍舊持續頻尿,很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鄒頡龍醫師指出,膀胱過動症最主要的診斷標準是「急尿」,通常是突然發生,例如說話說到一半,突然想上廁所,而且馬上就得去,不去會非常難受。患者因為無法控制,因此常常會頻尿及夜尿。
膀胱過動症4指標:頻尿、夜尿、尿急感、急尿性尿失禁
膀胱過動症對生活的影響層面甚鉅,包括工作、人際關係等。鄒頡龍醫師分享患者案例表示,曾有一位患者職業是外送員,但因為有膀胱過動症,在外跑一段時間後就要到處找廁所在哪裡,嚴重影響工作。也有患者因為膀胱過動症,一場電影都無法好好看完,導致人際關係大受影響。
鄒頡龍醫師也引研究補充,若是老人家膀胱過動症太嚴重,會「急尿性尿失禁」,出現「漏尿」情形,導致患者不肯出門遠遊,最後就會有社交孤立的狀況,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失智症。
排尿日記
鄒頡龍醫師回應,起初可以嘗試行為治療,以排尿日記了解一下自己一整天的喝水量、排尿次數等,若水喝太多可以稍作調節,出去玩、看電影前水喝得少一點。
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運動)
「骨盆底肌肉運動是我覺得最知易行難的例子。」鄒頡龍醫師說,雖然很多人知道頻尿、漏尿可以透過此運動改善,也都試著練習了卻都沒有什麼效果,他指出,問題出在兩個因素。
第一是「無法持之以恆」,凱格爾運動要每天練習才有效;第二則是「抓不到正確的肌肉」,鄒頡龍醫師說,若以女性為例,骨盆底肌肉是從肛門、陰道到尿道有一條形似吊床的肌肉,許多人初次很難正確找到位置。
但既然鍛鍊骨盆底肌肉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練習才正確?鄒頡龍醫師說明,簡單的說就是把「肛門夾緊」的動作,將肛門跟陰道夾緊、感受有向上拉提的力量,就是凱格爾運動。他提醒,坊間有些教學會說利用腿的力量或一些姿勢,但這些都是輔助,真正要訓練的不是腹部或臀部肌肉,而是肛門、陰道及尿道旁邊的肌肉。
如果第一次嘗試,還是不太抓得到發力訣竅,鄒頡龍醫師推薦,許多文獻都有提到的「小便中斷法」,因為在上廁所時,膀胱會收縮、尿道是放鬆的狀態,此時若要將小便中斷,就必須將尿道夾緊。但他也強調,這個方法不要天天做,小便中斷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認知正確的肌肉,若天天這樣做反而會影響膀胱生理。
鄒頡龍醫師認為,骨盆底肌肉運動是整個婦女泌尿治療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最好有專業人士指導,且養成天天鍛鍊的習慣更好。
藥物治療
治療膀胱過動症,生活的調整很必要,但很多患者希望能夠有立竿見影、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此時就可以考慮使用藥物。
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漏尿好尷尬!有漏尿問題,下一頁醫師推3種運動更適合!
除了前面提及膀胱過動症造成的急尿性尿失禁外,還有另外一種「應力性尿失禁」,是許多生產過後的婦女常見的困擾。鄒頡龍醫師說明,應力性尿失禁是當腹壓增加時,例如咳嗽、大笑、跑步等時候,會有尿液從尿道漏出的情況。
應力性尿失禁高危險群
由於應力性尿失禁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對身體的影響也較大。鄒頡龍醫師指出,治療方式通常以「凱格爾運動」為主,但若經保守治療效果仍有限,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十分進步,像是微創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可以將人工網膜或自體取下的肌膜置於尿道中段,治療效果其實相當不錯。
鄒頡龍醫師指出,有些有生產經驗的女性,想要運動又害怕出現漏尿、尿失禁等症狀,就要避免特別容易漏尿的活動。
例如:蹦床(彈簧床),就有研究指出,從事蹦床的運動員,即使只有十幾歲也出現漏尿的症狀,也就是說這並非疾病問題,而是這個運動本身對骨盆底的衝力過大。同樣的,跳遠也要注意,其落地時的衝擊力量可達到體重16倍。
此外,鄒頡龍醫師也特別提到「跑步」,他說明,跑步時對骨盆底也有衝擊,而長時間的跑步,就是無數次的衝擊,每跑一步、落地一次,尿道括約肌就要緊縮一次,的確可能在跑比較久之後,出現漏尿症狀,因此建議要適可而止。
避免骨盆底肌過度衝擊,醫師也有以下較推薦的運動: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年紀越大,膀胱越來越小?發炎、腫瘤…5大危機不只是水喝太多
鄒頡龍醫師進一步說明,陰道炎、膀胱過動症、膀胱疼痛症候群,以及泌尿系統的一些疾病包括輸尿管結石、膀胱惡性腫瘤等等,也都可能伴隨頻尿。他指出,長期頻尿的女性,大部分不是膀胱發炎引起,而是膀胱過動症。
急尿是膀胱過動症核心症狀
若排除膀胱炎、結石或腫瘤等因素,仍舊持續頻尿,很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鄒頡龍醫師指出,膀胱過動症最主要的診斷標準是「急尿」,通常是突然發生,例如說話說到一半,突然想上廁所,而且馬上就得去,不去會非常難受。患者因為無法控制,因此常常會頻尿及夜尿。
膀胱過動症4指標:頻尿、夜尿、尿急感、急尿性尿失禁
膀胱過動症對生活的影響層面甚鉅,包括工作、人際關係等。鄒頡龍醫師分享患者案例表示,曾有一位患者職業是外送員,但因為有膀胱過動症,在外跑一段時間後就要到處找廁所在哪裡,嚴重影響工作。也有患者因為膀胱過動症,一場電影都無法好好看完,導致人際關係大受影響。
鄒頡龍醫師也引研究補充,若是老人家膀胱過動症太嚴重,會「急尿性尿失禁」,出現「漏尿」情形,導致患者不肯出門遠遊,最後就會有社交孤立的狀況,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失智症。
膀胱過動症如何治療?鍛鍊骨盆底肌這樣做
排尿日記
鄒頡龍醫師回應,起初可以嘗試行為治療,以排尿日記了解一下自己一整天的喝水量、排尿次數等,若水喝太多可以稍作調節,出去玩、看電影前水喝得少一點。
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運動)
「骨盆底肌肉運動是我覺得最知易行難的例子。」鄒頡龍醫師說,雖然很多人知道頻尿、漏尿可以透過此運動改善,也都試著練習了卻都沒有什麼效果,他指出,問題出在兩個因素。
第一是「無法持之以恆」,凱格爾運動要每天練習才有效;第二則是「抓不到正確的肌肉」,鄒頡龍醫師說,若以女性為例,骨盆底肌肉是從肛門、陰道到尿道有一條形似吊床的肌肉,許多人初次很難正確找到位置。
但既然鍛鍊骨盆底肌肉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練習才正確?鄒頡龍醫師說明,簡單的說就是把「肛門夾緊」的動作,將肛門跟陰道夾緊、感受有向上拉提的力量,就是凱格爾運動。他提醒,坊間有些教學會說利用腿的力量或一些姿勢,但這些都是輔助,真正要訓練的不是腹部或臀部肌肉,而是肛門、陰道及尿道旁邊的肌肉。
如果第一次嘗試,還是不太抓得到發力訣竅,鄒頡龍醫師推薦,許多文獻都有提到的「小便中斷法」,因為在上廁所時,膀胱會收縮、尿道是放鬆的狀態,此時若要將小便中斷,就必須將尿道夾緊。但他也強調,這個方法不要天天做,小便中斷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認知正確的肌肉,若天天這樣做反而會影響膀胱生理。
鄒頡龍醫師認為,骨盆底肌肉運動是整個婦女泌尿治療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最好有專業人士指導,且養成天天鍛鍊的習慣更好。
藥物治療
治療膀胱過動症,生活的調整很必要,但很多患者希望能夠有立竿見影、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此時就可以考慮使用藥物。
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漏尿好尷尬!有漏尿問題,下一頁醫師推3種運動更適合!
應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噴嚏、大笑突漏尿
除了前面提及膀胱過動症造成的急尿性尿失禁外,還有另外一種「應力性尿失禁」,是許多生產過後的婦女常見的困擾。鄒頡龍醫師說明,應力性尿失禁是當腹壓增加時,例如咳嗽、大笑、跑步等時候,會有尿液從尿道漏出的情況。
應力性尿失禁高危險群
- 生產:由於先天結構的關係,生產次數愈多的婦女,發生應力性尿失禁的機率就愈高。
- 停經後婦女:老年人應力性尿失禁的機率也會變高。
- 慢性病:慢性氣喘、支氣管炎、鼻炎、大噴嚏、咳嗽等也可能引發。
- 肥胖:腹腔壓力較大。
- 運動員:長跑、跳高等專業運動員,對骨盆底的衝擊較大。
由於應力性尿失禁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對身體的影響也較大。鄒頡龍醫師指出,治療方式通常以「凱格爾運動」為主,但若經保守治療效果仍有限,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十分進步,像是微創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可以將人工網膜或自體取下的肌膜置於尿道中段,治療效果其實相當不錯。
跑步也可能導致尿失禁?有漏尿問題,醫師推3運動更適合
鄒頡龍醫師指出,有些有生產經驗的女性,想要運動又害怕出現漏尿、尿失禁等症狀,就要避免特別容易漏尿的活動。
例如:蹦床(彈簧床),就有研究指出,從事蹦床的運動員,即使只有十幾歲也出現漏尿的症狀,也就是說這並非疾病問題,而是這個運動本身對骨盆底的衝力過大。同樣的,跳遠也要注意,其落地時的衝擊力量可達到體重16倍。
此外,鄒頡龍醫師也特別提到「跑步」,他說明,跑步時對骨盆底也有衝擊,而長時間的跑步,就是無數次的衝擊,每跑一步、落地一次,尿道括約肌就要緊縮一次,的確可能在跑比較久之後,出現漏尿症狀,因此建議要適可而止。
避免骨盆底肌過度衝擊,醫師也有以下較推薦的運動:
- 游泳:由於游泳是水平移動,就不會有衝擊地面的問題。
- 高爾夫球:身體活動的程度較輕微,比較不會造成漏尿。
- 騎腳踏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年紀越大,膀胱越來越小?發炎、腫瘤…5大危機不只是水喝太多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