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盜汗竟是癌症前兆?夜間盜汗頭暈不是太熱而已,這些潛在盜汗原因要小心

新聞中心張承宇
2019-12-26 16:00:00
1,651,380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睡覺時背後濕成一片、傳來黏膩感卻不以為意,只當是天氣熱或身體「正常能量釋放」,繼續倒頭就睡,卻往往沒意識到身體給我們的警示。日本醫師提出警告,盜汗甚至有可能與肺結核、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有關,必須多加小心。

盜汗意思是什麼?盜汗中醫觀點



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曾在受訪時表示,盜汗是指睡眠中異常出汗,醒後沒多久就會停止流汗,而患者還可能有潮紅、口乾、舌苔等症狀,在中醫的觀點來看,不正常流汗可能是心虛導致,心陰虛者容易盜汗。而心血不足也會造成多汗,是由於血中含有津液,而津液又包含了汗的緣故。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臺大預防醫學博士,從事中醫、中西醫學整合研究三十年的謝麗貞醫師也曾在文章中指出,流汗和盜汗的機制並不相同:

  1. 流汗:身體溫度過高,大腦負責調控溫度的中樞會發出訊號給交感神經,再由交感神經命令汗腺開始流汗。
    汗水性質:溫熱、稍鹹、排汗後感覺舒服

  2. 盜汗:長期承受情緒或身體壓力而使心臟受到壓迫,刺激交感神經,造成不自主流出冷汗的情況。
    汗水性質:濕冷、味淡、排汗後感覺虛弱

謝麗貞醫師強調,和為了調節體溫的正常流汗不同,盜汗是把血液中的水分抽離,會讓心跳加速、心臟無法供給足夠的氧氣,會讓人體越來越虛弱、體力下降,長久下來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盜汗原因1:生活習慣造成



而西方醫學對盜汗的理解則較為具體,高知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講師小松直樹表示,盜汗就是指睡眠中流汗,非疾病引起的盜汗原因包括:

  1. 溫度過高:睡覺時氣溫過高、棉被太厚,都有可能造成盜汗,可以開冷氣,盡量將室溫維持在28度左右。

  2. 水分攝取太多:睡前不要喝太多水,除了盜汗以外還可能半夜爬起來上廁所,破壞睡眠品質。

  3. 過度疲勞: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運動應量力而為,循序漸進。

  4. 肥胖:過度肥胖也會變得容易夜間盜汗,應適度運動,維持良好體態的同時還能增進健康。

  5. 壓力大:精神上的壓力也會引發盜汗,適度的運動、休閒,除了解決盜汗問題,還能讓自律神經更加平衡。

  6. 飲酒:酒精過量壞處多多,而每個人體質不同,能接受的酒精量也不盡相同,建議少喝為妙。

  7. 內分泌變化:女性更年期等人體內分泌的變化也會引發盜汗,中山醫學大學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建議睡覺穿著吸汗材質睡衣,並打開窗戶及電風扇幫助室內通風;以下食物則有助更年期女性調節荷爾蒙:

    • 南瓜:富含維他命E,能幫助調節體內雌激素,也能讓腦下垂體荷爾蒙正常分泌。
    • 黃豆製品:不管是豆漿、豆干、豆腐等黃豆製品中的異黃酮,都能舒緩更年期不適。
    • 山藥:植物醇也能幫助改善更年期不適,每天吃30~50公克就能改善更年期失眠、盜汗症狀。
    • 十字花科植物:包心菜、高麗菜、小白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植物,能平衡荷爾蒙、幫助雌激素代謝。

盜汗原因2:疾病造成



除了生活習慣、精神壓力、肥胖、內分泌等因素導致的寢汗以外,小松直樹也警告,很多疾病的症狀也會有盜汗的情形:

  1. 淋巴癌
    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張肇松曾在文章中指出,淋巴癌經常以無痛性的淋巴腫大為初發症狀,部分病人會出現夜間盜汗、發燒、體重減輕、無力、倦怠、皮膚癢、起疹子等症狀,但要進行淋巴結切片檢查才能確診,越晚發現治療效果越差,如有類似症狀務必第一時間就醫檢查。


    原因:體內淋巴系統,如淋巴細胞、淋巴腺、淋巴管、扁桃腺、脾臟、胸腺等部位長出惡性腫瘤。
    症狀:夜間盜汗、發燒、體重減輕、無力、倦怠、皮膚癢、起疹子、咳嗽等。

  2. 肺結核
    肺結核俗稱肺癆,是肺部感染結核桿菌造成的,會讓肺部壞死,出現盜汗、喘氣、胸痛、咳嗽、咳血、食慾不振、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致死,然而因為症狀和感冒相似,如果咳嗽超過2周以上,就要將肺結核列入懷疑對象,盡速就醫。根據WHO資料,結核病是2016年世界十大死因之一,若未接受治療,大約50%的患者會在三年內死亡。

    原因:透過飛沫、空氣感染結核桿菌。
    症狀:初期無明顯症狀,加重後可能有盜汗、喘氣、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咳血等症狀。

  3. 細菌性心內膜炎
    三軍總醫院衛教資訊指出,細菌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內膜、瓣膜遭到細菌感染,會在心臟瓣膜上面形成菌塊,並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器官。分為慢性和急性二種,如果不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其中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死亡率高達60~80%,必須迅速就醫治療。而盜汗就是心內膜炎的常見症狀之一。

    原因:細菌感染心臟內膜、心臟瓣膜導致。
    症狀:心悸、發燒、無力、呼吸急促、寒顫、盜汗、咳嗽、體重下降、皮疹、食慾不振、腹痛、關節疼痛、腫大、腦中風等。

  4. 愛滋病
    愛滋病(AIDS)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縮寫,是由愛滋病毒(HIV)全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引起的,愛滋病毒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讓患者抵抗力降低,使一些原來不容易讓人體生病的病菌變得對人體非常具有威脅性,而其中有半數感染者在初期就會出現盜汗的症狀。愛滋病目前仍無法根治,但可使用藥物控制病情。

    原因:HIV病毒透過體液、血液傳染,如性交、肛交、共用針頭、母親懷孕垂直傳染給嬰兒等。
    症狀:病毒會慢慢損壞患者的免疫力,症狀會依照患者的情況各有不同,初期可能無症狀,或有盜汗、發燒、倦怠、頭痛、喉嚨痛、長疹子、噁心、嘔吐、體重減輕、腹瀉、咳嗽、生殖器皰疹等症狀。

  5.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會讓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激素,導致體內活動異常,造成體重減少、高血壓、心房顫動、流汗、盜汗等症狀。

    原因:自體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甲狀腺體細胞過度活躍(葛瑞夫茲氏症)、多發性甲狀腺結節等。
    症狀:流汗、盜汗、心悸、怕熱、失眠、易怒、容易緊張、心律不整、手抖、體重減輕等。

  6. 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較多分布於腎上腺,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時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激素,若是嗜鉻細胞長腫瘤,會讓患者出現多汗、頭痛、虛弱、心悸、高血壓等症狀,且約有10%為惡性腫瘤。而嗜鉻細胞瘤會有大量盜汗的症狀。

    原因: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其他內分泌腫瘤有關。
    症狀:多汗、大量盜汗、頭痛、虛弱、心悸、噁心、食慾不振、高血壓等。

  7. 類癌腫瘤
    高醫血液腫瘤內科劉大智醫師曾在文章中指出,類癌腫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比起一般的腺癌,病程相對緩和,而且除非發生侵犯、遠端轉移,不然醫師無法由組織切片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常常會根據侵犯部位不同產生不同症狀,如面部潮紅、盜汗、腹瀉、體重減輕、咳嗽、低血糖等,常常被誤認是其他病。

    原因:病因仍不清楚。
    症狀:面部潮紅、臉部頸部深紅色斑、腹瀉、水瀉、氣喘、皮膚病變、盜汗、咳嗽、體重減輕、低血糖等。

  8. 自律神經失調
    台南心寬診所醫師俞翔元曾在文章中指出,自律神經系統負責管理各大器官系統如心臟、肺臟、胃腸、生殖各系統,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其中交感神經活躍會讓我們有體溫增加、瞳孔放大、冒汗、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狀況,副交感神經則有相反效果,如果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盜汗、胸悶、心悸、頭痛等諸多症狀。

    原因:情緒壓力、個人體質、個性、缺乏運動等。
    症狀:盜汗、胸悶、心悸、頭痛、過度換氣、高血壓、熱潮紅、便秘、腹瀉、頻尿、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記憶力減退‧‧‧等

  9. 憂鬱症、恐慌症等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也會造成生理上的影響,如腸胃不適、食慾、睡眠的減低或增加、心悸、頭痛、頭暈、胸悶、頸部痠痛等。

  10. 藥物副作用
    抗憂鬱藥、解熱鎮痛藥、糖尿病用藥、荷爾蒙等

盜汗症狀如何改善?下一頁了解更多


改善盜汗的方法



美國家庭醫學專科護理師 Kathleen Davis 所撰寫的文章指出,改善夜間盜汗的方法會根據盜汗的原因而定,例如荷爾蒙失調引起的盜汗,需要藉由調整內分泌的方式治療;如果盜汗是因藥物的副作用而起,則需要由醫師研究調整用藥。

此外,如果沒有找到直接或確定的大量出汗原因,以下方式則有可能幫助控制症狀

  • 維持寢室涼爽,穿著或使用輕薄、透氣、非人工合成布料所製成的睡衣或寢具。
  • 避免使用過重的羽絨被或穿著太多層保暖衣物。
  • 避免攝取酒精、咖啡因和辛辣食物。
  • 睡覺前2~3小時停止進食。
  • 選擇低脂、低糖飲食。
  • 使用空調或電扇加強空氣流動。
  • 睡前或起床後,可以練習放鬆的呼吸技巧。
  • 維持充足的每日活動量。
  • 維持正常體重。
  • 喝足夠的水。

中醫如何治療盜汗



行政院衛生署胸腔病院(現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中醫科王金鐸醫師曾撰文指出,中醫治療盜汗需先辨別患者的證型,進而對症治療。例如肺結核患者多為陰虛盜汗,如果是服用抗生素過久、過多則可能為陽虛盜汗;體型肥胖、血脂高的人常見痰熱盜汗,而有胸悶、舌頭瘀斑、臉色偏暗症狀的人,則可能是血瘀盜汗。

由陳潮宗中醫師審訂的《穴道指壓一學就通》則介紹,盜汗也可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分為三種:

  • 輕微盜汗:出汗量少、常無不適感
  • 中度盜汗:入睡後不久就出汗、睡醒後停止,容易有烘熱的感覺
  • 重度盜汗:容易流汗,汗水帶有臭味或鹹味

可以按壓

改善盜汗的穴道

則有:

  • 後谿穴:手握拳時小指根部下方皮膚凸起處,有安神、清熱、改善盜汗等作用。
  • 肝俞穴:背部胸椎第九節兩側約一指寬處,能強肝、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調理氣血。
  • 大椎穴:低頭時後頸骨頭突出處下方,有助治療頭痛、咳嗽、感冒、發燒等症狀。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