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冬季寒冷、早晚氣溫低,若不留意防寒措施,對心血管帶來負擔,恐增猝死風險。不過戶外保暖你真的做對了嗎?國健署提出2大NG保暖行為,若不留意,不僅反而讓身體中心體溫下降,更有燙傷風險。
根據國健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7.3%,但自知率僅有67.9%,表示仍有3成民眾不自知有高血壓。當氣溫驟降、天氣濕冷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更容易提升血壓,讓心肌梗塞、中風急性發作風險大增。
國健署提醒,民眾應維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量測血壓,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等4大健康習慣,並密切留意保暖措施。不過,有2大NG抗寒、取暖行為恐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根據國健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7.3%,但自知率僅有67.9%,表示仍有3成民眾不自知有高血壓。當氣溫驟降、天氣濕冷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更容易提升血壓,讓心肌梗塞、中風急性發作風險大增。
國健署提醒,民眾應維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量測血壓,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等4大健康習慣,並密切留意保暖措施。不過,有2大NG抗寒、取暖行為恐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請勿設定超過六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六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保暖NG動作1:喝酒暖身;熱巧克力保暖佳,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風
因酒精下肚後身體會發熱,許多民眾因此認為在冬季喝酒是不錯的保暖方式。國健署對此解釋,酒精會讓皮膚微血管擴張,因而會讓人有感到暖意的錯覺,實際上,血液反而會因此離開各器官,讓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在外喝酒、宿醉時則更危險。
喝什麼取暖較好呢?日本TBS電視台節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暫譯)曾邀請6名受手腳冰冷問題所苦的女性,對熱飲進行實測,結果發現,每種飲品在飲用4分鐘後都能讓體溫提升近1度,暖身效果維持最久的飲品,依序為:熱巧克力、紅茶、薑茶、甘酒、綠茶。
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臨床營養部長、醫學博士板倉弘重解釋,可可能保暖、促進血液流動,並有消除疲勞、抑制動脈硬化、改善血壓、活化腦神經細胞等多種健康功效。
營養師趙函穎曾受媒體訪問建議,除了喝純熱巧克力外,也可將可可搭配牛奶一起沖泡,可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不過,一杯約375ml的熱巧克力熱量約180大卡,建議民眾每天適量喝2杯即可,避免過量飲用,反增肥胖風險。
保暖NG動作2:暖暖包等保暖用品反造成低溫燙傷
許多民眾喜歡透暖暖包、電毯等保暖小物禦寒,不過國健署提醒,長者、嬰幼兒等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族群,與中風無力動彈、因糖尿病導致末梢神經感覺較遲鈍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若長時間接觸隨身保暖用品,恐因此造成「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就如同「溫水煮青蛙」,雖然當下並不會立刻感到有如被高溫物品燙傷的疼痛,但同部位接觸熱源時間太長,後續仍可能造成腫脹、刺痛、發紅、皮膚脫皮、起水泡等傷勢。
新光醫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曾受媒體訪問提醒,只要長時間接觸40度以上熱源,就有低溫燙傷風險,須特別留意暖暖包、熱水袋、電熱毯、加熱馬桶座、電暖爐、充電手機等物,除了溫度調節不宜過高外,暖暖包等保暖用品也應每20分鐘更換保暖位置。國健署則建議,使用隨身保暖用品時,要在外層包一層布或毛巾,以免造成低溫燙傷。
參考資料:
- 薑湯輸了?日節目實測出暖身飲品TOP3,冠軍這杯最暖手
- 寒流保暖飲品|薑茶只排第3!即睇禦寒飲品排名 第1名竟然是它!
- 【冷え性必見】体を長~く温めるホットドリンクランキング|この差って何ですか?|TBSテレビ
- 研究:男性吃黑巧克力,能降低中風風險!趙函穎營養師:吃巧克力4大好處
- 天冷拿暖暖包、電熱毯取暖?小心低溫燙傷:3分鐘就傷到真皮層
- 禦寒也要防低溫燙傷!5種保暖方法竟讓人不知不覺燙傷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