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嬰兒與母親 邱明瑜】
近十年來異位性皮膚炎儼然已成為孩童最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症狀,根據研究顯示,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從1974年的1.4% 至2019年為11.3%,盛行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典型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一到晚上就出現搔癢難耐,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常讓為人父母心疼不已!
根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的資料,台灣歷年來年包含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在內的研究顯示,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從1974年的1.4%,1994年為5.2%,至2019年為11.3%,可見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陳俊賓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確實的病因仍不明,但一般認為與患者的遺傳體質與環境刺激因素有關。
寶貝一到晚上就癢到不行!關於異位性皮膚炎家長該知道的事
近十年來異位性皮膚炎儼然已成為孩童最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症狀,根據研究顯示,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從1974年的1.4% 至2019年為11.3%,盛行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典型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一到晚上就出現搔癢難耐,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常讓為人父母心疼不已!
根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的資料,台灣歷年來年包含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在內的研究顯示,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從1974年的1.4%,1994年為5.2%,至2019年為11.3%,可見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陳俊賓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確實的病因仍不明,但一般認為與患者的遺傳體質與環境刺激因素有關。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異位性皮膚炎50%的病人在1歲內會有症狀
嬰幼兒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期,從幾個月內小嬰兒就有可能會發病,而大部分的病人通常在五歲前就會出現病徵。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從嬰兒時期開始發病,約80% 的病人在5 歲前會有症狀,其中約50% 的病人在一歲內會有症狀。晚上會出現嚴重的搔癢和反覆發作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搔抓會增加皮膚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更嚴重的皮膚傷害。食物(牛奶、雞蛋、花生、堅果、魚、硬殼海鮮等)、吸入性過敏原、細菌感染、皮膚乾燥、過度流汗和外在刺激物(動物皮毛、肥皂、化妝品、香水、清潔劑等等)都會增加搔癢的程度。
嬰兒時期以急性表現為主
大部分的病人不管於哪個階段,皮膚都會乾燥且沒有光澤。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表示,皮膚表現的型態和分佈隨著病人年紀和疾病的活性而變化。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嬰兒時期呈現急性表現,較常出現在兩頰、前額、頭皮、脖子、軀幹和四肢伸側;包尿布的地方通常沒有病灶。年齡較大的孩童病灶則多出現在肘凹、耳垂、腕關節及膝關節等皮膚皺褶處。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消失,不過這類的病人長大之後,皮膚接觸刺激物後會較易發癢及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三種病灶
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身上可以同時存在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的病灶,急性期以強烈的搔癢和紅斑性丘疹為主;亞急性期因搔抓而常見有合併破皮且脫屑的紅斑性疹子;慢性期因長期反覆發作則以苔癬化、增厚及纖維化的皮膚表徵為主。臨床上急性或慢性期病灶有時不易區分,但藉由視診及觸診能發現相異處,常常慢性期同時合併急性惡化病灶。
不過當嬰幼兒出現皮膚反覆過敏發炎的狀況,僅憑這點並不能判定為異位性皮膚炎。陳俊賓醫師說明,目前異位性皮膚炎通行診斷指引是將病徵區分為主要項目與次要項目,必須在主項目與次項目中各符合三項才能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若沒有達到診斷標準,只能說孩子可能有過敏或異位性的體質,將來也有可能演變成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包括局部及全身性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局部治療
- 保濕劑: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改善乾燥或搔癢症狀,可於洗澡後塗抹,建議一天至少兩次。選擇保濕產品時可先諮詢醫師,並遵照醫師指示使用。
- 局部類固醇:局部類固醇也有多種劑型(如軟膏、乳霜、乳液等),請遵照醫師指示使用外用塗抹,一天最多兩次。可能導致皮膚萎縮、血管擴張、出現皮膚擴張紋、痤瘡等副作用,使用時應監測皮膚狀況。
- 局部抗生素:若皮膚有輕微感染,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局部抗生素治療,或以局部類固醇加上抗生素的複方製劑治療。使用抗生素時應留意皮膚過敏問題,也要注意不要長期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 局部免疫抑制劑:包括tarcrolimus(普特皮)、pimecrolimus(醫立妥)軟膏、Crisaborole(適健膚),塗抺於病灶部位,使用時常有灼熱刺激感。醫立妥及普特皮,由於效果不錯又無類固醇副作用,可安全使用於兩歲以上的患者,而醫立妥2021年在台灣食藥署已經通過三個月大以上孩童的臨床使用適應症。
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性治療
- 抗組織胺:可改善皮膚搔癢,避免因搔癢而影響睡眠品質,每個人對抗組織胺的反應及效果不同,醫師可能依照患者的治療情況更換不同的抗組織胺。
- 全身性類固醇:效果快速,可是一旦停用就容易復發,適合短期使用,一般用於急性發作時;長期使用易導致骨質疏鬆、變胖等問題。
- 全身性免疫製劑:成分可能包括methotrexate、azathioprine、cyclosporine 或mycophenolate mofetil,適合短期使用,且應給予最低有效劑量,可能影響肝腎功能,需留意白血球的變化。
- 全身性抗生素/其它抗微生物製劑:口服或注射使用,只在有嚴重續發性感染時使用。抗生素易產生抗藥性,一般使用不超過兩週。
- 生物製劑:異位性皮膚炎與發炎反應有關,目前研發出的多項生物製劑,可有效抑制細胞激素引發的發炎反應,適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人患者,可與局部類固醇或不與局部類固醇合併使用。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從日常照護做起
異位性皮膚炎是可以被有效控制及改善的,陳俊賓醫師強調控制病情不能全部只依賴藥物治療,日常生活的照護將大大影響治療結果。他建議從皮膚照護及居家照護兩大方面下手,一起為皮膚打造防禦力。
家有異膚寶,家長一定要知道!照護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則都在下一頁完整整理!
【照護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照護原則
- 保濕:皮膚保濕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最佳方式。在洗澡水中加入沐浴油等洗劑。洗完澡後盡快抹上保濕乳液等潤膚劑。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在在房內放置濕毛巾提高濕度。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改善乾燥或搔癢症狀,可於洗澡後塗抹,建議一天至少兩次,選擇保濕產品時可諮詢醫師,並遵照醫師指示使用。
- 避免刺激:搔抓造成的皮膚傷害會讓皮膚釋放出發炎相關細胞激素,不但惡化發炎情況,也會讓患部更癢。建議可用繃帶包裹住發癢部位,以免抓傷;使用無香精、低防腐劑的潤膚乳液;盡量穿棉質衣物,避免穿合成材質或毛料衣物;流汗後盡快清潔擦乾。
- 保持清潔: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較脆弱,若又有破損時,就容易發生感染。因此建議盡量保持皮膚的乾淨清潔。每天洗澡,且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使用較溫和的沐浴用品及清潔劑。
- 濕敷療法:在塗抹藥物或保濕劑後,先用濕的紗布包紮,再用乾紗布或彈性繃帶固定。濕敷療法具有避免搔抓、加強保濕、增加藥物吸收等好處。
【照護異位性皮膚炎】居家照護原則
- 避免接觸過敏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因接觸過敏原而產生過敏反應,加劇皮膚炎症狀。保持環境清潔,減少灰塵及塵蟎等過敏原,家中被套或寢具應定期清洗,盡量避免使用地毯或厚重窗簾,少接觸到寵物皮屑、絨毛玩具、花粉等。
- 維持良好環境:不適當的環境可能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保持空氣流通,降低室內的空氣污染物;維持適當的濕度,避免皮膚乾燥;控制溫度,氣溫劇烈變化會影響皮膚炎症狀。
最後陳俊賓醫師也提醒一旦發現皮膚化膿及發燒、發冷、意識昏迷、休克等嚴重情形時,一定要立即就醫。(採訪撰文/邱明瑜/諮詢/長庚紀念醫院陳俊賓醫師/照片來源/Pexels、Photo AC)
Profile—陳俊賓醫師
- 現任: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衛福部桃園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 專長: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過敏、乾癬、自體免疫疾病、青春痘、蕁麻疹、皮膚腫瘤外科癌症、醫學美容、微整型
本文授權自《嬰兒與母親》,完整內容請見原文。【嬰兒與母親 寶貝健康】
作者簡介:嬰兒與母親,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孕育健康、優秀的下一代。 針對孕婦、嬰兒保健常識、生產、產後、夫妻生活等,各種您所關心的主題,每一期都會作深入的探討,並邀請最具權威的婦產科、小兒科醫師、學前教育專家,以及家政、保育、心理、教育之學者親筆撰寫文章,提供最實用、最完整的知識與最新資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