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張文馨中醫師】熱熱熱!大家都怎麼消暑呢?一直灌冰水反而會讓暑氣更散不出去?雖然說吃西瓜可以消暑,但是有的人體質卻不適合?該怎麼做才能輕鬆的擊退暑氣?
夏天室內外溫差大,頭痛頭脹怎麼辦?
已經開始進入典型的夏日氣候,今夏不可不知的消暑妙招,助您在炎炎夏日「淡定冷靜」;在外奔波的上班族朋友們也要多加留意,不要因為烈日曝曬而中暑囉!今天跟大家分享,其實中暑也有分陽暑跟陰暑喔!症狀大不同,消暑的方法也不同。
夏天室內外溫差大,頭痛頭脹怎麼辦?
已經開始進入典型的夏日氣候,今夏不可不知的消暑妙招,助您在炎炎夏日「淡定冷靜」;在外奔波的上班族朋友們也要多加留意,不要因為烈日曝曬而中暑囉!今天跟大家分享,其實中暑也有分陽暑跟陰暑喔!症狀大不同,消暑的方法也不同。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陽暑
通常發生在烈日曝曬後,由於暑熱內侵造成,暑為在中醫屬於陽邪,因此稱為陽暑,熱象突出,所以高熱不怕冷,大量出汗、煩躁、脈搏變快,照鏡子可以發現舌頭變的很紅。
暑熱傷津液,引起口渴多飲或飲不解渴、小便量少而黃或灼熱;暑熱耗氣,頭重、暈眩無法集中注意力,四肢倦怠,氣短懶言,臉色蒼白、食慾差,嚴重者甚至項強,抽搐、突然昏倒、四肢冰冷,此時就必須趕快送醫治療。
→中醫對於陽暑的治療原則以解暑益氣生津,清心開竅為主,臨床上常選用知母、石膏、黃連、西洋參、麥冬、石斛、五味子、竹葉等藥材治療。
<元氣生脈飲>
材料:西洋參2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竹葉1錢
作法:將藥材洗淨,包入過濾袋以便重複回沖,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800cc,悶泡20分鐘後即可代茶服用,或先將1000cc水倒入鍋中煮到沸騰,在將藥材放入鍋中煮10-15分鐘即可。。
功效:清心消暑,益氣養陰,生津止渴
注意事項:虛寒體質或有感冒等症狀者不適合飲用:怕熱可以放涼再喝。。
西瓜消暑,連西瓜皮都是寶!
夏天大快朵頤的吃西瓜是件幸福的事,中醫認為西瓜是「天生白虎湯」,擅長清解暑熱,生津止渴,但是「西瓜翠衣」也就是西瓜皮外面綠色的那一層更是寶!清解暑熱效果加倍,下次吃西瓜時不妨留下西瓜皮,洗淨後放入開水中,自製的消暑鮮果水能增加清爽鮮甜的口感,清暑再升級!
西瓜比較適合陽暑,不適合陰暑,因為陰暑是夏月乘涼飲冷(例如:喜歡吃冰、吹冷氣)感受寒濕之邪,西瓜屬於寒性水果,反而會增添寒濕之氣,不利於消除陰暑!
★什麼人該少吃西瓜?
腸胃虛寒,濕氣重的人容易拉肚子或容易經痛的朋友們,提醒您可別吃太多西瓜,畢竟西瓜屬於寒性水果,最好等到西瓜退冰後在吃個2-3片就好。
陰暑
夏月乘涼飲冷(例如:喜歡吃冰、吹冷氣)感受寒濕之邪,而寒濕在中醫屬於陰邪,所以稱為「陰暑」,風寒(夾濕)束表,造成汗孔閉塞,暑熱之氣無法正常透過排汗而散出,這時候就會開始出現無法排汗、怕冷發熱,頭痛身重,肩頸僵硬的現象。
因為夾濕邪所以頭身疼痛伴有沉重感;濕氣滲入脾胃,使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引起腸胃不適,出現腹痛吐瀉,胃腸脹氣、胸悶噁心、食慾很差等症狀,寒濕會反映在舌苔上,所以照鏡子可以發現舌頭上鋪了一層白白偏厚膩的舌苔。
→中醫對於陰暑的治療原則以袪暑解表,化濕和中為主,臨床上常選用香薷、厚朴、扁豆、金銀花、紫蘇、藿香等藥材治療。
<香薷消暑飲>
材料:香薷2錢、紫蘇1錢、藿香1.5錢、茯苓2錢
作法:將藥材洗淨,包入過濾袋以便重複回沖,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800cc,悶泡20分鐘後即可代茶服用,或先將1000cc水倒入鍋中煮到沸騰,在將藥材放入鍋中煮10-15分鐘即可。
功效:消暑解表,化濕和胃
注意事項:中暑發熱汗出,心煩口渴甚至突然暈倒者,不適合飲用:怕熱可以放涼再喝。
退熱貼或濕毛巾冷敷大椎穴、內關穴,消暑散熱再升級!
妙招一:退熱貼
退熱貼內含水凝膠與清涼劑,一般是用在退燒,是利用物理降溫的原理,以水汽化帶走熱量,達到局部降溫散熱的效果,清涼舒適,我們可以將退熱貼的用途放大,拿來貼在大椎穴及內關穴,消暑效果更好,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應考的考生們或者在太陽下奔波的忙碌上班族朋友,更是預防中暑的小法寶!
妙招二:濕毛巾
可用濕毛巾冷敷以下穴位各五分鐘,再搭配按摩及深呼吸,一個穴位各按摩20下,這些穴位有清熱消暑,降心火的功效,也剛好是皮膚較薄的部位,血管比較豐富,易於散熱。
◆督脈-大椎穴
【功效】 若出現類似中暑症狀時,按摩或輕拍大椎穴可幫助散去體內積藏的熱氣,疏風清熱益氣。
【位置】 位於後頸部,低頭時頸椎最高點,第7頸椎(C7)與第1胸椎(T1)棘突之間凹陷處
◆心包經-內關穴
【功效】
1.平撫情緒緊張,安定心神、減少煩燥;改善胸悶、呼吸不暢
2.平胃降逆,減少噁心欲吐等腸胃不適症狀
【位置】
手腕橫紋中央正上方2寸(三橫指寬)
「肩頸部刮痧」消暑最有效,陶瓷湯匙、薄荷棒妙用無窮!
可有效紓緩頭痛頭重、肩頸僵硬,去暑退熱,可以使用陶瓷材質的湯匙、或者薄荷棒沿著風池穴往肩井穴的方向(由後髮際往肩膀方向)進行刮痧,約刮 20下左右就可以,刮向同一個方向,不可來回刮,刮出發紅的小出血點「出痧」就好了,刮痧去暑的原理,是透過血管擴張、微血管破裂,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來達到散熱的效果,力道不要過大,不要刮出一大片黑青,反而對身體不好!
為了避免皮膚表層因摩擦而受傷破皮,刮痧時須搭配適當的潤滑劑,常用冷開水、萬金油、米酒促進血液循環(皮膚容易過敏或很嫩的人不宜用萬金油、米酒,可用嬰兒油或水代替較無刺激性);如果是使用薄荷棒作極輕微的刮痧,就不需再加潤滑劑。刮完痧後,先用毛巾擦乾皮膚上的潤滑劑及汗水,之後再喝一杯溫開水,記得不能喝冰水喔!
風池穴到肩井穴的刮痧方向。(攝影/黃志文)
◆膽經-風池穴
【位置】
後髮際上凹陷中央,乳突後,斜方肌外側緣
【功效】
幫助頭頸部肌肉放鬆,使氣血順暢可向上送達頭面部,改善頭痛頭重等不適症狀
◆膽經-肩井穴
【位置】
肩峰與第7頸椎棘突連線,連線中點斜方肌隆起處,按壓凹陷明顯
【功效】
幫助肩部肌肉放鬆,使氣血順暢可向上送達頭面部,改善因中暑引起的肩頸僵硬
★什麼人不適合刮痧?
皮膚有傷口或皮膚病、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經期與孕婦的腹部、空腹時、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的人。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張文馨中醫師
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廣電專訪醫師;各大企業、機構養生專題講師:聯發科、台灣微軟、聯詠科技等;健康美容顧問:韓國「后 漢方精品保養」活動講師等。著作:《變身超吸睛自然系美女》、《你沒有理由瘦不下來──女中醫才知道的瘦身方》等。 美麗馨情 張文馨醫師的漢方美人書、 張文馨醫師粉絲團
通常發生在烈日曝曬後,由於暑熱內侵造成,暑為在中醫屬於陽邪,因此稱為陽暑,熱象突出,所以高熱不怕冷,大量出汗、煩躁、脈搏變快,照鏡子可以發現舌頭變的很紅。
暑熱傷津液,引起口渴多飲或飲不解渴、小便量少而黃或灼熱;暑熱耗氣,頭重、暈眩無法集中注意力,四肢倦怠,氣短懶言,臉色蒼白、食慾差,嚴重者甚至項強,抽搐、突然昏倒、四肢冰冷,此時就必須趕快送醫治療。
→中醫對於陽暑的治療原則以解暑益氣生津,清心開竅為主,臨床上常選用知母、石膏、黃連、西洋參、麥冬、石斛、五味子、竹葉等藥材治療。
<元氣生脈飲>
材料:西洋參2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竹葉1錢
作法:將藥材洗淨,包入過濾袋以便重複回沖,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800cc,悶泡20分鐘後即可代茶服用,或先將1000cc水倒入鍋中煮到沸騰,在將藥材放入鍋中煮10-15分鐘即可。。
功效:清心消暑,益氣養陰,生津止渴
注意事項:虛寒體質或有感冒等症狀者不適合飲用:怕熱可以放涼再喝。。
西瓜消暑,連西瓜皮都是寶!
夏天大快朵頤的吃西瓜是件幸福的事,中醫認為西瓜是「天生白虎湯」,擅長清解暑熱,生津止渴,但是「西瓜翠衣」也就是西瓜皮外面綠色的那一層更是寶!清解暑熱效果加倍,下次吃西瓜時不妨留下西瓜皮,洗淨後放入開水中,自製的消暑鮮果水能增加清爽鮮甜的口感,清暑再升級!
西瓜比較適合陽暑,不適合陰暑,因為陰暑是夏月乘涼飲冷(例如:喜歡吃冰、吹冷氣)感受寒濕之邪,西瓜屬於寒性水果,反而會增添寒濕之氣,不利於消除陰暑!
★什麼人該少吃西瓜?
腸胃虛寒,濕氣重的人容易拉肚子或容易經痛的朋友們,提醒您可別吃太多西瓜,畢竟西瓜屬於寒性水果,最好等到西瓜退冰後在吃個2-3片就好。
陰暑
夏月乘涼飲冷(例如:喜歡吃冰、吹冷氣)感受寒濕之邪,而寒濕在中醫屬於陰邪,所以稱為「陰暑」,風寒(夾濕)束表,造成汗孔閉塞,暑熱之氣無法正常透過排汗而散出,這時候就會開始出現無法排汗、怕冷發熱,頭痛身重,肩頸僵硬的現象。
因為夾濕邪所以頭身疼痛伴有沉重感;濕氣滲入脾胃,使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引起腸胃不適,出現腹痛吐瀉,胃腸脹氣、胸悶噁心、食慾很差等症狀,寒濕會反映在舌苔上,所以照鏡子可以發現舌頭上鋪了一層白白偏厚膩的舌苔。
→中醫對於陰暑的治療原則以袪暑解表,化濕和中為主,臨床上常選用香薷、厚朴、扁豆、金銀花、紫蘇、藿香等藥材治療。
<香薷消暑飲>
材料:香薷2錢、紫蘇1錢、藿香1.5錢、茯苓2錢
作法:將藥材洗淨,包入過濾袋以便重複回沖,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800cc,悶泡20分鐘後即可代茶服用,或先將1000cc水倒入鍋中煮到沸騰,在將藥材放入鍋中煮10-15分鐘即可。
功效:消暑解表,化濕和胃
注意事項:中暑發熱汗出,心煩口渴甚至突然暈倒者,不適合飲用:怕熱可以放涼再喝。
退熱貼或濕毛巾冷敷大椎穴、內關穴,消暑散熱再升級!
妙招一:退熱貼
退熱貼內含水凝膠與清涼劑,一般是用在退燒,是利用物理降溫的原理,以水汽化帶走熱量,達到局部降溫散熱的效果,清涼舒適,我們可以將退熱貼的用途放大,拿來貼在大椎穴及內關穴,消暑效果更好,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應考的考生們或者在太陽下奔波的忙碌上班族朋友,更是預防中暑的小法寶!
妙招二:濕毛巾
可用濕毛巾冷敷以下穴位各五分鐘,再搭配按摩及深呼吸,一個穴位各按摩20下,這些穴位有清熱消暑,降心火的功效,也剛好是皮膚較薄的部位,血管比較豐富,易於散熱。
◆督脈-大椎穴
【功效】 若出現類似中暑症狀時,按摩或輕拍大椎穴可幫助散去體內積藏的熱氣,疏風清熱益氣。
【位置】 位於後頸部,低頭時頸椎最高點,第7頸椎(C7)與第1胸椎(T1)棘突之間凹陷處
◆心包經-內關穴
【功效】
1.平撫情緒緊張,安定心神、減少煩燥;改善胸悶、呼吸不暢
2.平胃降逆,減少噁心欲吐等腸胃不適症狀
【位置】
手腕橫紋中央正上方2寸(三橫指寬)
「肩頸部刮痧」消暑最有效,陶瓷湯匙、薄荷棒妙用無窮!
可有效紓緩頭痛頭重、肩頸僵硬,去暑退熱,可以使用陶瓷材質的湯匙、或者薄荷棒沿著風池穴往肩井穴的方向(由後髮際往肩膀方向)進行刮痧,約刮 20下左右就可以,刮向同一個方向,不可來回刮,刮出發紅的小出血點「出痧」就好了,刮痧去暑的原理,是透過血管擴張、微血管破裂,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來達到散熱的效果,力道不要過大,不要刮出一大片黑青,反而對身體不好!
為了避免皮膚表層因摩擦而受傷破皮,刮痧時須搭配適當的潤滑劑,常用冷開水、萬金油、米酒促進血液循環(皮膚容易過敏或很嫩的人不宜用萬金油、米酒,可用嬰兒油或水代替較無刺激性);如果是使用薄荷棒作極輕微的刮痧,就不需再加潤滑劑。刮完痧後,先用毛巾擦乾皮膚上的潤滑劑及汗水,之後再喝一杯溫開水,記得不能喝冰水喔!

風池穴到肩井穴的刮痧方向。(攝影/黃志文)
◆膽經-風池穴
【位置】
後髮際上凹陷中央,乳突後,斜方肌外側緣
【功效】
幫助頭頸部肌肉放鬆,使氣血順暢可向上送達頭面部,改善頭痛頭重等不適症狀
◆膽經-肩井穴
【位置】
肩峰與第7頸椎棘突連線,連線中點斜方肌隆起處,按壓凹陷明顯
【功效】
幫助肩部肌肉放鬆,使氣血順暢可向上送達頭面部,改善因中暑引起的肩頸僵硬
★什麼人不適合刮痧?
皮膚有傷口或皮膚病、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經期與孕婦的腹部、空腹時、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的人。
【延伸閱讀】
- 女中醫減脂療方:4穴位刮痧刺激脾經消水腫
- 消大象腿、青春痘!2分鐘刮痧就能疏通肝經助排毒
- 中暑解熱 6處穴位刮痧救急
- 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頭暈!3穴道刮痧有效緩解
- 人體最要排的毒是濕氣!水腫體質不可不知的排濕法
作者介紹:張文馨中醫師
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廣電專訪醫師;各大企業、機構養生專題講師:聯發科、台灣微軟、聯詠科技等;健康美容顧問:韓國「后 漢方精品保養」活動講師等。著作:《變身超吸睛自然系美女》、《你沒有理由瘦不下來──女中醫才知道的瘦身方》等。 美麗馨情 張文馨醫師的漢方美人書、 張文馨醫師粉絲團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