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精選書摘】
1. 四時及陽光養生法
我回憶起小時候,一到冬天經常會看到很多老人單獨或群聚坐在陽光下靜思或聊天。我一直以為他們只是因年紀老邁怕冷,而在曬太陽取暖而已。後來在養生的古籍中讀到華佗說:「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才驀然領悟,原來這是我們的老祖宗代代相傳下來的養生之道啊。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再往前思維推演,「陽氣者,若天與日」;日是指太陽;而天,我們可以理解為天氣,即大自然之氣。中醫稱「陽氣」或「正氣」,我們平常呼吸的空氣,也就是陽氣。中國氣功之一的「吐納」,不也就是利用呼吸空氣來鍛鍊身體、強健身體的嗎?
吐納的主要功用就是保健養生。所以太陽及空氣,是造物主恩賜給我們,免費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機壯陽大補藥。我們若能遵照華陀「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的教訓來鍛鍊,無非是最經濟實惠的養生大法了。
◎ 如何曬太陽調補陽氣呢? ◎
易醫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陽氣是人體中的太陽,人體也是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氣候一樣,往而復始地循環變化的。因此,養生的措施也必須依照大自然的規律及朝夕熱度調整。古聖先賢教我們配合四季的氣候變化曬太陽,是最好的壯陽之法。現代醫學也明確證明曬太陽能促進維他命D的效應,對人體骨骼能起保健作用,可以預防人體的骨骼疏鬆症。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養生之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意即在農曆正、二、三月的春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六個節氣裡,其氣候的功能叫做發陳,正是推陳出新的季節,天地皆生氣勃勃,草木開始發芽,欣欣向榮。春天是陽氣生發的時候,每天天黑就要上床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寬廣庭院裡散步,披散著頭髮舒展身體,使新的思想產生。培養新生就不要把它抹殺掉,給予生機就不要剝奪它;給予活力就不要勞損它;因為這樣做是在於適應春天發陳、宣發陽氣的契機。
所以,春天要效仿大自然原始的新生規律,要早睡早起,思想謀畫都要在早晨,行動也要在早晨。曬太陽應在早晨,約10點30分到11點30分左右為宜,每天0.5∼1小時即可。可視各人的體質或喜惡而斟酌而定。
意即在農曆四、五、六的三個月的夏季,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裡,其功能叫做「蕃莠」。正是天地陰陽之氣上下交通結合,草木繁茂秀美開花結果的時候,天黑就要睡,早點起床,不要討厭曬太陽,刻意防曬,要設法令自己的情緒清平不發怒。使神氣煥發,使體內陰淫之氣得以向外泄放。夏天是使植物花開成長而結果,因此,也要使身體內的熱氣向外疏泄。這正好應合夏季養生之道。
所以夏天是陽氣壯滿的良機,要仿效大自然生長茂盛,開花結果。曬太陽以上午,約9點到10點左右,每天0.5∼1小時。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歛神氣,使秋氣平,外無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意即農曆七、八、九月的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裡,其功能叫做「容平」。正是炎熱天氣轉變為涼爽的時候,地上植物由青綠色變黃白色,處處都明亮。要早睡早起,雞鳴就起床,使情志精神安寧,即使得果實豐收,收歛情緒不暴躁,猶如秋天的容平功能,使思想情緒不外泄,令肺多多吸入新鮮空氣,所有這些都是為適應秋天的養生之道。
所以到了秋天要仿效自然界,在夏長而形成秋收,早睡是為了白晝早長,早起是為了夜陰早收,一切生活起居,思想行為都要符合秋收,這是秋天的養生之道。曬太陽以上午為宜,10點30分到11點30分左右,每天0.5∼1小時。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之應,養藏之道也。」
意即農曆十、十一、十二月的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個氣節裡,其功能叫做「閉藏」。這個時節,北地水凍成冰,地凍乾裂,不要討厭熱,應避寒而早睡晚起,藏熱而不失,最好等待太陽出來才起床。使思想若伏若匿,如失如得。要避寒趨熱,不讓皮膚之熱外泄,早晨醒來之後,不要太快離開溫暖的被窩。這些都是適應冬季養藏的養生之道。
冬天曬太陽也以上午為宜,11點到13點左右,每天也是0.5∼1小時即可。當然可以根據各人的體質、日常作息而做調整。
2. 水養生法
每天晚上睡前用溫水泡腳,約40˚C或能忍受的溫度,水滿至腳踝即可,若可以到膝蓋之下更好;時間以水溫降至體溫為止即可,每天一次。
古醫諺語說 :「腳暖頭冷,四季平安。」其來有故,據經絡腧穴學說,表明人體陰陽經絡皆循行於足部,足部又有許多經穴交接點和重要腧穴,用熱水暖熱足部,尤其是冬天更能使全身暖和,快速驅逐寒泠,也當然能起溫熱通經活絡的作用,促使氣血溫暖五臟六腑,維持機體的陰陽平衡,使人體健康無恙。這是古今養生的公律,無庸置疑。
◎ 溫水沖大椎穴 ◎
用溫水沖大椎穴,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妙法。大椎穴屬督脈,在人體背脊上,位在頸椎下連接背脊椎處,沿頸椎往下摸到脊椎最高骨的下沿即是。大椎穴具有解表散寒,鎮靜安神,通陽健腦的效應,也有振奮整體陽氣,補益腦髓,改善體質,清腦寧神,退熱散寒的作用。
每天洗澡時,用淋浴式比用浴缸泡澡安全健康,沖水洗澡時,可先將水溫調高至能忍受的溫度為宜,用熱水沖大椎穴約3分鐘以上,至全身感覺不冷為止,再開始全身洗浴動作。一般夏天沖熱水數分鐘後都會流汗。冬天沖熱水,則會明顯感覺整個洗澡過程中,身體不再會有寒冷感。
熱水沖向椎穴,除了直接溫熱督脈,還可擴散溫熱其兩側相臨的膀胱經及膽經,並溫熱到背部周圍的幾個重要穴位,如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膏盲、神堂、譆等穴位,所以用熱水沖大椎,不但能大振整體陽氣,更對心、肺二臟助益至大。又依據「陰陽理論」,從陰補陽,補陽滋陰的作用來講,熱水沖大椎確實可得到打通任督二脈的效益。
【延伸閱讀】
英美研究:早上曬太陽20分鐘,燃脂美肌降血壓
全面抗氧化!多吃發酵食物、防曬,5對策抗老防癌
早上起不來?白天曬太陽、傍晚動一動,3招讓睡眠 更有效率
本文摘自《易醫》
作者:楊騰峰
出版社:商周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