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攝護腺癌沉默殺手,血尿骨頭痛已晚期!6種降風險食物大公開

新聞中心吳慧禎、黃品儒
2022-08-15 09:00:00
61,231
收藏
分享
據統計,男性超過35歲,攝護腺肥大的風險開始一路上升,攝護腺受到男性荷爾蒙的刺激,就會開始快速增生,很快地會擠壓到中間的尿道造成各種排尿的症狀,50歲之後甚至50%的人都會有攝護腺肥大!而攝護腺癌早期可能會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不免令人擔心,如果有較明顯症狀很可能已經是晚期!知名兩性作家H日前也傳出罹患攝護腺癌,並經診斷已是三期的案例!

泌尿科醫師陳鈺昕指出,首先研究普遍認為年齡是攝護腺肥大最主要危險因子,隨著年紀增長,男性荷爾蒙的不平衡造成組織的增生。到了80歲以上,攝護腺肥大的比例更高達8到9成。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無症狀或以類似攝護腺肥大的徵狀來表現,所以有攝護腺肥大的情況都需要注意!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夜尿次數變高,很可能是攝護腺肥大?

醫師首先指出,到底怎麼樣算夜尿?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對夜尿的定義為「從入眠開始直到意圖起床為止的主要睡眠階段,所需排尿的次數」。也就是也晚排尿對於個人的困擾程度,有些人可能夜尿1次就非常困擾,但有些人可能晚上有2至3次上廁所的次數卻不會感到厭煩。

而目前的研究認為,在有夜尿的族群產生憂鬱與生活品質降低的發生率確實高於沒有夜尿的族群。如果夜尿大於等於2次的人比較容易顯著影響生活品質。夜尿雖然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之一,但並非出現夜尿就代表是攝護腺肥大。醫師也列舉出導致夜尿發生的可能原因:

  • 攝護腺肥大
  •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 糖尿病
  • 睡眠障礙
  • 泌尿道相關疾病
  • 生活作息、習慣
  • 全身性的疾病

因此在評估夜尿的患者,需要以更全面的思考來分析其背後可能的成因。


50歲攝護腺肥大風險一路上升,80歲以上最高達9成!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礙困擾著許多高齡男性。陳鈺昕醫師表示,研究普遍認為年齡是攝護腺肥大最主要危險因子,隨著年紀增長,男性荷爾蒙的不平衡造成組織的增生。

據統計,50歲以上的男性就約有4到5成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而且隨著年紀漸長,比例也會增高!到了80歲以上,攝護腺肥大的比例更高達8到9成。也因為攝護腺包圍著連接膀胱的近端尿道,因此當它一旦有組織增生的現象,可能會壓迫膀胱、阻塞尿道,進而導致許多下泌尿道的症狀。

攝護腺肥大常見的下泌尿道症狀:

  • 小便變慢
  • 尿流變細、尿布乾淨
  • 用力解尿:需要肚子出力才尿得出來
  • 小便斷斷續續
  • 夜尿次數增多
  • 頻尿、急尿

是攝護腺肥大,還是攝護腺癌?



很多人也會擔心,如果自己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有沒有可能也會是攝護腺癌?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都是無症狀,或以類似攝護腺肥大的徵狀來表現,包括尿流變細、解尿斷斷續續、感到膀胱無法排空、夜尿、尿急等等。

所以往往會有患者誤認是因為年紀增長、膀胱無力所導致,認為是自然老化的現象,而忽略嚴重性。不過,就健保資料統計,台灣攝護腺癌新確診的患者約有1/3在發現時已轉移。

攝護腺癌晚期可能有血尿、骨骼疼痛、下肢水腫等症狀。醫師舉例表示,像是當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時,侵犯儲精囊,會出現精液帶血。如果癌細標轉移至骨頭時,就會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或脊椎受到壓迫而產生神經方面的症狀。

然而,往往病患會因為身體其他部位出現不適、比較明顯的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已罹患攝護腺癌。因此出現以下症狀時要更加注意,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

  1. 頻尿、夜尿、排尿困難、尿流速變慢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
  2. 忽然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3. 精液出血
  4. 血尿
  5. 下背、髖部、骨盆或大腿呈疼痛或僵硬
  6. 骨頭疼痛:攝護腺癌最常轉移至脊椎骨等骨頭
  7. 體重無故減輕

攝護腺保養該怎麼做?怎樣的人容易罹患攝護腺癌?醫師提醒6種相關高風險族群特別當心!繼續看下一頁


家族遺傳有關?6類高風險族群當心



現在越來越多臨床、研究發現,許多癌症都有相互關聯,陳鈺昕醫師指出,攝護腺癌主要仍是以攝護腺癌的家族病史比較有關。而目前攝護腺癌發生的主因仍不明,但是醫師也提醒6種相關高風險族群特別注意警覺,包括:

  1. 年齡:50 歲以上有較高的風險,另外,隨著年紀增長發生機率也會愈高。
  2. 基因遺傳
  3. 家族疾病史:約有9至15%的攝護腺癌患者有家族病史。罹患攝護腺癌之患者的父親、兒子或是手足同樣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比沒有相關家族史的人來的高。
  4. 種族:非裔美國人發生率最高,亞洲人較低。
  5. 高脂飲食:尤其是不飽和脂肪,會提高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6. 發炎與感染:有文獻提到攝護腺癌的發展與有性病史或攝護腺慢性發炎有關。

台灣男性10大癌症!這些習慣可能要注意



醫師也表示,西方國家男性的攝護腺癌發生率高於亞洲男性。雖然目前尚未有研究能明確解釋這一現象,但專家懷疑東、西方飲食的差異很可能就是是罪魁禍首!

高脂肪飲食和攝取較多紅肉、加工肉品等飲食習慣可能會造成DNA損傷並導致癌症。推測也因台灣人的飲食西化,近年來攝護腺癌爬升至台灣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第5名!

男性荷爾蒙可能引發、加重攝護腺癌?



有許多傳言也都表示,平時有在用中藥調理的人,也要小心含有男性荷爾蒙的中藥?醫師指出,這首先需要先釐清男性賀爾蒙有分為自己身體所製造出「内生性」以及外界補充的「外源性」男性荷爾蒙,即睪固酮。

醫師表示,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內生性睪固酮升高會直接促進攝護腺癌的發生。但是在1940年代,有研究人員發現,當男性的睪固酮下降時,他們的攝護腺癌進展減緩了。

另外也發現給攝護腺癌患者服用睪固酮會使他們的癌症惡化,所以當時得出的結論就是,睪固酮促進攝護腺癌的生長。但近年來,有些研究發現睪固酮低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更高。一篇2016 年的統合分析研究發現睪固酮水平與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並無關係。另一項回顧研究顯示,對於睪固酮低下的患者進行睪固酮補充治療,不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也不會使已被診斷出的男性中變得更嚴重。

對於有攝護腺癌病史的男性,睪固酮治療是否安全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研究。就現有證據表示睪固酮治療對於一些已成功完成攝護腺癌治療且複發風險低的睪固酮低的男性可能是安全的。當然,要補充睪固酮前還是要諮詢泌尿科醫師來釐清是否可行。

喝咖啡防癌?6種降風險食物大公開!



目前並沒有確定的方法可以預防攝護腺癌,但是仍有一些研究顯示,選擇低脂肪、富含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飲食可能有助於降低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如果想降低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陳鈺昕醫師建議可考慮嘗試:

  1. 低脂飲食:少吃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可改攝取優質脂肪,如堅果、核桃和魚類。
  2. 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維生素和營養素,被認為可以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有研究指出,煮熟或加工後的番茄中富含抗氧化劑番茄紅素,可以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而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花椰菜也同樣含有抑制癌細胞的植物化合物,可以預防癌症。
  3. 大豆:臨床試驗顯示,大豆可以降低PSA(攝護腺特異抗原)。
  4. 綠茶:多喝綠茶的男性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較低,但研究人員也指出,這些結果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測試。
  5. 避免燒焦的肉:在高溫下油炸或燒烤燒焦的肉可能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化合物。
  6. 咖啡:有臨床研究指出,每天喝4到5杯咖啡可以降低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醫師也補充,去年有一篇回顧研究發現,較高的咖啡攝入量與較低的攝護腺癌風險相關,每天每增加一杯咖啡,會呈現顯著的線性下降趨勢。


但是,醫師也提醒,過量的咖啡因會引起相關副作用,像是頭痛、心悸、胃部不適、和睡眠障礙等。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建議每天不攝取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所以咖啡還是適量就好。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這些徵兆不是單純攝護腺肥大,要注意男性癌症上身?攝護腺保養飲食大公開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