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吳宛容中醫師】
腸胃健康與否,可以從功能性及症狀兩方面探討,進一步細分成:短期急性症狀的發生與長期功能性的健康度,胃藥的使用時機適合用於短期急性症狀的緩解,尤其突然緊張壓力造成胃痙攣的胃痛、胃黏膜胃壁組織急性發炎等,已經影響做事專注力或生活品質時,適度服用胃藥來緩解症狀是可行的。
然而,長期胃機能健康度的維持,仍需要從飲食類型及習慣著手調理,中醫師教您十大飲食策略來健胃,除了能提升腸胃機能外還能進一步提升自身免疫力,降低慢性疾病發生。
吃胃藥緩解胃痛真的有效?還是更傷胃?
腸胃健康與否,可以從功能性及症狀兩方面探討,進一步細分成:短期急性症狀的發生與長期功能性的健康度,胃藥的使用時機適合用於短期急性症狀的緩解,尤其突然緊張壓力造成胃痙攣的胃痛、胃黏膜胃壁組織急性發炎等,已經影響做事專注力或生活品質時,適度服用胃藥來緩解症狀是可行的。
然而,長期胃機能健康度的維持,仍需要從飲食類型及習慣著手調理,中醫師教您十大飲食策略來健胃,除了能提升腸胃機能外還能進一步提升自身免疫力,降低慢性疾病發生。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十大健胃飲食策略
1. 善用穀麥類
穀麥是大自然運作下給予人類生存的天然主食,古人云:「五穀養胃氣」,中醫在用藥上,處理腸胃機能較弱的病症及體質上,常使用粳米作為方劑組成之一,目的是用來補養胃氣健脾胃,促進脾胃機能有效運作,以利將食物中其他養分有效轉化給身體利用。
五穀雜糧營養多,胃病指引建議不宜多吃,因為五穀帶有麩皮及纖維使其較硬,若胃酸分泌不足或胃潰瘍等等,容易加重胃腸不適,若要取得五穀中的營養成分又不傷胃,中醫用平衡觀念教你學會比例分配的方式食用,白日氣血旺消化機能好,可以適量食用五穀混白米,利用白米較好消化特性來補足五穀米的缺點,晚上建議避免多過比例五穀米,以免妨礙消化。
2. 讓有溫度的食物來為你暖胃
中醫觀點,胃嘈雜、胃腸脹氣、胃痙攣抽痛、消化不良等都是因為胃中陽氣受到損傷,導致身體腸胃機能沒有足夠能量可以順利運作,中醫師三招教你遠離胃寒:
- 選擇有溫度的食物,飯要趁熱吃,冷飯先加熱,寒性食物減量吃;
- 善用身體能量充足時補充無法加熱的蔬果類,白日身體氣血旺,利用早上、中午吃水果;
- 善用飲食先後順序克服,如果晚上才有空攝取水果或想要更完整攝取生菜中的營養素時,可以選擇餐後吃,先吃有溫度的食物可以先讓胃有充分時間熱身,先讓胃機能動起來,胃中陽氣足,自然可以讓生冷性質的食物影響降低。
3. 清淡少油低糖好消化
當胃腸功能不佳時,應避免增加胃腸工作量,首選低刺激、高纖維、低糖、健康油脂、適量蛋白質為大原則,以原型天然食物為主,減少再加工食品。常見的四大類型食物於胃腸中消化的平均時間分別為:
- 蔬菜類:45分鐘~2小時
- 穀物:1.5小時~3小時
- 蛋白質:1.5小時~4小時
- 脂質:2小時~4小時。
因此,食物中油脂成分高則會延長消化時間,增加胃的工作量加重負擔,甚至經過油炸及辛辣類食物,更容易引起胃壁黏膜發炎。
選對喝水時機也能養胃!下一頁看看中醫的更多養胃錦囊:這段時間記得別喝水!
4. 養成每日定量飲水習慣
適度飲水幫助排便及消化,每個人飲水量不同,一般建議以日為單位定量,體重1公斤基準量為30cc,50公斤換算成日飲水量為1500cc,若有飲用咖啡及茶飲等會幫助利尿飲品,補充水量需要更多。
同時也勿一次大量飲水,應分配至早上到晚餐之間時間為日飲水量的四分之三,晚餐後補充日飲水量的四分之一,避免夜間容易小便。中醫師建議,因每個人體質狀態不同,對水濕代謝及水的處理不同可以因應體質酌加調整。
5. 細嚼慢嚥勿過飽,定時定量
規律的飲食節奏讓胃腸準時上下班,用餐細嚼慢嚥,一分鐘咀嚼至少30下,讓唾液充分分泌浸潤食物及磨碎食物,透過咀嚼律動除了可以促進消化外,還可以安定自律神經平衡,飽食八分勿超量,定時定量,給自己至少30分鐘用餐,至少30分鐘餐後休息時間。
胃酸分泌會根據人體習慣,規律的用餐時間提前分泌,當食物攝取入後就可以更有效率的幫助腸胃消化食物,反之,當飲食作息較紊亂時,容易讓消化液忽多忽少分泌在不對的時間點,胃也比較容易受到影響而不舒服。
6. 飯水分離
現代人常因生活節奏快、工作高壓、緊張焦慮、吃飯速度快,沒有給予胃腸足夠的工作時間,導致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胃腸脹氣。
掌握飯水分離法大原則:飯前半小時到飯後一小時不要喝水,吃飯時減少配湯及飲品的習慣,若因為口渴盡可能以少量小口飲用,適度潤口潤喉即可。因為過多水分和食物同時在胃中,會降低胃對食物消化效率,運作過程中不斷空轉後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進而加重胃食道逆流。
7. 飯後散步好消化
餐後散步有助於腹部肌肉正確收縮及放鬆,促進腸胃蠕動,餐後胃因為容納食物而擴張,應避免坐姿及趴下,這兩個姿勢會導致胃部受到周圍空間擠壓而影響消化機能,除了影響胃消化機能外,也更容易引起胃脘悶痛。
散步速度宜慢不宜劇烈,動作過大反而可能讓血液從胃腸往四肢流動,胃腸血液灌流不足反而不利消化,以大約一秒1~2步速度持續10~15分鐘即可,也避免因環境過熱導致大汗淋漓而耗氣傷津液。
順應時節養胃更事半功倍!日常按按3穴位也能幫助腸胃蠕動顧消化,下一頁看看中醫師教你怎麼做!
8. 經絡穴位助消化
兩招穴位保健顧腸胃:
- 一,指壓內關穴加公孫穴,八脈交會:「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意指揉壓此二穴的功效能暢通胸腔、胸腹腔交界的胃脘部氣血循環,及促進腸胃的局部消化效能,一方面透過安定心血管穩定去強化胃腸循環,另一方面梳理胸膈氣機,達到降胃氣逆上的效果
- 二,掌揉神闕穴,神闕穴位於臍中,為全身經絡總樞,具調整胃腸蠕動功能,常用來治療腹痛、腹瀉、便祕、胃腸不適等,利用掌溫去溫神闕穴2~5分鐘後,從自己神闕穴旁右下腹處順著揉,到神闕穴上方,至神闕穴旁左下腹,反覆繞圈掌揉5~10分鐘。
9. 順應節氣飲食法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為了因應務農時節,透過觀察自然界氣候變化衍生,外在環境自然會影響人體運作,利用食物寒熱屬性來平衡節氣對身體影響。
- 春天宜養肝,春天新生食材如:春韭、春筍、菠菜、大小白菜、芥蘭等;
- 夏天多濕熱,宜適當清熱排毒、健脾利濕,夏天食材如:苦瓜、絲瓜、番茄、芹菜、蘆筍、山藥、蓮子、薏苡仁、蓮藕等;
- 秋燥宜涼潤,潤肺生津,秋天食材如:百合、白木耳、梨子、南瓜、蜂蜜、山藥等;
- 冬天適度溫補禦寒,善用辛香料輔助,避免生涼食物,冬天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老薑、黑豆、桂圓、堅果等。
一年四季有哪些常見的健胃藥食?從生薑、梅子到四神湯,下一頁看看中醫師的養胃食物推薦與解析!
10. 讓中醫為你選擇一年四季常用健胃藥材及食物
中醫師除了會根據你當下體質及病症給予藥物調理,也可以在身體處於不同狀態下給予飲食建議,善用中藥材及四季可食的常見食材來做腸胃保健:
- 山楂: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治飲食積滯證,除油膩肉食積滯及飽食導致的胃腸脹氣,中醫處理腸胃脹氣飲食積聚常用的保和丸中就包含山楂這味藥材。
- 麥芽:甘平,入脾胃肝經,具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功效,中醫治療小兒胃口不佳常會用這味藥材來幫助醒脾胃氣滯。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等。
- 粳米:味甘,入脾胃經,補肺脾、益腸胃之效,中醫傷寒論古方中,處理病後胃中虛的症狀,常會在方劑配伍中使用粳米來補養胃氣,以助於提升胃機能來吸收藥物。
- 生薑:溫胃,除胃中水氣,輕微刺激胃酸分泌,助消化又不過度刺激腸胃,中醫常用於胃寒、止嘔、止噁等症狀,老鼠實驗研究,適量生薑有助於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有效減緩胃痙攣,中醫傷寒論古方中,舉凡胃中虛的方劑組成藥物,多數會用到生薑作為配伍用藥。
- 山藥:富含黏液蛋白,能保護胃黏膜,有效降低胃炎、胃潰瘍造成胃壁的傷害,此外,能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粥狀硬化,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預防肥胖。
- 秋葵:秋葵所含的大量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黏稠汁液中,具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半乳聚糖及阿拉伯樹膠,除了可幫助腸胃道消化、提高食慾、保護胃黏膜,有效降低胃炎、胃潰瘍造成胃壁的傷害,還可增加腸內好菌活動,減少糞便和腸壁接觸時間、讓排便更順暢,另外,攝取後身體易有飽足感,可限制熱量攝取達到減重功效。
- 梅子:梅子的蘋果酸、檸檬酸等有機酸刺激唾液、胃液分泌,保護胃壁、同時促進新陳代謝,刺激腸胃活動,緩解脹氣、便秘或腹瀉的問題
- 蓮藕:養陰潤燥,生用性涼,有清熱涼血功效;熟用性溫,味甘入胃經,養胃陰,健脾益氣,增強免疫力。
- 四神湯:組成分別是茯苓、芡實、蓮子、山藥。
- 茯苓具有健脾補胃、淡滲利濕等功效,可幫助身體排水分和濕氣,如果腸胃裡的水分太多,茯苓可促使水分從膀胱排出去。久坐的上班族容易有下肢水腫問題,可改善循環、消水腫。
芡實本身有澀味,具收澀的作用。胃腸濕氣造成的腹瀉、軟便、胃脘痞悶等,都可用芡實。
蓮子有甘溫、補脾胃及收澀腎氣的作用。女性的白帶多、男性容易夢遺、失禁,或是腰膝痠軟、水腫等情況均可使用蓮子。
山藥可補脾胃,對脾胃虛弱者尤其有益。例如身體較瘦、肌肉較少、消化不良的人,可用山藥補脾胃,增加脾胃的吸收能力及肌肉的力量。
因此,有血糖過高、腸胃虛弱、消化不良、容易腹瀉及疲倦等狀況的人,皆可透過國民小吃的四神湯來幫助脾胃除去濕氣、補養脾胃機能來強化消化機能。
- 茯苓具有健脾補胃、淡滲利濕等功效,可幫助身體排水分和濕氣,如果腸胃裡的水分太多,茯苓可促使水分從膀胱排出去。久坐的上班族容易有下肢水腫問題,可改善循環、消水腫。
作者簡介:吳宛容中醫師,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學歷包括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專長中醫兒科、過敏體質調理、濕疹、婦科等。【翰鳴堂/睿鳴堂中醫醫療體系】臉書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