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位退休老師長期以來都有咬合與齒列不正的問題,但由於沒有立即的危險,而且吃東西也沒有不便,因此就先擱著,沒有進一步處理,完全沒有想到近期出現的身體不適症狀竟然都與牙齒咬合不正有關。
所謂咬合不正(Malocclusion)為牙齒排列不整齊的一種現象,上、下顎骨骼內的牙齒排列不規則,導致咀嚼功能不良。常見的暴牙、門牙外突、前牙錯咬、牙齒間隙過大等,都屬於牙齒咬合不正。
許多年長者都有這些問題,但以前人鮮少花大錢修整門面,老一輩的人也不重視孩子的齒顎矯正,診間常有6、70歲的民眾來求診臉部關節疼痛、嘴巴無法正常張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因咬合不正產生頭痛、肩頸僵硬、聽力下降等健康問題。
當牙齒過度歪斜、咬合不正就會影響下顎開合的角度,長期影響下來會使顳顎關節產生疼痛感,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引起偏頭痛、肩頸痠痛等,讓民眾以為是其他不明病症而求助無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無法徹底解決這些病痛。
這樣吃,保護顳顎最健康
有顳顎關節相關問題,大多是壓力大、長期姿勢不良以及「吃」出來的,因為張嘴角度過大而錯位,過度使用負責咬合的顳肌、咬肌和內翼肌。最常見的就是喜歡吃魷魚絲、肉乾、嗑瓜子等太硬、有韌性的食物,嚼檳榔、咬甘蔗、牛軋糖、蘋果和芭樂也會增加顳顎關節的負擔,對牙齒也具挑戰。
當出現疼痛或功能障礙,除了積極復健治療,亦要著手調整飲食種類,暫時減少咬太硬的食物,再加上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充分休息。熬夜會讓顳顎附近及肩頸附近的肌肉張力升高,讓原本緊繃的肌肉更加嚴重。
日常時怎麼吃才能避免傷害顳顎關節?下一頁看看更多重點提醒吧!
平時飲食注意事項
細嚼慢嚥好處多,能刺激大腦向胃腸發出信號,也能分泌瘦體素抑制食慾,避免過量進食。但是嚼太多下也不好,易讓咀嚼肌群負擔加重,容易疲勞而加重顳顎關節的問題,建議一口咀嚼20下為基準,視食材而異調整牙齒磨碎食物的次數。
除了咀嚼次數,張嘴的角度也很重要,想要一口塞進巨無霸漢堡、三明治,結果聽見「喀」一聲,下巴脫臼嚇壞了。
平常可能無法察覺夜間磨牙、姿勢不良等習慣,下頷長時間用力隱藏發炎風險,嘴巴一張大就加劇了顳顎關節症候群。只要打呵欠或吃東西時有隱約疼痛的感覺,建議就醫檢查是否咀嚼肌群緊繃,更要小心吃太硬、太過韌的食物。
治療期間如何進食
顳顎關節的症狀相當多元,包括頭痛、耳朵痛、臉頰痛,一直延伸到腰痠背痛等,問題都可能出在肌筋膜失衡。當嘴巴痛到張不開或是卡住導致張開的角度有限,進食的種類就有限,要注意張嘴不要超過最大張口幅度的八成。治療期間,飲食要循序漸進,吃東西要稍微挑選一下,不要太過辛辣、冰、熱、刺激的食物,避免過度刺激的食物讓疼痛更加劇、肌肉更緊繃、發炎指數升高。
嘴巴開闔有困難時,吃東西要「吃軟不吃硬」,進食種類要從簡單的流質食物開始,包括牛奶、米漿、稀飯,再進階到軟嫩的豆腐、蛋白、生魚片、握壽司。軍艦壽司的海苔遇到水會變韌,記得避開!接著可依序換吃湯餃、細麵線、再進階到家常麵,肉類則可漸進式增加,由涮肉片、三分熟菲力、再進階到雞胸肉、沙朗牛、全熟豬肉,等到疼痛指數降低,再進階到薄肉干、鴨肉、鵝肉。
掌握「量力而為」原則,嘴巴咀嚼累了就停下來;食物變換可以用一周為單位,慢慢透過放鬆滿足口慾和攝取營養。改善不正確的咀嚼習慣,把食物變小、變軟緩解進食張口的負擔,加上規律的生活,一定可以幫助患部復原。
本文摘自《頭顳顎肩頸背即刻解痛》/潘明德(物理治療所院長)/墨刻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