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息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是,其中「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如果不及時切除,有可能逐漸演變為癌症。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展為癌症,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的,對人體沒有危害,只需要定期觀察和復查。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展為癌症,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的,對人體沒有危害,只需要定期觀察和復查。
長在哪邊的息肉容易引發癌症?要如何進行治療呢?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身體很多部位,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有可能長出息肉,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子宮、鼻腔內、口腔內…」等。而在腸胃道內膜中,胃息肉肉、大腸息肉、膽囊息肉最常見:
大腸息肉與胃息肉非常相似,主要分為發炎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兩種。
大腸發炎性息肉通常不易發生癌變,大腸瘤性息肉發生癌變的風險相對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大約有80%至95%的大腸癌都是因大腸息肉發生惡變所引起。
即使是比較安全的發炎性的息肉,在反覆發炎刺激下,息肉也會繼續增大,有些可能最後也會發展為腺瘤性息肉,引發大腸癌的風險。
因此,一旦發現大腸有息肉,我們仍需要盡快將其切除,杜絕後患。
通常在胃鏡檢查中大概會有1%至5%的患者長有胃息肉,其中有80%只是屬於發炎性或增生性的息肉而已,和大腸息肉比較,這類息肉比較安全,癌變率只有0%至5%。
而剩下約20%,是為腺瘤性息肉,這類息肉就比較危險,有25%至50%,仍然出現癌變的可能。
膽囊息肉,發生率約5%左右,大多數是良性的。膽囊息肉大致可分成四種,包括:
息肉不一定會癌變,但不可輕忽!如何預防息肉發生?下一頁醫師點出5大關鍵
專家建議,從你的生活習慣開始:
1.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是預防息肉的基本原則,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腸胃反覆發生發炎反應,細胞容易發生異變,從而增加息肉形成的風險。
2.均衡飲食
這意味著要多吃富含纖維、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等。同時要減少食用「高鹽、高糖、高油、加工」食物,以及酒精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飲料。這樣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廢物,降低腸道發炎和腫瘤的可能性。
3.適量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提高身體素質,同時也可以減肥和控制血壓、血糖等指數。一般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4.避免過度攝取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
這些食物都會增加膽固醇和胰島素分泌,刺激了細胞過度增殖,促進息肉的生長。特別是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牛肉、羊肉、豬肉、火腿、香腸等,它們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亞硝胺」,是已知的致癌物質。
5.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這樣的健康檢查可以及時發現息肉和提早治療息肉,防止其惡化或癌變。不同部位的息肉有不同的檢查方法,如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等。尤其建議「40歲以上的人,每年至少做一次相關內視鏡的檢查」。
其實,
因此,對於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尤其是體積較小、沒有症狀的息肉,可以暫時不處理,定期進行複查。
但是,如果息肉是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或懷疑有癌化傾向(precancerous)」,應該及時進行手術切除,以防止演變為癌症。
所以,「對於息肉,不一定是只有腸胃的息肉,其他身體部位內,也會有息肉的長出」,我們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而不能一概而論。記得定期檢查看醫生喔!
參考資料:
本文獲得黃軒醫師授權刊載 黃軒醫師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1.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與胃息肉非常相似,主要分為發炎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兩種。
大腸發炎性息肉通常不易發生癌變,大腸瘤性息肉發生癌變的風險相對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大約有80%至95%的大腸癌都是因大腸息肉發生惡變所引起。
即使是比較安全的發炎性的息肉,在反覆發炎刺激下,息肉也會繼續增大,有些可能最後也會發展為腺瘤性息肉,引發大腸癌的風險。
因此,一旦發現大腸有息肉,我們仍需要盡快將其切除,杜絕後患。
- (a) 直徑在2cm以下的大腸息肉: 可以通過大腸鏡的方式進行切除,然後再做病理分析;
- (b) 直徑2cm以上的大腸息肉: 通常要先鉗取部分組織進行活體切片,如果有出現癌變,就需要通過腹腔鏡將部分腸段進行切除。
2.胃息肉
通常在胃鏡檢查中大概會有1%至5%的患者長有胃息肉,其中有80%只是屬於發炎性或增生性的息肉而已,和大腸息肉比較,這類息肉比較安全,癌變率只有0%至5%。
而剩下約20%,是為腺瘤性息肉,這類息肉就比較危險,有25%至50%,仍然出現癌變的可能。
- (a)對於直徑在1cm以下胃息肉,可以通過胃鏡檢查時,直接用切片及用鉗進行切除,也可以暫時不處理,每年定期做一次胃鏡檢查。
- (b)對於直徑在1cm至2cm的胃息肉: 也可以通過胃鏡進行微創切除,大多數不會發生癌變,不必太過擔心
- (c) 對於直徑大於2cm的胃息肉: 不管什麼類型、數量、有蒂無蒂,都一定要切除,這種也是可以通過胃鏡來進行手術。
- (d)如果有胃出血、癌變的息肉: 也一定要盡快切除,因為癌變組織可能會深入到粘膜下層,防止留下隱患,通常要選擇腹腔鏡的方式來進行胃部切除。
3.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發生率約5%左右,大多數是良性的。膽囊息肉大致可分成四種,包括:
- 膽固醇堆積息肉
- 膽囊炎性息肉
- 膽囊腺瘤
- 膽囊腺肌瘤
- (a) 如果是多發性、生長緩慢、基底小於1公分的息肉,多半會被認為是膽固醇息肉,只需要每半年到一年複查一次即可。
- (b) 如果2年之內息肉沒有增大,則可以延長複檢的時間。
- (c) 如果膽囊息肉出現以下4種情況,則必須高度警惕可能會出現癌變:
- 單發的息肉
- 息肉直徑大於1公分
- 1年內有增大的狀況
- 有膽囊症狀,或是有膽囊癌家族史的患者
- (d) 如果是有症狀的膽囊息肉,無論大小一律建議手術切除。
- (e) 如果是屬於無症狀的息肉,而直徑大於1公分,也是建議切除較為安全。
息肉不一定會癌變,但不可輕忽!如何預防息肉發生?下一頁醫師點出5大關鍵
生活中,如何預防息肉的發生?
專家建議,從你的生活習慣開始:
1.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是預防息肉的基本原則,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腸胃反覆發生發炎反應,細胞容易發生異變,從而增加息肉形成的風險。
2.均衡飲食
這意味著要多吃富含纖維、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等。同時要減少食用「高鹽、高糖、高油、加工」食物,以及酒精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飲料。這樣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廢物,降低腸道發炎和腫瘤的可能性。
3.適量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提高身體素質,同時也可以減肥和控制血壓、血糖等指數。一般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4.避免過度攝取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
這些食物都會增加膽固醇和胰島素分泌,刺激了細胞過度增殖,促進息肉的生長。特別是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牛肉、羊肉、豬肉、火腿、香腸等,它們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亞硝胺」,是已知的致癌物質。
5.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這樣的健康檢查可以及時發現息肉和提早治療息肉,防止其惡化或癌變。不同部位的息肉有不同的檢查方法,如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等。尤其建議「40歲以上的人,每年至少做一次相關內視鏡的檢查」。
其實,
大部分不會癌變的息肉,我們大可以不用切除,隨時注意觀察就行。
因此,對於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尤其是體積較小、沒有症狀的息肉,可以暫時不處理,定期進行複查。
但是,如果息肉是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或懷疑有癌化傾向(precancerous)」,應該及時進行手術切除,以防止演變為癌症。
所以,「對於息肉,不一定是只有腸胃的息肉,其他身體部位內,也會有息肉的長出」,我們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而不能一概而論。記得定期檢查看醫生喔!
參考資料:
-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linkedin.com%2Fpulse%2Ftransforming-polyp-precancerous-screening-power-ooi-md-mm-phd-%3Ffbclid%3DIwAR3tFLAk6moEAcNzeVxTvtU1MViX7MaRU1D4YaHEoA_Qv7d4nftLMERl1ZI&h=AT1c8NM8jeXp7AnOl7XGZ6IkNIUeLK1VCpQMbtp6sTgU902-Bhz1-dvLLEOtFXjNdd-VAIuXPnHacs9MJ9hgY31_wu8D0b5fYUe7MVMk1VDcba20yY2GoA-ohRyL42AUoi27&__tn__=-UK-R&c[0]=AT1RYbAL1iIFsFfrLjAVdtkAj-TknFpYoe4of6Ini9P4yYC3Zha4gO9b88dko-o6tlWVcUUZrWq-AKm1oGrhkBwbGukKaSjJBlTzlNNqZYfNAsvn4B5Ct51coUAAA0VzbXvQAvRQqAB9svTkLIRhdWDuYsnuQmn1SzUr8VfFB1Ymr2tWpQ via
@LinkedIn - https://twitter.com/OoiPhd/status/1695960228767117439
本文獲得黃軒醫師授權刊載 黃軒醫師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