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COVID-19,又名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衛生組織(WHO)22日表示,新冠肺炎將伴隨世人很長一段時間,多數國家目前仍在抗疫初期階段。截至台北時間23日凌晨3時,根據法新社統計,全球確診逾260萬2670例。
本次健康連線邀請到在重症醫療現場將近20年的ICU(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與我們談談這次肺炎疫情,他看到了台灣社會有什麼改變?若需要長期與病毒為伍,我們又該怎麼做?
感染新冠肺炎轉重症的高危險群?
無論是年長者還是年輕人,甚至是幼兒都有確診案例,究竟有哪些是容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對此,陳志金醫師指出,大部分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八成五左右為輕症,一成五左右才會演變成較嚴重的狀況,而只有5%則是真正需要到加護病房治療。
「與一般的內科疾病、肺炎相同,會演變為重症的,通常是本身免疫抵抗力較差的族群。」陳志金醫師舉例,像是年長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另外肥胖也可能是一個因素。他強調,若真的感染新冠肺炎,也無須過度恐懼,就與一般感冒相同,過一段時間就會改善。
但如上述所說,病毒有可能在免疫力較差的族群產生非常嚴重的結果,陳志金醫師特別提醒,若本身已確診或疑似感染,記得要保護身邊抵抗力較差的親友。
「就我自己來講,如果真的要居家檢疫的話,我會把自己認定成準感染的狀態。」陳志金醫師進一步說明,避免群聚感染,居家檢疫的人應該要完全與家人隔離,把自己關在有獨立衛浴的房間中,所有的東西「只進不出」。
同時考慮到垃圾、廚餘的處理,建議過程中盡量請家人準備不會產生太多垃圾的食物。而衣物也建議累積至兩周,確定沒有發病,解除隔離後再一併清洗、消毒。
「這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陳志金醫師表示,雖然大部分嚴重的患者都是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但年輕人還是有一定的機率轉為重症,因此避免傳染給別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對家人的愛有多深,你的距離就要有多遠。」陳志金醫師引述陳時中部長的話表示,短暫的拉開距離兩周,是為了愛護自己的家人,他認為這是必要的。
未來新興傳染病不會少!如何做好萬全準備防病菌?
陳志金醫師指出,如此的病毒傳染不只這次的新冠肺炎,包括之前的SARS、流感、禽流感、腸病毒等等,未來新興的病毒傳染「一定不會少」。對此,他強調,無論是否在疫情流行期間,3項防護原則都不會變。
勤洗手
病毒的傳播媒介是雙手,無論現在有沒有疫情,在摸到口鼻眼、進食前,都要養成洗手的習慣。
適當時機戴口罩
陳志金醫師指出,現在民眾愈來愈有這樣的體認,一旦自己成為生病的人,就一定要戴上口罩,最好也暫時別上班上學,保護身邊的親友。
打噴嚏用手肘遮擋
手肘可以擋住大部分的噴嚏飛沫,而染上飛沫的衣物盡快換洗即可。陳志金醫師說,別用手掌摀住嘴巴,會非常容易沾染病毒,若再觸摸其他地方就會有傳染風險,加上手指間有縫隙,無法完全阻隔。
陳志金醫師也補充,飲食均衡健康、培養運動習慣,這些更是不用說,是維持良好免疫力的不二法門。
「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下一頁看醫師說新冠肺炎教會我們的哪些事?
「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下一頁看醫師說新冠肺炎教會我們的哪些事?
防病毒不敢按電梯按鈕?醫師教你這2招
陳志金醫師建議,若大家不想用手碰觸電梯按鍵,可以用已經沒有墨水的筆的筆尖,就不會畫髒按鍵,又不接觸到電梯面板,但要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刮花按鍵,反而更容易藏汙納垢。
「當然更好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待在電梯的小空間裡,那就是走樓梯!」陳志金醫師說,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可以避開傳染的可能性,又可以順便運動,他分享,自己也在這波疫情中養成了走樓梯的習慣。
新冠肺炎教會我們這些事!醫:隔離病毒但別疏離人心
陳志金醫師提及,台灣歷經過SARS風暴後,其實有學習到滿多的經驗,也因此在面臨新冠肺炎的初期,我們才能夠提早準備、「超前部署」,民眾的警覺心也提高許多,願意配合政府統一的防疫措施。
而疫情也讓許多人開始重視以往不以為意的習慣及觀念,除了前面提到的勤洗手及戴口罩外,陳志金醫師特別舉出「探病」這件事,以前大家可能會認為有親友住院就該去探訪,表示關心及人情味,但他強調這是錯誤的。
陳志金醫師表示,生病的人在醫院本就該養病及休息,應該等病人康復後再去探訪較佳。此外,若患者罹患的是有傳染風險的疾病,探視的過程中就可能被傳染,進而再將病毒帶出醫院傳播到更多地方,現在科技發達,可以改以「視訊」探病。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提及從疫情中學習到的事情,陳志金醫師也呼籲大家別譴責、排擠感染者。
「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面對未知傳染病,擔心害怕是人之常情,也因此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言語攻擊等,這些都是源自於對病毒的不了解及恐懼。陳志金醫師指出,病毒當然存在著威脅,但我們彼此若先失去信任,無論是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還是民眾之間不信任,開始排擠可能受傳染的鄰居、醫護人員,不讓他們正常活動、生活,都是大家不樂見的,也對防疫沒有太大幫助。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患者的奧客行為=拿生命在冒險!醫嘆:笑容不適合到急診室找
漂白水別用飲料瓶分裝!重症醫一圖曝潛在陷阱
「擊垮我們的是人性不是病毒。」面對未知傳染病,擔心害怕是人之常情,也因此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言語攻擊等,這些都是源自於對病毒的不了解及恐懼。陳志金醫師指出,病毒當然存在著威脅,但我們彼此若先失去信任,無論是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還是民眾之間不信任,開始排擠可能受傳染的鄰居、醫護人員,不讓他們正常活動、生活,都是大家不樂見的,也對防疫沒有太大幫助。
「我們要保持社交距離,但要靠近人心與人心的距離。」陳志金醫師坦言,無論是政府的努力,還是民眾從不諒解到盡力配合,台灣社會的轉變讓他很感動。雖然疫情期間實施的政策帶給大家不便,一開始大家也會質疑,但到現在再回頭看,可以發現我們用初期的不方便,來避免像是他國突然爆發的重大疫情,「至少台灣現在應該是少數可以正常上班、上課的國家,我們相對受到比較小的衝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患者的奧客行為=拿生命在冒險!醫嘆:笑容不適合到急診室找
漂白水別用飲料瓶分裝!重症醫一圖曝潛在陷阱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