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2人因急性腎衰竭死亡、5人病危,昨晚最新解剖結果出爐,39歲死者檢體確認驗出米酵菌酸,而今日又有媒體報導,第二名死者也驗出米酵菌酸。對此,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則表示目前連他都不知道,驗屍報告和相驗結果將由法務部統一說明。
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特點就是毒性很強,且「無色、無味、耐高溫」更是難纏。食藥署長吳秀梅在記者會中指出,米酵菌酸無法透過清洗移除、烹飪破壞,想要防止中毒還是得以預防為主,呼籲民眾切勿吃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才是自保之道。
米酵菌酸微波、煮熟都沒用!不怕高溫的還有這些毒素
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特點就是毒性很強,且「無色、無味、耐高溫」更是難纏。食藥署長吳秀梅在記者會中指出,米酵菌酸無法透過清洗移除、烹飪破壞,想要防止中毒還是得以預防為主,呼籲民眾切勿吃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才是自保之道。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表示,許多人往往認為,只要高溫加熱,就能消滅所有毒素,實際上有些毒素非常耐熱,哪怕是經過100度高溫煮沸,也依然存在著。
米酵菌酸是唐菖蒲伯克氏菌在發酵情況下的代謝產物,其實在台灣有另外2種常見毒素和細菌是「不怕熱」的,另外還有一種超強外毒素可能引起嚴重食物中毒,接下來5月以後更是進入食物中毒的高峰期,一定要特別注意!
蕭捷健醫師說明,肉毒桿菌毒素多是透過罐頭食物被吃下肚,恐導致視力模糊、肌肉無力,甚至恐進展為肌肉麻痺、呼吸困難。綜合衛福部與南投醫院資料顯示,肉毒桿菌屬於厭氧菌,在低酸、氧氣又低的環境反而有利該菌的生長,常見食物包括罐頭、香腸、火腿等加工品。
肉毒桿菌本身可以透過加熱去除,不過,一旦「肉毒桿菌毒素」產生,即使再經過加熱,也無法消滅毒性,因此若發現罐頭製品蓋子膨脹,或開罐後有異味,千萬不可勉強食用,以免造成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此外,市面上有些干貝醬、罐頭是小工廠或家庭代工製造,若在污染的環境當中製作,也可能因肉毒桿菌毒素產生食安危害,建議挑選有信譽的廠商購買相關產品。
有些更常見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也無法靠加熱殺死!下一頁看看哪些食物也得特別注意保存
仙人掌桿菌是台灣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見細菌,去年高雄八寶冰、桃園市場知名排隊美食越南法國麵包都曾被驗出該菌,造成500多人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於臉書分析,仙人掌桿菌的孢子、毒素都相當耐熱,即使炒過也殺不死,醫學上有個名為「炒飯症候群」的疾病便由該菌造成。當米飯中的仙人掌桿菌大量生長,便會產生「腸毒素」,同樣會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毒素量大便恐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美國、澳洲等地都曾有民眾因炒飯症候群而死亡。
台灣過往也曾發生國中營養午餐因為仙人掌桿菌汙染引起集體食物中毒。食藥署提醒,若食物沒有馬上吃完,可存放在5度以下的冰箱冷藏,如果會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
O157型大腸桿菌在北美洲、南美洲南部、歐洲、南非、澳洲、日本都曾造成嚴重危害。日本大阪就曾因苜蓿芽帶有該菌,造成1萬多人感染,13人死亡。也是蕭捷健醫師特別提醒,外毒素毒性強,應特別留意的細菌。
根據衛福部資料,O157型大腸桿菌是引起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的主要類型,一旦感染,初期會出現腹瀉、腹部絞痛、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嚴重者則恐導致出血性腹瀉、腎衰竭、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主要為成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主要為小孩)等症狀。
大腸桿菌要以75度加熱1分鐘以上才能確保能殺死,搭配勤洗手、維持衛生,才能全方位預防感染。處理食品時,務必清洗雙手、器材;食品須留意冷藏保存,料理時應充分加熱,例如調理絞肉時,中心部分一定要加熱至所有粉紅色都消失為止,較能預防大腸桿菌中毒。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米酵菌酸是唐菖蒲伯克氏菌在發酵情況下的代謝產物,其實在台灣有另外2種常見毒素和細菌是「不怕熱」的,另外還有一種超強外毒素可能引起嚴重食物中毒,接下來5月以後更是進入食物中毒的高峰期,一定要特別注意!
1.肉毒桿菌毒素:加熱無法去除!罐頭膨脹、怪味別吃
蕭捷健醫師說明,肉毒桿菌毒素多是透過罐頭食物被吃下肚,恐導致視力模糊、肌肉無力,甚至恐進展為肌肉麻痺、呼吸困難。綜合衛福部與南投醫院資料顯示,肉毒桿菌屬於厭氧菌,在低酸、氧氣又低的環境反而有利該菌的生長,常見食物包括罐頭、香腸、火腿等加工品。
肉毒桿菌本身可以透過加熱去除,不過,一旦「肉毒桿菌毒素」產生,即使再經過加熱,也無法消滅毒性,因此若發現罐頭製品蓋子膨脹,或開罐後有異味,千萬不可勉強食用,以免造成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此外,市面上有些干貝醬、罐頭是小工廠或家庭代工製造,若在污染的環境當中製作,也可能因肉毒桿菌毒素產生食安危害,建議挑選有信譽的廠商購買相關產品。
有些更常見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也無法靠加熱殺死!下一頁看看哪些食物也得特別注意保存
2.仙人掌桿菌:孢子、毒素超耐熱!小心「炒飯症候群」
仙人掌桿菌是台灣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見細菌,去年高雄八寶冰、桃園市場知名排隊美食越南法國麵包都曾被驗出該菌,造成500多人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於臉書分析,仙人掌桿菌的孢子、毒素都相當耐熱,即使炒過也殺不死,醫學上有個名為「炒飯症候群」的疾病便由該菌造成。當米飯中的仙人掌桿菌大量生長,便會產生「腸毒素」,同樣會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毒素量大便恐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美國、澳洲等地都曾有民眾因炒飯症候群而死亡。
台灣過往也曾發生國中營養午餐因為仙人掌桿菌汙染引起集體食物中毒。食藥署提醒,若食物沒有馬上吃完,可存放在5度以下的冰箱冷藏,如果會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
3.大腸桿菌:O517型毒性超強,引發血性腹瀉、尿毒症!
O157型大腸桿菌在北美洲、南美洲南部、歐洲、南非、澳洲、日本都曾造成嚴重危害。日本大阪就曾因苜蓿芽帶有該菌,造成1萬多人感染,13人死亡。也是蕭捷健醫師特別提醒,外毒素毒性強,應特別留意的細菌。
根據衛福部資料,O157型大腸桿菌是引起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的主要類型,一旦感染,初期會出現腹瀉、腹部絞痛、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嚴重者則恐導致出血性腹瀉、腎衰竭、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主要為成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主要為小孩)等症狀。
大腸桿菌要以75度加熱1分鐘以上才能確保能殺死,搭配勤洗手、維持衛生,才能全方位預防感染。處理食品時,務必清洗雙手、器材;食品須留意冷藏保存,料理時應充分加熱,例如調理絞肉時,中心部分一定要加熱至所有粉紅色都消失為止,較能預防大腸桿菌中毒。
參考資料:
- 米酵菌酸釀寶林茶室案!食藥署揭自保關鍵
- 寶林案檢驗發現米酵菌酸!米酵菌酸中毒症狀?哪些食物有?
- 減重醫師 蕭捷健 - 外毒素,可以在我們吃下去不久後,引起嘔吐和腹痛,甚至肝腎... | Facebook
- 罐頭食品肉毒桿菌的危害 | 衛教資訊 | 便民服務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 肉毒桿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 各類食品中毒原因介紹 - 2. 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 忠貞市場越南法國麵包釀514人中毒 負責人下場曝
- Chien-Chang Lee - 會是‘’炒飯症候群‘’嗎? 上午有一位疑似食物中毒致死案例... | Facebook
- 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 - 各類食品中毒原因介紹 - 2. 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 O157 型大腸桿菌 (E. coli O157:H7) 之介紹和檢驗 - 台美檢驗
- 疾病介紹..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