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台灣受寒流影響,根據各地方政府統計,僅僅17、18號兩日就接獲了135起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救護案。而根據氣象局資料,儘管19、20日溫度略為回溫,然而21日(周三)又將有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一路到聖誕節都受此影響。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志華則於16日受訪表示,近期因天冷送醫的患者增加約2~3成,且大多是心腦血管急症。桃園市消防局面對多起OHCA個案也受媒體訪問提醒,儘管猝死個案無法確認與低溫直接相關,民眾仍須注意低溫的危險。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者更要留意保暖,以免因氣溫誘發血壓、血管變化,造成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民眾可別認為天冷是冬天的常態而忽視保暖的重要性。根據東元綜合醫院的衛教資料,冬季血壓的收縮壓、舒張壓也比夏季高出12、6毫米汞柱,且氣溫每下降1度,收縮壓、舒張壓便會上升1.3、0.6毫米汞柱。而天氣越冷血壓越高,則可能與3原因有關:
氣溫越低血壓恐越高3因素
民眾可別認為天冷是冬天的常態而忽視保暖的重要性。根據東元綜合醫院的衛教資料,冬季血壓的收縮壓、舒張壓也比夏季高出12、6毫米汞柱,且氣溫每下降1度,收縮壓、舒張壓便會上升1.3、0.6毫米汞柱。而天氣越冷血壓越高,則可能與3原因有關: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 血管熱漲冷縮:寒冷時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升高。
- 交感神經興奮:人體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會分泌兒茶酚胺類物質以抵禦寒冷,同時具有加快心律、收縮外周血管功效。
- 維生素D減少:冬季陽光較弱而影響體內維生素D合成。人體維生素D減少,將導致鈣質吸收減少,也可能令血壓升高。
2類人留意早起心肌梗塞!反覆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快就醫
冬季血壓上升是民眾須留意的一大健康議題,一旦忽視,就可能形成潛在的猝死風險。輔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曾為文表示,當氣溫變化令血壓高低起伏,就可能讓硬化的血管班塊剝落,而增加血栓、中風機率,甚至腦部血管狹窄的民眾更易發生血管阻塞、破裂問題。
除了天冷因素外,許書華醫師特別撰文提醒清晨的時間點,指出睡醒前後交感神經活性旺盛時,心肌梗塞也相對好發。因此2類民眾更需特別留心:
- 心血管病史:依規定用藥,早起時可先在被窩中動一動,躺1~2分鐘再起床,外出注意增添衣物。
- 高血壓患者:突然胸悶、胸痛、呼吸喘、冒冷汗等情形,應立即就醫檢查。
此外,臺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也曾受媒體訪問指出,高血壓患者一旦冬天血壓劇烈變動、變高,便可能因壓力衝擊導致血管內皮層、中層如被刨刀切開般,形成主動脈剝離。若繼續惡化,每延遲一小時便多1%死亡率,恐有猝死風險,因此若反覆出現胸悶、胸痛、昏厥、心悸等狀況應趕緊就醫檢查。
6招健康生活習慣搭配「護心營養素」,健康飲食心血管疾病不上門
那麼,該如何才能讓民眾健康度過嚴冬呢?根據東元綜合醫院的衛教資料,除了應每周1~2次測血壓,並遵守醫囑別急著換藥、持續用藥等3招醫療注意事項外外,也應養成以下6項健康生活習慣:
- 注意保暖:出門可戴帽子、圍巾、手套,居家室溫維持18~26度、濕度55%較適宜。
- 每天喝適量白開水或淡茶水
- 積極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戒菸、限酒,低膽固醇飲食等。
- 適度運動。
- 提防情緒波動和過度疲勞
- 飲食清淡、少油少鹽
每日三餐吃下肚的食物或許是最重要的護心關鍵之一。許書華醫師則撰文進一步表示,除了少油、少糖、少鹽,脂肪方面以「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最危險,有增加壞膽固醇、血管內脂肪斑塊堆積的風險。
因此,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酸」或植物油抑制膽固醇吸收,並多吃地瓜、全穀類、蔬果等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抑制膽固醇吸收、控制血壓的食物,透過上述「護心營養素」維持心血管健康。
參考資料:
- 報天氣 - 中央氣象局
- 寒流來襲 2天全台135件內科OHCA救護案
- 天冷送醫增2到3成 醫提醒注意頭頸部保暖
- 入冬第一波寒流發威 北北桃38人猝死
- 寒流來了!血壓升高怎麼辦?
- 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
- 天冷注意血壓!反覆出現3症狀速就醫 當心猝死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全台急凍2天已破百人OHCA!2類人留意早起心肌梗塞,4症狀快就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