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
了解戒奶嘴的原因,有助於我們掌握戒奶嘴的適當時機,以及透過吸奶嘴可能造成的問題,來堅定戒奶嘴的計劃並與孩子說明。同時,曼曼老師整理了科學研究結果,如果遇到家人觀念不同,也可以透過這些實證資料來向家人說明,減少因觀念不同而造成戒奶嘴立場不一致,孩子也會覺得困惑。
為何需要戒奶嘴的原因?
了解戒奶嘴的原因,有助於我們掌握戒奶嘴的適當時機,以及透過吸奶嘴可能造成的問題,來堅定戒奶嘴的計劃並與孩子說明。同時,曼曼老師整理了科學研究結果,如果遇到家人觀念不同,也可以透過這些實證資料來向家人說明,減少因觀念不同而造成戒奶嘴立場不一致,孩子也會覺得困惑。
1.牙齒變形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吸奶嘴所造成的牙齒變形,有 2 種常見狀況:「前牙開咬」和 「後牙錯咬」。
前牙開咬指的是咬合時,上下門牙無法碰在一起,呈現開放的 狀態,看起來很像咬著隱形的奶嘴。
各國研究非營養性吸吮,如:吸奶嘴和前牙開咬的患病率,在 9個研究都顯示:有吸奶嘴的兒童前牙開咬的發生率遠大於沒有吸。 而台灣地區研究顯示「咬合狀況」和「口腔習癖」對日後恆齒列咬合、顱顏面生長皆有所影響,導致開咬的顯著因素為 3 歲以上仍有吸奶嘴或吸手指習慣者。另一方面,進食時因為前牙開咬,會導致無法用門牙咬斷食物,增加進食的難度或必須以代償的動作完成, 例如:需要用舌頭幫助弄斷食物。
後牙錯咬指的是咬合時,上下的後牙一個在外側,一個在內側,咬合面錯開了,可能是局部/單側/雙側,造成的影響嚴重與明顯程度不一。進食時,可能影響咀嚼的效率,而且對牙齒與顎骨的生長與發育有長期的影響。
吸奶嘴還會增加鼻咽分泌物進入中耳的可能性,例如:普通感 冒時,病原體經由耳咽管更容易進入中耳。
如果整天吸著奶嘴,會降低開口說話的頻率,加上前面提到的前牙開咬,上下牙齒無法貼合,也可能影響發音準確度 ( 構音異常的一種 ),像是舌尖前音如 : ㄗ、ㄘ、ㄙ。不過因為發音牽涉到唇、 齒、舌、顎、咽,不一定是牙齒問題,要是有構音異常的疑慮請尋求語言治療師評估。
所以,吸奶嘴吸超過 3 歲,可能會讓牙齒歪掉,且通常不可逆, 另外也可能影響中耳炎機率、進食狀況、語言練習等等方面,所以我們要適時地協助孩子戒奶嘴。
根據研究資料,一般會建議在 2 ∼ 3 歲前戒掉奶嘴,因為 3 歲前吸奶嘴對牙齒造成的影響大部分還有機會自然恢復,這階段不一定會發現牙齒歪斜,但如果牙齒已經歪了,就是時候開始戒奶嘴了 ( 半年定期牙醫檢查時,可請牙醫師一同確 認 )。 3 歲後持續吸奶嘴,咬合不正的可能性大增,造成的牙齒歪斜較不會自然恢復,因而造成長期的影響,如果要矯正,將是一筆花費。 雖然有些孩子吃到超過 3 歲也沒有造成牙齒歪斜,但不代表每個孩子都是這樣!吸奶嘴是否造成牙齒影響也跟吸奶嘴持續的時間、強度、頻率相關。
該怎麼幫助寶貝戒奶嘴?下一頁有職能治療師媽媽分享實際幫兒子戒奶嘴的實用方法,給大家參考喔!
常見的方式如:讓奶嘴直接消失、奶嘴破了扔掉、塗抹厭惡味道、行為改變技術等等,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用行為改變技術來戒奶嘴的方法,優點是對孩子情緒發展影響較小,需要爸媽和孩子一起,缺點是較耗時。我幫寶皇(作者的兒子)擬定了 3 階段計劃,以下是實際執行的過程:
首先,寶皇原本吸奶嘴的頻率是:晚上睡覺前會吸奶嘴+安撫娃娃來讓自己睡著 ( 不須大人安撫 )。如果睡著拔掉後,半夜通常會醒來哭著找奶嘴,有時候大人需要起床幫忙找奶嘴,吸了奶嘴就會再安撫入睡。白天偶爾心情不好時,會要求要吸奶嘴,不同照顧者有些會給奶嘴、有些不給奶嘴。
依照這個目標,寶皇大約 1.5 歲開始減少吸奶嘴頻率,白天清醒時不吸奶嘴,並請家人們一起遵守這個原則,並向寶皇說明:「現在只有睡覺才吸奶嘴。」如果他要求吸奶嘴,我就會說:「那你要睡覺嗎?這樣不能繼續玩喔!」起初他會點頭表示他要睡覺,但如果吸了奶嘴躺著沒睡著,他就會爬起來要玩,我就會跟他說:「你要起來玩,就沒有奶嘴。」他會因為想玩就把奶嘴給我(提出一個比奶嘴更有趣的活動,才會有效果)。
幾次之後,寶皇就知道他要真的睡覺再要奶嘴才有意義,玩跟奶嘴是不會並存的,而且玩比較有趣,然後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活動安排,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活動上,減少想起奶嘴的頻率。
隊友比較好維持一致性,去爺爺奶奶家時,長輩可能比較會順著孫子,我會準備好他喜歡的玩具,請公公婆婆遇到要奶嘴時,先試試看:拿出玩具,問他要不要玩?要玩就不吸奶嘴;我也會再跟寶皇說明:在爺爺奶奶家也一樣,睡覺再吸奶嘴,但我不會硬性規 定長輩要百分之百做到。不過,寶皇是我們自己帶,爺奶家只是偶爾作客,對我們影響較小,總之一致性愈高愈好,一致性如果不同, 會影響行為改變的效果。
寶皇在滿 2 歲生日後就開始執行最終計畫!首先,我開始跟他說明「奶嘴對牙齒造成的壞處」,我是用因果關係讓他自己去發現。我會在刷牙和牙齒卡東西的時候給他看牙齒,重複這段話,讓他了解吃嘴嘴可能造成後續不舒服,所以我們才不吃嘴嘴。 讓他感受到:不吃嘴嘴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爸爸媽媽不給我吃了!
同時,雖然撤除奶嘴這個安撫物,但要增強寶皇使用另一個安撫物「大象布偶」的作用,奶嘴和大象布偶都是從小陪伴寶皇入睡的安撫物,他會抱著摸大象布偶讓自己睡著,我會跟他說:「大象 還是會陪你一起睡覺喔!沒有奶嘴,你還是可以睡著的,你可以的!」來增強他信心,並讓他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安撫物上面。
開始執行的第一週,寶皇每天睡覺前都會問:「嘴嘴?」我就 重複之前的對話,引導他思考,然後濃縮成一句提醒:「吃嘴嘴會牙齒歪歪卡東西,所以我們不吃嘴嘴了,知道嗎?」他就會點點頭躺下睡覺,摸他的大象布偶。雖然前幾天會翻來翻去或半夜醒來 (視情況我會拍拍安撫),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狀況都會慢慢改善,第 2 週只有 3 天有問,第 3 週只問了 1 次,第 4 週都沒問, 戒奶嘴滿 1 個月,不吃奶嘴已成為自然狀況,成功戒除奶嘴囉!
本文摘自《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四塊玉文創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前牙開咬指的是咬合時,上下門牙無法碰在一起,呈現開放的 狀態,看起來很像咬著隱形的奶嘴。
各國研究非營養性吸吮,如:吸奶嘴和前牙開咬的患病率,在 9個研究都顯示:有吸奶嘴的兒童前牙開咬的發生率遠大於沒有吸。 而台灣地區研究顯示「咬合狀況」和「口腔習癖」對日後恆齒列咬合、顱顏面生長皆有所影響,導致開咬的顯著因素為 3 歲以上仍有吸奶嘴或吸手指習慣者。另一方面,進食時因為前牙開咬,會導致無法用門牙咬斷食物,增加進食的難度或必須以代償的動作完成, 例如:需要用舌頭幫助弄斷食物。
後牙錯咬指的是咬合時,上下的後牙一個在外側,一個在內側,咬合面錯開了,可能是局部/單側/雙側,造成的影響嚴重與明顯程度不一。進食時,可能影響咀嚼的效率,而且對牙齒與顎骨的生長與發育有長期的影響。
2.增加中耳炎機率
吸奶嘴還會增加鼻咽分泌物進入中耳的可能性,例如:普通感 冒時,病原體經由耳咽管更容易進入中耳。
3.影響語言發展機會
如果整天吸著奶嘴,會降低開口說話的頻率,加上前面提到的前牙開咬,上下牙齒無法貼合,也可能影響發音準確度 ( 構音異常的一種 ),像是舌尖前音如 : ㄗ、ㄘ、ㄙ。不過因為發音牽涉到唇、 齒、舌、顎、咽,不一定是牙齒問題,要是有構音異常的疑慮請尋求語言治療師評估。
所以,吸奶嘴吸超過 3 歲,可能會讓牙齒歪掉,且通常不可逆, 另外也可能影響中耳炎機率、進食狀況、語言練習等等方面,所以我們要適時地協助孩子戒奶嘴。
什麼時候要戒奶嘴?
根據研究資料,一般會建議在 2 ∼ 3 歲前戒掉奶嘴,因為 3 歲前吸奶嘴對牙齒造成的影響大部分還有機會自然恢復,這階段不一定會發現牙齒歪斜,但如果牙齒已經歪了,就是時候開始戒奶嘴了 ( 半年定期牙醫檢查時,可請牙醫師一同確 認 )。 3 歲後持續吸奶嘴,咬合不正的可能性大增,造成的牙齒歪斜較不會自然恢復,因而造成長期的影響,如果要矯正,將是一筆花費。 雖然有些孩子吃到超過 3 歲也沒有造成牙齒歪斜,但不代表每個孩子都是這樣!吸奶嘴是否造成牙齒影響也跟吸奶嘴持續的時間、強度、頻率相關。
該怎麼幫助寶貝戒奶嘴?下一頁有職能治療師媽媽分享實際幫兒子戒奶嘴的實用方法,給大家參考喔!
戒奶嘴有什麼方法?
常見的方式如:讓奶嘴直接消失、奶嘴破了扔掉、塗抹厭惡味道、行為改變技術等等,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用行為改變技術來戒奶嘴的方法,優點是對孩子情緒發展影響較小,需要爸媽和孩子一起,缺點是較耗時。我幫寶皇(作者的兒子)擬定了 3 階段計劃,以下是實際執行的過程:
1.減少吸奶嘴頻率
首先,寶皇原本吸奶嘴的頻率是:晚上睡覺前會吸奶嘴+安撫娃娃來讓自己睡著 ( 不須大人安撫 )。如果睡著拔掉後,半夜通常會醒來哭著找奶嘴,有時候大人需要起床幫忙找奶嘴,吸了奶嘴就會再安撫入睡。白天偶爾心情不好時,會要求要吸奶嘴,不同照顧者有些會給奶嘴、有些不給奶嘴。
2.使用增強法
依照這個目標,寶皇大約 1.5 歲開始減少吸奶嘴頻率,白天清醒時不吸奶嘴,並請家人們一起遵守這個原則,並向寶皇說明:「現在只有睡覺才吸奶嘴。」如果他要求吸奶嘴,我就會說:「那你要睡覺嗎?這樣不能繼續玩喔!」起初他會點頭表示他要睡覺,但如果吸了奶嘴躺著沒睡著,他就會爬起來要玩,我就會跟他說:「你要起來玩,就沒有奶嘴。」他會因為想玩就把奶嘴給我(提出一個比奶嘴更有趣的活動,才會有效果)。
3.轉移注意力
幾次之後,寶皇就知道他要真的睡覺再要奶嘴才有意義,玩跟奶嘴是不會並存的,而且玩比較有趣,然後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活動安排,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活動上,減少想起奶嘴的頻率。
4.維持一致性
隊友比較好維持一致性,去爺爺奶奶家時,長輩可能比較會順著孫子,我會準備好他喜歡的玩具,請公公婆婆遇到要奶嘴時,先試試看:拿出玩具,問他要不要玩?要玩就不吸奶嘴;我也會再跟寶皇說明:在爺爺奶奶家也一樣,睡覺再吸奶嘴,但我不會硬性規 定長輩要百分之百做到。不過,寶皇是我們自己帶,爺奶家只是偶爾作客,對我們影響較小,總之一致性愈高愈好,一致性如果不同, 會影響行為改變的效果。
5.預告說明我們要做的事
寶皇在滿 2 歲生日後就開始執行最終計畫!首先,我開始跟他說明「奶嘴對牙齒造成的壞處」,我是用因果關係讓他自己去發現。我會在刷牙和牙齒卡東西的時候給他看牙齒,重複這段話,讓他了解吃嘴嘴可能造成後續不舒服,所以我們才不吃嘴嘴。 讓他感受到:不吃嘴嘴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爸爸媽媽不給我吃了!
6.提供取代物
同時,雖然撤除奶嘴這個安撫物,但要增強寶皇使用另一個安撫物「大象布偶」的作用,奶嘴和大象布偶都是從小陪伴寶皇入睡的安撫物,他會抱著摸大象布偶讓自己睡著,我會跟他說:「大象 還是會陪你一起睡覺喔!沒有奶嘴,你還是可以睡著的,你可以的!」來增強他信心,並讓他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安撫物上面。
7.提供引導、安撫、支持
開始執行的第一週,寶皇每天睡覺前都會問:「嘴嘴?」我就 重複之前的對話,引導他思考,然後濃縮成一句提醒:「吃嘴嘴會牙齒歪歪卡東西,所以我們不吃嘴嘴了,知道嗎?」他就會點點頭躺下睡覺,摸他的大象布偶。雖然前幾天會翻來翻去或半夜醒來 (視情況我會拍拍安撫),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狀況都會慢慢改善,第 2 週只有 3 天有問,第 3 週只問了 1 次,第 4 週都沒問, 戒奶嘴滿 1 個月,不吃奶嘴已成為自然狀況,成功戒除奶嘴囉!
本文摘自《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四塊玉文創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