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
戒尿布前,孩子要先能「如廁前表達」(已經尿尿便便了, 孩子能察覺並試著告訴大人,包括肢體動作的表達方式,如: 拍尿布),所以可等這能力出現後,再開始如廁訓練,依據發展里程碑,約 2 歲前會發展出如廁前表達(若孩子語言表達發展較慢,則再評估訓練的時機)。
但如果孩子願意嘗試配合、不會抗拒坐馬桶,也可先讓孩子體驗坐在馬桶上的感覺,目的不在於要成功尿尿或便便,而是熟悉坐馬桶的感覺,如:洗澡前坐一下馬桶。
小孩幾歲適合開始練習如廁(戒尿布)呢?
戒尿布前,孩子要先能「如廁前表達」(已經尿尿便便了, 孩子能察覺並試著告訴大人,包括肢體動作的表達方式,如: 拍尿布),所以可等這能力出現後,再開始如廁訓練,依據發展里程碑,約 2 歲前會發展出如廁前表達(若孩子語言表達發展較慢,則再評估訓練的時機)。
但如果孩子願意嘗試配合、不會抗拒坐馬桶,也可先讓孩子體驗坐在馬桶上的感覺,目的不在於要成功尿尿或便便,而是熟悉坐馬桶的感覺,如:洗澡前坐一下馬桶。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坐馬桶需要一些器材準備,寶寶比較不會因為不穩而害怕,尤其是個性比較謹慎、擔心跌倒的孩子,坐馬桶跌入或不穩的感覺,都會可能會影響或抗拒再次練習。
一般 2 ∼ 3 歲間有發展出到馬桶如廁的行為,都算正常發展進度,有些語言發展較快且願意配合的孩子,可能就會更早戒掉,還是要依孩子狀況來安排如廁訓練。另外,如廁能力不是單指不穿尿布,還包括:知道自己要尿尿了要忍住、 移動到廁所、穿脫褲子、到馬桶上再尿出等等獨立完成的能力。所以,如果聽到滿月就在練習戒尿布,以培養獨立如廁能力的觀點,其實意義並不大。
A訓練如廁可以參考下表的順序,不過因為孩子能力與生活經驗不同,所以學習區間較大,但要記得適時提供孩子練習機會,避免錯過孩子學習的敏感期。
可在換尿布時就開始說「如廁表達的詞彙」給孩子聽,如: 換尿布洗屁股時,跟孩子說:「尿尿了」、「便便了」,讓 孩子多聽多熟悉這些詞彙,都會產生聽覺記憶(將詞彙和活動做連結),再進一步去練習使用這些詞彙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寶寶在口語尚未熟練前,會使用表情、聲音、肢體動作 來表達,如:拍尿布,這些也算是如廁的表達喔!
雖然已經開始訓練,但小孩還是很少成功在馬桶上尿尿?下一頁還有5個技巧分享!
孩子有適當的進水量才有適當的排尿次數,才有機會練習如廁。進水量不單指喝水,不愛喝水的孩子,除了使用增加喝水量的 技巧,同時也可透過含水量較高飲食來補充水分,例如:湯、奶、 水果、稀飯、瓜類等。
要記得孩子對新事物仍沒有概念,需要透過大人或同儕示範、 教學、說明,才會學習了解這件事要怎麼做,尤其是要從既有模式轉換到新的模式(尿布→馬桶),孩子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從很方便隨意→要定點要忍住),孩子也會覺得為什麼原本可以尿在尿布,現在要用馬桶呢?為什麼不能尿在尿布了呢?
如廁較不方便由大人直接示範,因有隱私的考量,所以我們可以用繪本或扮家家酒的模型來示範說明如廁的步驟,讓孩子先大概了解整個流程,有心理準備較不會因為未知感而害怕抗拒,或不知道自己現在要做些什麼動作。
初期需要大人觀察孩子尿尿的時間、大約隔多久尿布會濕,找一個比較容易成功的時間開始固定練習,例如:午餐有喝湯後,過了 20 分鐘尿布就會濕,那就要在尿下去之前帶孩子去馬桶。如果孩子已經會表達,但需要詢問下才會表達,就要記得定時詢問孩子需不需要上廁所,以免玩到捨不得離開活動,或忘記要去廁所就尿在尿布上。
一開始練習,孩子難免會失誤,大人儘量以提醒的方式來提高成功率(定時告訴或帶孩子去如廁),然後觀察孩子失誤的原因, 以便提醒孩子和自己下次可以留意。在能力尚不穩定或還在練習時,經常被責備的孩子會慢慢失去信心與成就感,會聯想到挫折與壓力,而拒絕或情緒不安。
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要開始練習,可以重回模擬示範,從書籍或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持續熟悉了解如廁,讓孩子再多些時間做準備;若孩子已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和孩子聊聊他的感受與困難, 或從孩子在扮演活動中操作玩偶,觀察投射行為(如:跟他玩扮家 家酒的遊戲,中間包含上廁所,觀察孩子扮演上廁所的反應,通常孩子會用自身經驗和想法來演繹扮演的人偶)。
願意坐上馬桶是第一步,要孩子能真正獨立如廁,尚包括:衣褲穿脫整理、使用衛生紙、擦拭、沖馬桶、洗手等等,部分流程的動作可先在其他活動做練習,之後再類化於如廁的流程中,會更容 易達到完全的獨立。
以上幾點初步的練習方向與發展概念提供給大家,最重要的是大人與孩子都準備好、保持愉快的心來練習新的技能,觀察並給予孩子時間,就會慢慢增加成功率了!
本文摘自《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四塊玉文創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一般 2 ∼ 3 歲間有發展出到馬桶如廁的行為,都算正常發展進度,有些語言發展較快且願意配合的孩子,可能就會更早戒掉,還是要依孩子狀況來安排如廁訓練。另外,如廁能力不是單指不穿尿布,還包括:知道自己要尿尿了要忍住、 移動到廁所、穿脫褲子、到馬桶上再尿出等等獨立完成的能力。所以,如果聽到滿月就在練習戒尿布,以培養獨立如廁能力的觀點,其實意義並不大。
如廁能力有發展順序嗎?
A訓練如廁可以參考下表的順序,不過因為孩子能力與生活經驗不同,所以學習區間較大,但要記得適時提供孩子練習機會,避免錯過孩子學習的敏感期。
年齡 | 如廁能力發展 |
1∼2歲 | 能表示已尿尿或便便(如廁後表達)。 |
2∼3歲 | 能主動表達如廁的需要(如廁前表達)。 能坐在馬桶上如廁。 懂得站著小便(男)。 如廁後會沖馬桶。 |
3∼4歲 | 小便後能自行用衛生紙清潔。 如廁後會洗手+將手擦乾/烘乾。 |
5歲 | 大便後會用衛生紙擦拭。 |
如何練習如廁的表達?
可在換尿布時就開始說「如廁表達的詞彙」給孩子聽,如: 換尿布洗屁股時,跟孩子說:「尿尿了」、「便便了」,讓 孩子多聽多熟悉這些詞彙,都會產生聽覺記憶(將詞彙和活動做連結),再進一步去練習使用這些詞彙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寶寶在口語尚未熟練前,會使用表情、聲音、肢體動作 來表達,如:拍尿布,這些也算是如廁的表達喔!
雖然已經開始訓練,但小孩還是很少成功在馬桶上尿尿?下一頁還有5個技巧分享!
雖然已經開始訓練,但小孩還是很少在馬桶上尿出,還有什麼技巧嗎?
1.適當的進水量
孩子有適當的進水量才有適當的排尿次數,才有機會練習如廁。進水量不單指喝水,不愛喝水的孩子,除了使用增加喝水量的 技巧,同時也可透過含水量較高飲食來補充水分,例如:湯、奶、 水果、稀飯、瓜類等。
2.模擬示範
要記得孩子對新事物仍沒有概念,需要透過大人或同儕示範、 教學、說明,才會學習了解這件事要怎麼做,尤其是要從既有模式轉換到新的模式(尿布→馬桶),孩子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從很方便隨意→要定點要忍住),孩子也會覺得為什麼原本可以尿在尿布,現在要用馬桶呢?為什麼不能尿在尿布了呢?
如廁較不方便由大人直接示範,因有隱私的考量,所以我們可以用繪本或扮家家酒的模型來示範說明如廁的步驟,讓孩子先大概了解整個流程,有心理準備較不會因為未知感而害怕抗拒,或不知道自己現在要做些什麼動作。
3.觀察孩子排尿時間點
初期需要大人觀察孩子尿尿的時間、大約隔多久尿布會濕,找一個比較容易成功的時間開始固定練習,例如:午餐有喝湯後,過了 20 分鐘尿布就會濕,那就要在尿下去之前帶孩子去馬桶。如果孩子已經會表達,但需要詢問下才會表達,就要記得定時詢問孩子需不需要上廁所,以免玩到捨不得離開活動,或忘記要去廁所就尿在尿布上。
4.受到鼓勵的孩子愈能有自信練習
一開始練習,孩子難免會失誤,大人儘量以提醒的方式來提高成功率(定時告訴或帶孩子去如廁),然後觀察孩子失誤的原因, 以便提醒孩子和自己下次可以留意。在能力尚不穩定或還在練習時,經常被責備的孩子會慢慢失去信心與成就感,會聯想到挫折與壓力,而拒絕或情緒不安。
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要開始練習,可以重回模擬示範,從書籍或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持續熟悉了解如廁,讓孩子再多些時間做準備;若孩子已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和孩子聊聊他的感受與困難, 或從孩子在扮演活動中操作玩偶,觀察投射行為(如:跟他玩扮家 家酒的遊戲,中間包含上廁所,觀察孩子扮演上廁所的反應,通常孩子會用自身經驗和想法來演繹扮演的人偶)。
5.慢慢加入完整的如廁流程
願意坐上馬桶是第一步,要孩子能真正獨立如廁,尚包括:衣褲穿脫整理、使用衛生紙、擦拭、沖馬桶、洗手等等,部分流程的動作可先在其他活動做練習,之後再類化於如廁的流程中,會更容 易達到完全的獨立。
以上幾點初步的練習方向與發展概念提供給大家,最重要的是大人與孩子都準備好、保持愉快的心來練習新的技能,觀察並給予孩子時間,就會慢慢增加成功率了!
本文摘自《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四塊玉文創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