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隨著台灣疫苗第一劑的覆蓋率逐漸上升,以及BNT疫苗的大量到貨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至立法院進行報告時,提出了日後的新冠疫苗接種計畫,混打疫苗的可行性也再次隨之浮上檯面。不少民眾都開始思考,是否要等BNT疫苗進行混打。這時,或許可先思考2個要點,並評估可能的副作用後,再審慎決定。
台灣並非沒有混打的實體案例,由於日前疫苗量能尚且不足,為了保護維持醫療量能的專業人員能有完整保護力,已開放第一類人員混打莫德納疫苗。
至於一般民眾是否可以混打疫苗,陳時中也終於在10/21鬆口,後續將規劃於第13輪公費疫苗施打,提供部分接種第1劑AZ疫苗超過10週者,以BNT疫苗完成第2劑接種。至於國產的高端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目前由於還需更多證據,暫未開放。
台灣並非沒有混打的實體案例,由於日前疫苗量能尚且不足,為了保護維持醫療量能的專業人員能有完整保護力,已開放第一類人員混打莫德納疫苗。
至於一般民眾是否可以混打疫苗,陳時中也終於在10/21鬆口,後續將規劃於第13輪公費疫苗施打,提供部分接種第1劑AZ疫苗超過10週者,以BNT疫苗完成第2劑接種。至於國產的高端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目前由於還需更多證據,暫未開放。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開放一般民眾混打的消息一出,也激起民眾廣泛關注,使得疫苗混打的相關討論聲量水漲船高,然而,民眾正反意見參差不齊。根據《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調查,支持混打的民眾認為此舉可以提升第二劑疫苗覆蓋率,還可以增強疫苗保護力;而不支持混打的民眾則認為政府應優先考量第一劑覆蓋率,指出「一堆人第一劑都沒打到」,而疫苗混打的實驗數據尚且不足,也引起部分民眾的擔憂。
不過事實上混打疫苗在各國已逐漸普及,例如加拿大在今年(2021)6月開放混打,隨後多國(如芬蘭、法國、挪威等)也跟上混打疫苗的腳步。
根據一篇發表在《刺胳針》的英國研究,比起接種2劑相同疫苗,台灣即將進行的AZ+BNT疫苗混打能使免疫系統更強,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將更高。
雖然根據研究指出,混打疫苗後所獲得的免疫系統更強、中和抗體效價更高,看起來有不少好處,不過小兒科醫師楊為傑也於臉書分享了幾個不同角度的思考供民眾參考:
1. 混打後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的研究暫不多
關於疫苗混打相關的研究,不管第三劑相不相同,目前皆以兩劑都施打一樣的疫苗的研究相對較多。對於混打者的第三劑,目前研究相對是少。
如果需要打第三劑、副作用較大…混打前你該知道的更多事!下一頁看專家怎麼說
2. 明年台灣BNT數量暫時不明
雖然今年度在鴻海永齡、台積電及慈濟等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幫助下,BNT疫苗逐漸到貨,但以目前指揮中心公布的採購案來說,BNT疫苗的購買數量仍不明朗。此時混打了BNT疫苗,若明年度沒有要買BNT疫苗,又或買的數量不多,那麼AZ混打BNT疫苗的第三劑該接種什麼疫苗將是個問題。
這是因為,混打疫苗事實上是有順序的,為了避免混打疫苗後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VITT)的風險,以及避免人體對某些特定抗原產生免疫反應的可能,根據加拿大的疫苗接種指南的建議,混打第一劑施打以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如AZ疫苗),而第二劑則可以選擇以mRNA技術製成的疫苗(如BNT疫苗、莫德納疫苗)。
除了上述的兩個思考角度外,民眾也應注意,混打不同疫苗,將等於承受兩種疫苗不同的風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也曾受訪指出,國外已有一些混打的研究,發現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燒、疼痛、腫痛、疲倦、疲累等)都會比第一劑只打 AZ 的明顯。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於臉書發表AZ混打BNT疫苗的意見,表示「新冠疫苗很可能不是打完兩劑就結束的事情」,建議民眾不需要挑疫苗,因為現在覺得最好的組合,半年後回頭看不一定如此。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則受訪指出,雖然研究看起來抗體濃度較高,但不用混打效果疫苗保護效果也很好,因此一般民眾不見得都要混打。
若民眾已經決定採用AZ混打BNT疫苗的策略,並且決定將放棄AZ疫苗的第二劑預約,想等第13期的混打開放,莊人祥提醒,針對第12期AZ第二劑已預約但未接種的民眾,系統會設定跳過1期,也就是說,最快要等到第14期才有預約資格。不過,若是第12期本來就沒有預約的民眾,待13期開放混打,即有預約資格。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不過事實上混打疫苗在各國已逐漸普及,例如加拿大在今年(2021)6月開放混打,隨後多國(如芬蘭、法國、挪威等)也跟上混打疫苗的腳步。
根據一篇發表在《刺胳針》的英國研究,比起接種2劑相同疫苗,台灣即將進行的AZ+BNT疫苗混打能使免疫系統更強,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將更高。
混打疫苗之前,先超前思考2重點,副作用較大也要注意
雖然根據研究指出,混打疫苗後所獲得的免疫系統更強、中和抗體效價更高,看起來有不少好處,不過小兒科醫師楊為傑也於臉書分享了幾個不同角度的思考供民眾參考:
1. 混打後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的研究暫不多
關於疫苗混打相關的研究,不管第三劑相不相同,目前皆以兩劑都施打一樣的疫苗的研究相對較多。對於混打者的第三劑,目前研究相對是少。
如果需要打第三劑、副作用較大…混打前你該知道的更多事!下一頁看專家怎麼說
2. 明年台灣BNT數量暫時不明
雖然今年度在鴻海永齡、台積電及慈濟等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幫助下,BNT疫苗逐漸到貨,但以目前指揮中心公布的採購案來說,BNT疫苗的購買數量仍不明朗。此時混打了BNT疫苗,若明年度沒有要買BNT疫苗,又或買的數量不多,那麼AZ混打BNT疫苗的第三劑該接種什麼疫苗將是個問題。
這是因為,混打疫苗事實上是有順序的,為了避免混打疫苗後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VITT)的風險,以及避免人體對某些特定抗原產生免疫反應的可能,根據加拿大的疫苗接種指南的建議,混打第一劑施打以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如AZ疫苗),而第二劑則可以選擇以mRNA技術製成的疫苗(如BNT疫苗、莫德納疫苗)。
混打的副作用可能較大
除了上述的兩個思考角度外,民眾也應注意,混打不同疫苗,將等於承受兩種疫苗不同的風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也曾受訪指出,國外已有一些混打的研究,發現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燒、疼痛、腫痛、疲倦、疲累等)都會比第一劑只打 AZ 的明顯。
不見得混打最好,若爽約AZ第二劑,將停1期才能再預約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於臉書發表AZ混打BNT疫苗的意見,表示「新冠疫苗很可能不是打完兩劑就結束的事情」,建議民眾不需要挑疫苗,因為現在覺得最好的組合,半年後回頭看不一定如此。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則受訪指出,雖然研究看起來抗體濃度較高,但不用混打效果疫苗保護效果也很好,因此一般民眾不見得都要混打。
若民眾已經決定採用AZ混打BNT疫苗的策略,並且決定將放棄AZ疫苗的第二劑預約,想等第13期的混打開放,莊人祥提醒,針對第12期AZ第二劑已預約但未接種的民眾,系統會設定跳過1期,也就是說,最快要等到第14期才有預約資格。不過,若是第12期本來就沒有預約的民眾,待13期開放混打,即有預約資格。
參考資料:
- AZ混打BNT方案出爐!陳時中:第13輪開放「1對象」適用
- 疫苗混打「AZ+BNT」利大於弊?民眾正反觀點大不同
-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 為「混打」棄AZ第2劑 莊人祥:爽約停1期才能再預約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