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每年逾3千人確診胃癌!醫:上腹痛、胃酸逆流才照胃鏡,可能已胃癌末期

林肇堂 醫師 等
2022-04-07 15:00:00
24,663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林肇堂 醫師 等】名醫相談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

癌症,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說是「慢性病」,如果早期發現,控制得宜,即使罹患癌症也能度過相對健康的餘命。

從醫多年,讓我印象深刻的病例很多,其中一位是我的建中同班同學,他罹患胃癌,但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今十五年還活蹦亂跳著。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我同學後來考上某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從事建築業。因為工作關係,應酬不斷,抽菸、喝酒樣樣來,再加上作息不正常,有一天他感到胃部不舒服,來台大醫院掛我的門診。

他只是單純來看診,但我堅持一定要照胃鏡(即胃部內視鏡,俗稱胃鏡)檢查。我親自幫他照,結果發現有異狀的病變,他的胃裡有一顆小小的東西。拍了照片後,我請外科醫師手術切除病變。因為是十幾年前,內視鏡治療技術還未成熟,如果是現在,就可以在操作胃鏡時直接將胃癌切除乾淨。

舉這個例子是要提醒大家,當今醫學發達,一旦身體有異狀就要留意,盡速就醫,照胃鏡或許就會發現問題。我的同學並不是因為全身健檢而發現胃癌,而是胃酸及胃部不適來看診。當然胃酸及胃部不適未必是胃癌症狀,但是因為小問題照胃鏡,進一步發現潛在的肇因,大大改變了他的人生。

手術之後,他徹底調整生活習慣,不同於過去忙碌又混亂的作息,現在的他不菸、不酒,定期回診,非常珍惜這一遭撿回來的人生。

另外一個例子,是一位三十三歲的周小姐,父母沒有胃癌病史,當時是因為腹部不適就診,經過胃鏡檢查診斷為胃腺癌,同時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我立刻決定動手術切除胃癌,所幸癌細胞沒有轉移至淋巴結,之後她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迄今十年胃癌沒有復發。

為了謹慎,她的姊姊當時也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我們透過胃鏡檢查,發現胃部有一小塊高度細胞分化不良區域(highgrade dysplasia),遂請她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及內視鏡黏膜剝離術,迄今胃癌也不曾復發。


定期照胃鏡,是早期發現胃癌的利器



隨著經濟發展,飲食習慣改變及環境衛生改善,近年來胃癌的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但仍是全世界第五常見的癌症,以二○一八年來說,全球有超過一百萬個新個案,其中七成以上在亞洲。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依序為韓國、蒙古、日本、中國;以死亡率而言,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

在台灣,胃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八位,由於老年人口增加,近十年來胃癌的新個案並沒有減少,每年約三千五百人左右確診。

胃癌可依癌細胞侵犯的深度分為早期胃癌與進行性胃癌。早期胃癌的定義源自一九六二年「日本消化器內視鏡學會」的定義:若癌細胞僅侵犯至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不論有無淋巴結轉移皆定義為早期胃癌,若癌細胞已侵犯至肌肉層則為進行性胃癌(或稱晚期胃癌)。


之所以如此區分,是因為早期胃癌(第零期)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但進行性胃癌(三、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32.8%(三期)至4.5%(四期)。台灣與歐美國家的胃癌病患中,只有15%到20%左右是早期胃癌。日本的胃癌病患中,40%到50%的胃癌是早期胃癌,主要歸功於日本政府自一九八三年起推行的全國胃癌篩檢計畫。

全世界只有日本從一九七○年代開始進行全國胃癌篩檢計畫。當時內視鏡檢查不是那麼普遍,所以篩檢胃癌是利用喝鋇劑照X光檢查,日本鼓勵四十歲以上的人照X光,檢查有沒有胃癌。後來有了各式胃腸內視鏡,不僅可檢測民眾的胃有沒有發生病變,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從病變中取得切片,進行病理學檢查。

近年,如果篩檢出早期癌症,照胃鏡時就可以切除,診斷之外同時治療,也保持最大、完整的胃,所以現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採用日本的做法。

做好早期預防,胃癌也可以不奪命!下一頁看看醫師提點更多防制胃癌的關鍵重點


重點預防:不讓幽門螺旋桿菌傷害你的胃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胃癌發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公共衛生觀點而言,透過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率,而達到「初級預防」的效果。十五年前,台灣在胃癌發生率很高的馬祖地區進行殺菌預防胃癌的臨床試驗,證實了篩檢及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更可以將五年存活率提高至九成以上,這就是胃癌的「初級預防」。

何謂「次級預防」呢?開刀拿掉胃癌後,理論上癌細胞已經清除了,那麼剩下的部分還會不會長出癌症?如果沒有將原先導致胃癌的危險因子真正除掉,殘留的胃組織還是可能長出新的胃癌。

既然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是幽門螺旋桿菌,日本於是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提出另一種預防之道,即「次級預防」。日本的胃癌患者很多都是早期,所以不會將整個胃切掉,而是利用內視鏡切除腫瘤部分,讓病患的胃完整保留下來。


由於剩下的胃組織裡還是可能有癌細胞,所以日本學者將只切除腫瘤部分的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每年照胃鏡追蹤,如果長出胃癌就記錄下來;另外一組吃「三合一」的藥物,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也是每年照胃鏡追蹤,如果長出胃癌就記錄下來。

這兩組人一起追蹤幾年以後,他們發現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這一組比較不會復發。這當然不是表示這組病人胃癌完全沒有復發,而是術後再發生胃癌的比率明顯減少。

一般而言,早期胃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大多數的人可能只有輕微的上腹部疼痛、腹脹、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狀,通常沒有體重減輕、吞嚥困難或貧血等警訊,因此很容易忽視,這也是胃癌不易早期診斷出來的主要原因。

胃部不適的症狀不見得就是罹患胃癌,這兩件事未必相關;如果是罹患末期胃癌,兩者才是正相關。病人抱怨症狀與實際狀況常常是不一致的,例如門診有「機能性腸胃障礙」等症狀的病人約占三分之二,卻沒有人是罹患胃癌。簡單區分,有症狀的人,胃不一定變化得很厲害;沒症狀的人不代表胃沒有變化,這兩件事是分開的。但如果是末期癌症患者,病人的症狀和胃部病變就是同步的。

診斷胃癌最好的工具是胃鏡,也就是接受胃部內視鏡檢查。很多時候早期胃癌都是在全身健檢時,做胃鏡檢查意外發現。經驗告訴我,通常是關心自己身體健康、而且財務較自由的人才會接受全身健檢及胃鏡檢查。一旦有上腹痛、胃出血、胃部不適、胃酸逆流、體重減輕等症狀才照胃鏡,可能已經是末期胃癌了。因為早期胃癌常常沒有症狀,定期照胃鏡是發現早期胃癌的不二法則。


注意胃癌的高風險因子



我們要破除病人迷思,以為胃癌無可抗,事實上,胃癌是可以預防的。好好預防,絕對可以減少很多罹患胃癌的風險。什麼是胃癌的高風險因子?

兩個最重要因子是:遺傳基因和環境。環境是你最能掌握、也可以去除的危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就是環境的危險因子,因此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就能減少罹患胃癌的可能性。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林肇堂 醫師 等/今周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