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資深名嘴蔡玉真驚傳膽囊急動刀!醫生建議一指標為開刀判準

新聞中心蔡經謙
2023-02-03 12:00:00
105,717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58歲資深媒體人、名嘴蔡玉真是不少談話性節目的常客,不料她昨日(2/2)竟無預警宣布,自己的膽囊長了瘜肉,因大於1cm,醫師建議切除,「否則會像趙寧(早期知名節目主持人,人稱趙茶房)一樣,因膽囊腫瘤離世」,她也宣布將永遠退出49到57台的談話性節目。

蔡玉真於臉書專頁發文,宣布加入「無膽聯盟」,她並紀錄如何聽從醫囑,決定動手術切除的過程,「早餐後空腹,下午內視鏡順便切除瘜肉,後面排核磁共振,再切除膽囊。」她在文章中還謝道,兩位權威醫師都親自告知,她的膽固醇指數高達299,並問她是不是「吃太好」、「不運動」,「這個數字需要靠降膽固醇藥才能降下來」。(編輯推薦:被工作控制20幾年,李艷秋退休後天天運動練重訓!壞膽固醇130降到87的秘訣

膽囊瘜肉種類多,醫師:長多顆還相對安全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曾撰文指出,膽囊瘜肉成分種類繁多,可能是膽固醇、發炎性、黏膜增生、腫瘤(腺瘤最常見)等,而「膽固醇瘜肉」比例多達60%,且超過一半為良性狀況,多小於0.5cm,且一次可能不只長一顆,因此和常常為單一瘜肉,有癌變風險的腺瘤相比,「多還比較安全」。


膽囊瘜肉因病灶不太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不過,綜合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與《好心肝會刊》衛教資料指出,少數患者或有組織阻塞膽管,會產生以下症狀:
  • 發炎疼痛,輕微右上腹、上腹部疼痛
  • 飽餐後不適感
  • 急性膽囊炎
  • 阻塞性黃疸
  • 胰臟發炎

膽囊瘜肉超過1cm癌化風險增百倍!持續追蹤、及早發現、預防膽囊癌



儘管膽囊瘜肉癌化比例相對不高,不過仍不可掉以輕心,林相宏醫師撰文進一步建議民眾須持續追蹤。有年輕人在門診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發現瘜肉竟漸漸變大,甚至超過2cm,且瘜肉中還有血流,因有惡性可能而及早轉診手術,果然罹患的是有癌變風險的腺瘤型瘜肉,盡早透過手術預防是正確選擇。

膽囊息肉如何追蹤治療?有可能癌變嗎?下一頁看看醫師專家更多資料建議


根據肝病學術基金會,2020年北加州凱撒永久醫療(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 ,KPNC)Jean-Luc Szpakowski、Lue-Yen Tucker教授研究發現,雖然即使是大於1cm的膽瘜肉,癌變機率也低於1%,但相較於0.6cm的小瘜肉,惡性風險仍大了100倍。

不過,小於1cm的瘜肉變為膽囊癌的機率非常低,因此1cm以下的膽囊瘜肉,可考慮是否有其他症狀或危險因子,再決定是否切除,危險因子包括:
  • 超過50歲
  • 原發性硬化性膽道炎
  • 廣基性瘜肉(sessile polyp,包括病灶附近的膽囊壁厚度大於0.4cm)

若無危險因子,台大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柏達與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韓明倫則曾受媒體訪問建議,可依照以下原則追蹤:
  • 0.6~0.9cm:半年後追蹤一次,若無變化,之後每年追蹤一次。
  • 0.6cm以下:一年後追蹤一次,若無變化,於第3年、第5年再追蹤(隔兩年追蹤一次)。
  • 膽囊癌家族史、60~70歲男性因膽囊癌風險高,需定期依醫師建議追蹤。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鄧堯州撰文指出,由於目前仍無有效預防瘜肉的方法,建議民眾養成以下良好作息:
  • 三餐定時定量
  • 多攝取低膽固醇食物
  • 不熬夜
  • 不酗酒、不吸菸
  • 維持理想體重
  • 勤於運動
  • 保持愉快的心理

參考資料:
  1. 蔡玉真
  2. 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
  3. 膽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
  4. 膽囊息肉要追蹤嗎? 會不會變成膽囊癌? 內視鏡超音波搭配顯影劑幫助鑑別診斷
  5. 膽囊息肉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