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知性外景節目主持人高伊玲(鴨子)日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自白,人生第一次腸胃鏡檢查就發現「胃壁上一大片白色陰影」,後來確診「萎縮性胃炎」,節目現場的腸胃科醫師張振榕說明:萎縮性胃炎不可輕忽,更需每兩年做胃鏡追蹤檢查,因為這種看似只是發炎、好發在不注意飲食衛生的人身上的病症,其實可能是癌前病變!
高伊玲近日上《醫師好辣》表示,自己有段時間在胸腔肋骨中央下方的凹陷處發生悶痛,某次進行例行身體檢查時,決定做人生第一次腸胃鏡,結果發現胃壁上有一大片白色陰影,技師建議她掛號腸胃科做進一步診斷。
胸腔下方悶痛竟是胃黏膜萎縮!張振榕:胃部萎縮「不可逆」,將成胃癌危險群
高伊玲近日上《醫師好辣》表示,自己有段時間在胸腔肋骨中央下方的凹陷處發生悶痛,某次進行例行身體檢查時,決定做人生第一次腸胃鏡,結果發現胃壁上有一大片白色陰影,技師建議她掛號腸胃科做進一步診斷。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腸胃科醫生一看腸胃鏡報告,馬上問高伊玲:「妳是吃東西吃不乾淨嗎?妳知道妳這個胃發炎很久了嗎?有十幾年喔!」原來高伊玲胃壁上的一大片白色陰影是「萎縮性胃炎」,亦即胃部組織萎縮;醫師強調,之所以問她吃東西乾不乾淨,是因為萎縮性胃炎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從沒聽過萎縮性胃炎,高伊玲上網查了一下,結果嚇一大跳,「(萎縮性胃炎)其實是胃癌的癌前病變,我快嚇死了」。
張振榕醫師則在節目上接著說明,「造成萎縮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就是慢性幽門桿菌感染」,胃幽門桿菌長期感染會造成胃黏膜萎縮、腸化生(胃黏膜細胞的外觀改變,變得像小腸一樣),兩者最後都容易變成胃癌;他建議高伊玲,有萎縮性胃炎最好每2年做一次胃鏡追蹤,並強調,就算幽門桿菌殺死了,胃的萎縮情況是不可逆的,再也不會變回去。
《好心肝會刊》指出,萎縮性胃炎其實就是長期慢性胃炎的結果,因胃部長期發炎,發炎情形會慢慢破壞胃黏膜,使胃的分泌腺漸漸地萎縮、胃黏膜變薄,導致胃部的主要細胞壞死。
許多人胃部發炎往往自行吃成藥解決,不把胃部發炎當一回事,但每次胃炎都會對胃壁造成破壞,而胃壁細胞和胃部主要細胞的數量減少後就不會恢復了,漸漸萎縮,當細胞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會導致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不足,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可怕的萎縮性胃炎與一般胃炎的症狀難以區分,不易察覺,因此,只要肚子出現悶痛或消化不良等情形,比如餐後有較明顯的上腹部飽脹、疼痛、噯氣、反酸、噁心、食慾不振等狀況,最好都要慎重看待,就醫診察。
醫師可以透過胃鏡來判萎縮性胃炎或一般胃炎。萎縮性胃炎在胃鏡底下看起來有胃壁黏膜偏白現象;而一般的胃炎看起來則是一片紅紅的,有一點一點的血在胃黏膜上面,另外,一般的胃炎不會有胃壁變薄,也不會有胃壁細胞和胃主細胞數量減少的現象。
避免吃出胃病!胃癌患者90%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下一頁教你從三餐開始調整
如果要預防可怕的萎縮性胃炎,就得注意飲食衛生、防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它不只會造成胃部萎縮,也可能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因子。衛福部衛教資訊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一大危險因素,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張振榕醫師表示,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源自糞口傳染,是感染者排出的糞便汙染了水源與食物,造成傳染。口水也會傳染幽門螺旋桿菌,但流行病學研究認為比例偏低。醫師指出,以前台灣衛生環境較差,所以台灣現在50歲以上的民眾有一半都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為了防治胃癌,美國胃腸醫學會建議55歲以上的胃幽門桿菌患者,或55歲以下但有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體重減輕、胃腸道出血等症狀的患者,積極進行胃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胃癌等疾病。
想要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必需從生活中做起,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兩大方針,呼籲所有民眾一起來保「胃」大作戰:
一、遠離胃癌威脅從健康飲食開始
整片白影…女星發炎十多年不自知,檢查驚見癌前病變!
張振榕醫師則在節目上接著說明,「造成萎縮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就是慢性幽門桿菌感染」,胃幽門桿菌長期感染會造成胃黏膜萎縮、腸化生(胃黏膜細胞的外觀改變,變得像小腸一樣),兩者最後都容易變成胃癌;他建議高伊玲,有萎縮性胃炎最好每2年做一次胃鏡追蹤,並強調,就算幽門桿菌殺死了,胃的萎縮情況是不可逆的,再也不會變回去。
放置不管會惹禍!萎縮性胃炎症狀如同一般胃炎,肚子悶痛、飯後飽脹都要注意
《好心肝會刊》指出,萎縮性胃炎其實就是長期慢性胃炎的結果,因胃部長期發炎,發炎情形會慢慢破壞胃黏膜,使胃的分泌腺漸漸地萎縮、胃黏膜變薄,導致胃部的主要細胞壞死。
許多人胃部發炎往往自行吃成藥解決,不把胃部發炎當一回事,但每次胃炎都會對胃壁造成破壞,而胃壁細胞和胃部主要細胞的數量減少後就不會恢復了,漸漸萎縮,當細胞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會導致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不足,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可怕的萎縮性胃炎與一般胃炎的症狀難以區分,不易察覺,因此,只要肚子出現悶痛或消化不良等情形,比如餐後有較明顯的上腹部飽脹、疼痛、噯氣、反酸、噁心、食慾不振等狀況,最好都要慎重看待,就醫診察。
醫師可以透過胃鏡來判萎縮性胃炎或一般胃炎。萎縮性胃炎在胃鏡底下看起來有胃壁黏膜偏白現象;而一般的胃炎看起來則是一片紅紅的,有一點一點的血在胃黏膜上面,另外,一般的胃炎不會有胃壁變薄,也不會有胃壁細胞和胃主細胞數量減少的現象。
避免吃出胃病!胃癌患者90%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下一頁教你從三餐開始調整
胃癌患者90%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預防感染從飲食做起
如果要預防可怕的萎縮性胃炎,就得注意飲食衛生、防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它不只會造成胃部萎縮,也可能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因子。衛福部衛教資訊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一大危險因素,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張振榕醫師表示,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源自糞口傳染,是感染者排出的糞便汙染了水源與食物,造成傳染。口水也會傳染幽門螺旋桿菌,但流行病學研究認為比例偏低。醫師指出,以前台灣衛生環境較差,所以台灣現在50歲以上的民眾有一半都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為了防治胃癌,美國胃腸醫學會建議55歲以上的胃幽門桿菌患者,或55歲以下但有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體重減輕、胃腸道出血等症狀的患者,積極進行胃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胃癌等疾病。
想要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必需從生活中做起,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兩大方針,呼籲所有民眾一起來保「胃」大作戰:
一、遠離胃癌威脅從健康飲食開始
- 避免不潔的食物與飲水,飯前、便後要洗手。
- 少吃煙燻、醃漬食物,少吃過度辛辣或刺激的食物。
- 戒菸、酒、檳榔。
-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
二、及時檢查、及早就醫
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診,如果是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病史或其他胃部疾病),可跟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定期檢查。
只要及早發現、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並非棘手的問題,幫高伊玲看診的腸胃科醫師跟她說,只要吃殺菌的藥跟抗生素一段時間再複診,確認療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可以治好的,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反過來說,若不重視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放任不管,則可能會演變成萎縮性胃炎與胃癌。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xXVoA_8uY
- 好心肝會刊 〈胃悶痛、消化不良…當心萎縮性胃炎!〉
- 台灣癌症防治網 〈胃腸道健康檢查必備:胃鏡與大腸鏡〉
- 衛生福利部 〈健康保「胃」戰!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遠離胃癌風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整片白影…女星發炎十多年不自知,檢查驚見癌前病變!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