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阿福の投資馬拉松(投資理財作家)】
做好投資組合與資產配置,隨著公司獲利每年成長,股息收入也能逐年增加,退休金就能源源不絕,這是財務自由的最終目標。投資時應該如何看待公司的股利政策?我們可以學習費雪和巴菲特的觀點,探討獲利公司處理盈餘的方法,選出真正優質值得投資的標的。(編輯推薦:抽中估賺20萬元!除了興櫃股后力智,這些股票申購更親民,年底來賺萬元紅包!)
善用配息頻率,股市也能當包租公
做好投資組合與資產配置,隨著公司獲利每年成長,股息收入也能逐年增加,退休金就能源源不絕,這是財務自由的最終目標。投資時應該如何看待公司的股利政策?我們可以學習費雪和巴菲特的觀點,探討獲利公司處理盈餘的方法,選出真正優質值得投資的標的。(編輯推薦:抽中估賺20萬元!除了興櫃股后力智,這些股票申購更親民,年底來賺萬元紅包!)
股息重點不在於配幾元,而是怎麼配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成長股價值投資之父」費雪在《非常潛力股》書中談到,關於股息的紛紛擾擾,其中真正對股東有利的是,公司管理層將新增盈餘拿來轉投資,而不是作為股息發放給股東,讓他們自己進行再投資,因為股息再投資需扣所得稅及手續費,但保留盈餘可以 100% 投入企業營運,幫助公司創造更大的收益。
股息最重要也最少被提及的,是股息發放的規律性與可靠性,公司為了達到最高的成長率,會調整股息發放金額,但鮮少改變股利政策。例如台積電(2330)的股利政策是維持每季穩定配發現金股利,而且每年發放金額不會低於前一年。為了布局未來幾年成長,公司重新考慮盈餘保留比率,從 2019 年第 2 季開始轉變為每季配發 2.5 元現金股利,到 2021 年第 1 季再提高至2.75 元,即便發放金額調整,但股利政策是一致的。
若想要選出真正優質的個股,就不該過於重視股息,這應該是最後考慮的事情。最不重視股息的投資人,結果通常得到最好的股息回報,把眼光放遠到 5 至 10 年後,最好的股息回報往往不是來自高股息報酬率的股票,反而來自股息殖利率相對較低的公司,即使一貫的低配息率,實際發放金額還是會逐漸增加,終究超過高股息率的股票。(編輯推薦:ETF分散風險不會賠?想靠ETF領高息又穩賺錢,先認清5個事實和風險!)
例如鮮活果汁-KY(1256)屬於成長股,現金股利發放率約四成至五成左右,現金股利由 2016年的 4.2 元,逐漸增加至 2020 年的 12 元。可寧衛(8422)屬於高殖利率定存股,現金股利發放率約八成至九成左右,現金股利由 2016 年的 11.5 元,至 2020 年的 10 元。兩者對比之下,鮮活果汁-KY(1256)的實際發放金額在 2020 年度已經超過可寧衛(8422)。

波克夏(BRK.B)從來不發放股息,所以現金殖利率是零,很多股東對此感到疑惑,巴菲特在 2013 年的致股東信中便說明了波克夏(BRK.B)的股利政策。
巴菲特認為,一家獲利的公司有很多種處理盈餘的方法,而且方法之間並不互相排斥。公司管理層可以檢視對現有業務再投資的可能性,例如提高生產效率、開拓市場、延伸或改造產品線,或是拓寬護城河,讓公司領先於競爭對手。保留盈餘用在尋找與現有業務無關的併購機會,或者在股價遠低於保守估計的內在價值時回購股票,是資金運用最穩妥的方法,其中,用於併購會比發放股利或回購股票讓股東獲利更多,因為將賺來的錢透過併購投資更好的事業,創造更高的報酬率,最終利益一樣會回到股東手裡。
股東自行拆股賣出的獲利,也會比發放股利更多,雖然持有股數變少,但總市值反而會隨著時間超過原持有股數的市值,這是因為沒發放的股利留在公司繼續營運,更多資金運用能讓公司獲利速度更快,進而反應在股價上有更好表現。巴菲特認為股利政策應該總是清晰、連貫及理性的。反覆無常的政策會迷惑股東,也會讓那些潛在投資人遠離。(編輯推薦:財報好端端的股票,竟然一夕變壁紙!謝金河:避免「踩地雷」注意4大訊號)
不同類型投資人對股息的需求股息穩定成長的股票,代表這家公司的獲利能力持續成長,投資人可以每年依個人狀況利用發放下來的股息。
還在工作的投資人有主動收入,可以將股息再投入股市,選擇當時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加碼,繼續累積資產,達到複利效果。
退休族已經沒有主動收入,股息是重要現金流來源以支應日常生活開銷,只要每年股息總收入能夠超過每年日常生活開銷,就不要去賣股票換現金。(編輯推薦:國泰金、富邦金,存金融股要買哪一檔?她從25K上班族到財富自由,列8檔首選名單!)
不管是股票或指數型 ETF,現在配息頻率越來越多元,不只有一年配發一次,漸漸開始出現半年配、季配、月配,就像勞新制帳戶的退休金,符合提領資格的勞工可以選擇「月領」或「一次領」,至於哪一種比較有利?投資人可依照個性和需求做最適合的選擇。
期望有穩定現金流,通常偏好季配或月配。選配多檔ETF組合,讓每個月都收到配息,有比較好嗎?下一頁公布月月領配息年曆表,還有達人的完整解析!
退休族期望有穩定現金流,通常偏好季配息或月配息,就像退休前會固定領薪水;還在職的投資人則多半比較不在意配息頻率,反而重視領到股息後的操作,可以加碼價值低估的標的,達成複利的效果。
以往大多數上市櫃公司都是採取年配息,集中在第 3 季發放,2018 年《公司法》修訂後,公司股利可以半年或一季配發一次,目前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即是採取季配且穩定配息的公司。股票型 ETF 的配息頻率比股票更為多元,包括年配、半年配、季配、月配,多數投資人選擇的台灣 50(0050)即是半年配發一次,而元大高股息(0056)則為年配。屬於防禦型資產的債券型 ETF,大多數則是採取季配及月配。(編輯推薦:曾買台積電賺價差…他轉存股3秘訣:只靠一檔金融股,36歲年領近百萬股息)
退休族期望穩定現金流,但是台股多數公司採年配息,第 3季領完股息後要再等一整年,因此退休族應該保留未來一年日常生活所需費用,並將這筆錢存在高活存數位帳戶裡,但不可用於股票投資。如果擔心沒有自制力會花掉,建議善用郵局或銀行的短天期定存,可以自己設定每月 1 日到期後自動轉為活存,就會像每個月固定領薪水一樣。雖然短天期定存利率比高利活存數位帳戶低,但是好處是可以提供未來一年每月的固定現金流。
由於指數型 ETF 的配息頻率比股票多元,有些投資人會規畫月配息日曆,用多檔指數型 ETF 組合,讓每個月都能收到配息。
但是投資標的的選擇,仍不應該脫離護城河競爭優勢、獲利及股息穩定成長等選股本質,選出真正優質投資標的的重要性永遠大於配息頻率,而且其實配息頻率就像切披薩一樣,不管是切成 2 塊(半年配)、4 塊(季配)還是 12 塊(月配),配息的總額都是一樣的。
我的做法是同時投資平均買進台灣 50(0050)和富邦台 50(006208),由於這兩支指數型 ETF 同樣追蹤台灣 50 指數,配息頻率皆是半年配,但是除息時間不同,台灣 50(0050)在 1月及 7 月,富邦台 50(006208)在 7 月及 11 月,因此我在一年中有三個月份可以領到股息,擁有穩定現金流。
參與除權息所拿到的股利所得,包括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合計單筆股利達到2萬元(含)以上的,都會被扣除2.11%的補充保費。要避開這項支出,在公司全年配發股利總金額相同的條件下,可以優先選擇半年配或季配息的標的,因為規定所指的「單筆」股利,是指一次配發的股利金額,而不是年配息的總金額,採取半年配或季配息的公司,分批配息可以降低單筆的股利金額。
另外,出借股票可以獲得「權益補償」,因此借券人返還的股息不用繳健保補充保費;出借股票的利息收入屬於租賃所得項目,會開立扣繳憑單,目前還不列入二代健保的收入範圍,也不會被收取健保補充保費。


本文摘自《配速持股法,我月領10萬》/阿福の投資馬拉松(投資理財作家)/大是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股息最重要也最少被提及的,是股息發放的規律性與可靠性,公司為了達到最高的成長率,會調整股息發放金額,但鮮少改變股利政策。例如台積電(2330)的股利政策是維持每季穩定配發現金股利,而且每年發放金額不會低於前一年。為了布局未來幾年成長,公司重新考慮盈餘保留比率,從 2019 年第 2 季開始轉變為每季配發 2.5 元現金股利,到 2021 年第 1 季再提高至2.75 元,即便發放金額調整,但股利政策是一致的。
若想要選出真正優質的個股,就不該過於重視股息,這應該是最後考慮的事情。最不重視股息的投資人,結果通常得到最好的股息回報,把眼光放遠到 5 至 10 年後,最好的股息回報往往不是來自高股息報酬率的股票,反而來自股息殖利率相對較低的公司,即使一貫的低配息率,實際發放金額還是會逐漸增加,終究超過高股息率的股票。(編輯推薦:ETF分散風險不會賠?想靠ETF領高息又穩賺錢,先認清5個事實和風險!)
例如鮮活果汁-KY(1256)屬於成長股,現金股利發放率約四成至五成左右,現金股利由 2016年的 4.2 元,逐漸增加至 2020 年的 12 元。可寧衛(8422)屬於高殖利率定存股,現金股利發放率約八成至九成左右,現金股利由 2016 年的 11.5 元,至 2020 年的 10 元。兩者對比之下,鮮活果汁-KY(1256)的實際發放金額在 2020 年度已經超過可寧衛(8422)。

股利政策始終如一才值得投資
波克夏(BRK.B)從來不發放股息,所以現金殖利率是零,很多股東對此感到疑惑,巴菲特在 2013 年的致股東信中便說明了波克夏(BRK.B)的股利政策。
巴菲特認為,一家獲利的公司有很多種處理盈餘的方法,而且方法之間並不互相排斥。公司管理層可以檢視對現有業務再投資的可能性,例如提高生產效率、開拓市場、延伸或改造產品線,或是拓寬護城河,讓公司領先於競爭對手。保留盈餘用在尋找與現有業務無關的併購機會,或者在股價遠低於保守估計的內在價值時回購股票,是資金運用最穩妥的方法,其中,用於併購會比發放股利或回購股票讓股東獲利更多,因為將賺來的錢透過併購投資更好的事業,創造更高的報酬率,最終利益一樣會回到股東手裡。
股東自行拆股賣出的獲利,也會比發放股利更多,雖然持有股數變少,但總市值反而會隨著時間超過原持有股數的市值,這是因為沒發放的股利留在公司繼續營運,更多資金運用能讓公司獲利速度更快,進而反應在股價上有更好表現。巴菲特認為股利政策應該總是清晰、連貫及理性的。反覆無常的政策會迷惑股東,也會讓那些潛在投資人遠離。(編輯推薦:財報好端端的股票,竟然一夕變壁紙!謝金河:避免「踩地雷」注意4大訊號)
不同類型投資人對股息的需求股息穩定成長的股票,代表這家公司的獲利能力持續成長,投資人可以每年依個人狀況利用發放下來的股息。
還在工作的投資人有主動收入,可以將股息再投入股市,選擇當時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加碼,繼續累積資產,達到複利效果。
退休族已經沒有主動收入,股息是重要現金流來源以支應日常生活開銷,只要每年股息總收入能夠超過每年日常生活開銷,就不要去賣股票換現金。(編輯推薦:國泰金、富邦金,存金融股要買哪一檔?她從25K上班族到財富自由,列8檔首選名單!)
善用配息頻率,提供穩定現金流
不管是股票或指數型 ETF,現在配息頻率越來越多元,不只有一年配發一次,漸漸開始出現半年配、季配、月配,就像勞新制帳戶的退休金,符合提領資格的勞工可以選擇「月領」或「一次領」,至於哪一種比較有利?投資人可依照個性和需求做最適合的選擇。
期望有穩定現金流,通常偏好季配或月配。選配多檔ETF組合,讓每個月都收到配息,有比較好嗎?下一頁公布月月領配息年曆表,還有達人的完整解析!
退休族期望有穩定現金流,通常偏好季配息或月配息,就像退休前會固定領薪水;還在職的投資人則多半比較不在意配息頻率,反而重視領到股息後的操作,可以加碼價值低估的標的,達成複利的效果。
以往大多數上市櫃公司都是採取年配息,集中在第 3 季發放,2018 年《公司法》修訂後,公司股利可以半年或一季配發一次,目前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即是採取季配且穩定配息的公司。股票型 ETF 的配息頻率比股票更為多元,包括年配、半年配、季配、月配,多數投資人選擇的台灣 50(0050)即是半年配發一次,而元大高股息(0056)則為年配。屬於防禦型資產的債券型 ETF,大多數則是採取季配及月配。(編輯推薦:曾買台積電賺價差…他轉存股3秘訣:只靠一檔金融股,36歲年領近百萬股息)
退休族期望穩定現金流,但是台股多數公司採年配息,第 3季領完股息後要再等一整年,因此退休族應該保留未來一年日常生活所需費用,並將這筆錢存在高活存數位帳戶裡,但不可用於股票投資。如果擔心沒有自制力會花掉,建議善用郵局或銀行的短天期定存,可以自己設定每月 1 日到期後自動轉為活存,就會像每個月固定領薪水一樣。雖然短天期定存利率比高利活存數位帳戶低,但是好處是可以提供未來一年每月的固定現金流。
由於指數型 ETF 的配息頻率比股票多元,有些投資人會規畫月配息日曆,用多檔指數型 ETF 組合,讓每個月都能收到配息。
但是投資標的的選擇,仍不應該脫離護城河競爭優勢、獲利及股息穩定成長等選股本質,選出真正優質投資標的的重要性永遠大於配息頻率,而且其實配息頻率就像切披薩一樣,不管是切成 2 塊(半年配)、4 塊(季配)還是 12 塊(月配),配息的總額都是一樣的。
我的做法是同時投資平均買進台灣 50(0050)和富邦台 50(006208),由於這兩支指數型 ETF 同樣追蹤台灣 50 指數,配息頻率皆是半年配,但是除息時間不同,台灣 50(0050)在 1月及 7 月,富邦台 50(006208)在 7 月及 11 月,因此我在一年中有三個月份可以領到股息,擁有穩定現金流。
合法避開股利所得之健保補充保費扣除額
參與除權息所拿到的股利所得,包括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合計單筆股利達到2萬元(含)以上的,都會被扣除2.11%的補充保費。要避開這項支出,在公司全年配發股利總金額相同的條件下,可以優先選擇半年配或季配息的標的,因為規定所指的「單筆」股利,是指一次配發的股利金額,而不是年配息的總金額,採取半年配或季配息的公司,分批配息可以降低單筆的股利金額。
另外,出借股票可以獲得「權益補償」,因此借券人返還的股息不用繳健保補充保費;出借股票的利息收入屬於租賃所得項目,會開立扣繳憑單,目前還不列入二代健保的收入範圍,也不會被收取健保補充保費。


本文摘自《配速持股法,我月領10萬》/阿福の投資馬拉松(投資理財作家)/大是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