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老牌藝人賀一航、豬哥亮都相繼飲恨腸癌之手,讓不少人因此面對腸癌更加謹慎,其實,台灣人罹患大腸癌機率冠居全球,若是不幸罹患腸癌,則積極接受治療、提高存活率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提高運動量有助於降低腸癌患者死亡率,而且不一定是在罹癌之後,健康時多加運動,也可能提高罹患腸癌後的存活率!
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提高運動量有助於降低腸癌患者死亡率,而且不一定是在罹癌之後,健康時多加運動,也可能提高罹患腸癌後的存活率!
研究:運動可望降低癌症死亡風險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2019年4月登載在期刊《歐洲癌症預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中的一項研究指出,腸癌患者的運動量越高,則死亡風險越低。
該研究針對2018年2月底以前發表的18項世代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患者被診斷為腸癌之前,運動量的組別,比起最低的組別,總死亡風險低了19%,死於腸癌的風險也降低了15%。研究小組推算,每增加10 MET小時(※註),約可降低11%死亡風險。
而在被診斷為腸癌後運動量最高的組別,比起最少的組別約可降低總死亡風險37%、腸癌死亡風險36%,研究小組推算,每增加10 MET小時,約可降低21%死亡風險。
日本横須賀泌尿器科診所院長奧井識仁也指出,過去研究發現,運動可望幫助抑制腸癌、前列腺癌等癌症,2009年一項針對男性腸癌患者的研究發現,運動量最高的組別,比起運動量最低的組別,約可降低死於腸癌的風險47%。
下一頁有國健署整理的運動指南,一起檢查看看平常的運動量到底夠不夠吧
除了預防腸癌,運動也可能有助預防其他癌症。美國哈佛大學曾針對2750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追蹤調查,發現每周走路3小時以上的族群,比起每周走路未滿3小時的族群,癌症復發、轉移、死亡的風險都降低了57%。
※MET小時:
METs(Metabolic Equivalents)中文稱為「代謝當量」,是運動強度的表示單位。而而MET小時是指每小時進行的運動強度總量,例如進行3MET的運動2小時,則為3×2=6MET小時。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台灣健康體能指引》手冊,運動的代謝當量大致如下: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該研究針對2018年2月底以前發表的18項世代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患者被診斷為腸癌之前,運動量的組別,比起最低的組別,總死亡風險低了19%,死於腸癌的風險也降低了15%。研究小組推算,每增加10 MET小時(※註),約可降低11%死亡風險。
而在被診斷為腸癌後運動量最高的組別,比起最少的組別約可降低總死亡風險37%、腸癌死亡風險36%,研究小組推算,每增加10 MET小時,約可降低21%死亡風險。
日本横須賀泌尿器科診所院長奧井識仁也指出,過去研究發現,運動可望幫助抑制腸癌、前列腺癌等癌症,2009年一項針對男性腸癌患者的研究發現,運動量最高的組別,比起運動量最低的組別,約可降低死於腸癌的風險47%。
下一頁有國健署整理的運動指南,一起檢查看看平常的運動量到底夠不夠吧
除了預防腸癌,運動也可能有助預防其他癌症。美國哈佛大學曾針對2750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追蹤調查,發現每周走路3小時以上的族群,比起每周走路未滿3小時的族群,癌症復發、轉移、死亡的風險都降低了57%。
※MET小時:
METs(Metabolic Equivalents)中文稱為「代謝當量」,是運動強度的表示單位。而而MET小時是指每小時進行的運動強度總量,例如進行3MET的運動2小時,則為3×2=6MET小時。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台灣健康體能指引》手冊,運動的代謝當量大致如下:
METs | 活動情形 | 活動類型 |
1 | 坐式活動 | 吃飯、閱讀、桌前的工作、看電視、高速公路開車 |
2 | 非常輕鬆 | 辦公室內的工作、市區駕駛、日常生活起居、生產線站立工作、散步 |
3 | 有點費力但呼吸正常 | 拖地、走路、逛街、打保齡球、掃地、整理花園、桌球、外丹功、站式氣功 |
4 | 中等程度:費力且呼吸加深 | 健走、健行、徒手洗車、太極拳 |
4.5 | 中等程度運動 | 棒球、體操、排球 |
5 | 非常費力 | 慢跑、快走(每小時8公里)、打高爾夫球(自己背球具)、騎腳踏車(每小時16公里以上)、粗重園藝工作、背行李步行 |
6 | 非常非常費力 | 快速中、長距離跑步、競賽性運動 |
7+ | 極度費力 | 短距離衝刺、快跑、跑上坡、激烈球類運動 |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