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養腎最佳時節到!補腎「4穴道」養髮助眠,養好免疫力明年不生病

馬光中醫
2024-12-03 10:00:00
65,879
收藏
分享
腎是先天之本,跟我們的生長發育、生老病痛息息相關,所以調補腎氣、固護腎精,是很重要的養生方式。

冬季是養腎好時節!「封藏精氣」來年不生病



《黃帝內經》記載:「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指的是我們養生要順應天時,依據季節變化來養護我們的臟腑。現值初冬,冬季對應的臟腑是腎,正是開始養腎的最佳時節。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內經》又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人體在冬季容易被寒氣入侵,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因此在冬季三個月裡,要懂得「封藏精氣」、儲存元氣,才不會等到來年春季的時候,體內正氣不足,反而會覺得虛弱無力、活動力減,甚至常常生病。

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冬天要將原本的陽氣「藏」好,同時也要攝取天然食物補充養分,也可以在每年冬至前後到中醫敷貼三九貼,來排除體內寒濕邪氣,改善頭脹頭痛、疲勞倦怠、關節疼痛、四肢冰涼、腰膝痠軟、腹痛腹瀉,以及提升免疫力等。

中醫揭冬藏保養要點:食衣住行都顧到



  • 食:起床喝150~300cc約40度的溫開水,促進循環有助助新陳代謝。飲食方面,不過度節食挨餓,也不過度飲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及冷飲,以免損及脾胃。

    可選擇滋補腎氣的溫熱食物:何首烏、黑芝麻,或藉藥膳食補,加強身體的保養,如藥膳排骨、當歸生薑羊肉湯等。

  • 衣:穿著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部、腰部、膝蓋、足部等,容易露在外面而受寒的地方。

  • 住:保持室內溫暖並空氣流通。早晨要等陽光出來再外出活動,避免寒氣引發心血管疾病,並且嚴禁熬夜。睡前可以40度的溫熱水泡腳15分鐘,有助血液循環、提升睡眠品質。

  • 行:適時適量運動,做好充足的暖身,幫助體內產生熱量,結束時也要徹底收操,並避免劇烈運動。

冬天養腎、調護氣血,4穴位能幫忙!下一頁看更多圖解說明


調補腎精、固護衛氣4穴位!



  • 百會穴: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約在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處。

    百會穴是全身氣流交匯之處,也稱萬能穴位,隨時按摩百會穴及其四周,安神助眠、預防頭暈、緩解疲勞、舒緩更年期症狀、調節自律神經、改善氣血循環。

  • 湧泉穴:足第二趾與第三趾之間,上三分之一的凹陷處。

    按摩或以溫熱水泡腳刺激湧泉穴,有助於促進循環、消除水腫與身體疲勞、還可以養髮助眠以及緩解疼痛。

  • 太谿穴:太谿穴位於內踝尖與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

    太谿穴是腎經之源,也是補腎的首選大穴,能激發及調動全身腎氣、滋養體內陰液,按摩太谿穴可以緩解耳鳴耳聾、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達到滋陰補腎效果。

  • 腎俞穴:在腰背部,肚臍正後方,脊中線旁開往左右約兩指寬,左右各一穴。

    腎俞穴是腎臟的氣輸注於體表的地方。按摩及熱敷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疲勞、改善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馬光中醫_冬養腎必備4穴道
本文獲「馬光健康網」授權轉載;作者:陽明馬光中醫診所高慈婷醫師

源於澎湖小島的希望之光,肩負守護人們健康的重要使命,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官網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關鍵字: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