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照大腸鏡3年內仍得大腸癌,醫揭隱形殺手難察覺!5種飲食替身遠離癌變

新聞中心李芸
2024-01-02 14:00:00
288,438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李芸報導】大腸癌一直都是國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經蟬聯台灣癌症發生率之首長達15年,死亡率也常年高居前三名排行。許多醫師指出,近年全球各國的大腸癌都有年輕化趨勢,例如腫瘤科醫師謝孟哲就在媒體採訪中提到,過去門診中的腸癌病患多為40、50歲以上,但近年已開始有許多30多歲患者出現。

提到大腸癌威脅,就不得不提到「息肉」,肝膽腸胃科醫師徐兆甸曾在聯安診所的網站指出,大約九成以上的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然而,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病歷資料,在30~39歲族群中59.8%都長有大腸息肉,40~49歲族群有息肉的比例更高達75.1%!若具癌變風險的息肉未被發現或放任不管,罹癌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鋸齒狀息肉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各類型的息肉中,「腺瘤型」息肉最為惡名昭彰,根據中壢長榮醫院胃腸科團隊研究,約有70%的大腸直腸癌是由腺瘤型息肉轉變,一旦發現,不論大小都應及早切除。至於「鋸齒狀息肉」,雖不像腺瘤型常被提到,但也有約30%的腸癌都是由其轉變,僅次於腺瘤型;而且,由於鋸齒狀息肉即使透過大腸鏡也很難察覺,因此被醫師稱為「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

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上提到,有些人明明才做完大腸鏡,檢查結果也都正常,卻還是可能在3~5年內罹患大腸癌,兇手就是「鋸齒狀息肉」。這種息肉具備以下幾種特點:

  1. 大腸鏡不容易偵測:林相宏醫師提到,相比許多形狀凸出、像香菇一樣的腺瘤型息肉,鋸齒狀息肉的長相扁平、邊界不明顯,「就像隱形眼鏡掉到地板,根本很難找到。」而且這種息肉常位於大腸最深處,表面又容易被糞便黏液覆蓋,如果清腸不乾淨、或醫師檢查時未將腸壁沖洗乾淨,很容易就被忽略。

  2. 糞便篩檢不易察覺:林相宏醫師說明,一般腺瘤可以靠糞便潛血的檢測發現,然而鋸齒狀息肉的表面較少出血,因此較難從糞便檢驗中驗出潛血反應,主要還是得依賴大腸鏡篩檢。

  3. 癌化更早:肝膽胃腸科醫師葉人豪在個人網站撰文指出,有研究顯示,鋸齒狀相對於普通腺瘤,在更早的階段就可能開始癌化。

  4. 好發於年輕人:葉人豪醫師也提到,50歲以下年輕人或某些家族性的大腸癌,屬於鋸齒狀腺瘤的比例較高。

預防年輕化腸癌最佳方法!30歲就可以開始



如果想要及早揪出息肉、腫瘤,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過去多數醫療機構都建議從50歲開始接受腸癌篩檢,國健署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也是從50歲起;然而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接受大腸檢測的年齡也應提早,例如美國癌症協會就在2018年,將一般人的腸癌篩檢建議年齡下修到45歲,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聯安診所院長、消化內科醫師鄭乃源則建議,其實30歲開始就可以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並且需定期篩檢,特別是以下3大高危險族群:

  • 飲食、生活習慣不良,或體重過重、BMI超過24者。
  • 有腸癌家族史,帶有好發腸癌的基因者。
  • 前一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是有腺瘤型息肉。

腸道長息肉不是切除就沒事!預防息肉再生長癌化的養腸方法下一頁看更多


發現自己有息肉怎麼辦?這4種狀況1年後就需再追蹤



如果經過大腸鏡檢查,發現自己的腸道中有息肉,首先須向醫師問清楚,自己的息肉屬於哪種類型?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姿伶在《好心肝》雜誌中提到,鋸齒狀息肉、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等,都屬於有癌化風險的息肉,建議都需積極處理。

如果選擇將息肉切除,林姿伶醫師提醒,切除不代表就能一勞永逸,曾有研究發現,即使病患將息肉切除,相較一般人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仍然較高,需持續留意。

如果腸道中的息肉尚未切除,肝膽腸胃科醫師邱世賢則在《好心肝》雜誌中,建議依據以下狀況決定回診追蹤的頻率:

  • 腸道中有腺瘤性息肉,且屬於有絨毛狀變化、高度分化異常、1公分以上,或一次發現3個以上腺瘤性息肉,都屬於腸癌高風險者,建議1年後就須再度追蹤。
  • 發現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建議1~3年間再做一次大腸鏡。
  • 檢查無異常,每3~5年做一次檢查。

養護腸道健康5要點



如果本身屬於大腸癌高風險族群,或是想要維護腸道健康、遠離腸癌危機的人,可以依照肝膽腸胃科醫師徐兆甸提出的5大生活原則,從生活習慣做到腸胃保養:

  1. 改變飲食習慣,以有益腸道的5大健康飲食,代替生活中的飲食地雷,包括:
    • 以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
    • 以黃豆、黃豆製品代替紅肉類
    • 以攝取多樣、足量的蔬菜代替單一來源蔬菜
    • 以新鮮水果代替果汁
    • 以開水代替飲料
  2. 養成運動習慣
  3. 控制身材,避免體重過重
  4. 避免抽菸、喝酒
  5. 避免吃油炸食物,以及加工過度的食品

參考資料:
  1. 中華民國癌症登記報告
  2. 台灣大腸癌年輕化 貪嘴引爆三大地雷!好發年齡「早10歲」
  3. 九成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哪種息肉癌變機率最高?
  4. 《黑豹》早年病逝!醫:年輕人,別以為大腸癌與你無關!
  5. 大腸鏡檢查品質指標與最新進展
  6. 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
  7. 右側大腸的隱形殺手:鋸齒狀腺瘤
  8. 幾歲該做腸鏡檢查?四大QA打破大腸鏡迷思
  9. 林老師診療室 大腸息肉Q&A總整理
  10. 大腸鏡多久要照一次? 如有這4種情形建議一年後就要再追蹤
  11. 遠離腸癌「5大飲食替身」 徹底改善息肉問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乖乖做健檢,3年內仍得大腸癌!醫揭隱形殺手4特徵:難察覺又凶險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