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若皮膚冒出紅疹千萬別用手亂擠!曾有一名19歲男大生在右臂外側發現紅色凸起物,以為是青春痘便自行擠壓,沒想到該凸起物破裂後竟血流難止、疼痛,就醫後才發現是「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 PG)。
「化膿性肉芽腫」聽起來可怕,不過其實並無「化膿症狀」。綜合張英睿皮膚專科診所與邱弘璨皮膚科資料,該症只有「肉芽腫」成分,因其溫潤的外觀,而被誤認為「化膿」。
化膿性肉芽腫是什麼?誤認青春痘擠破恐血流不止
「化膿性肉芽腫」聽起來可怕,不過其實並無「化膿症狀」。綜合張英睿皮膚專科診所與邱弘璨皮膚科資料,該症只有「肉芽腫」成分,因其溫潤的外觀,而被誤認為「化膿」。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其實,化膿性肉芽腫是常見的皮膚、黏膜微血管增生的血管瘤,外觀長得像微亮的紅色突出物,是有如覆盆子般的小腫塊。儘管是良性的腫塊,但不小心戳破的話,有大量出血傾向,不可輕忽。該症特徵如下:


(圖片由「邱弘璨皮膚科」授權提供)
化膿性肉芽腫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年輕族群比例較高,且女性多於男性。遺憾的是,該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仍可能和下述因素有關: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曾表示,化膿性肉芽腫常因流血等症狀,被民眾誤以為是腫瘤,實際上,手術切除、冷凍、電燒、雷射都是可行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一旦身上有不明紅色凸起物,或受傷後傷口有腫起物,應盡速就醫診斷,不可自行擠壓,以免流血難止。
此外,儘管化膿性肉芽腫是一種良性的皮膚腫瘤,但皮膚上長出的各種腫瘤並非都是如此。皮膚科醫師朱思穎曾撰文提醒,若良性腫瘤出現以下6種異狀要多加留意,恐有惡性轉變的風險,應盡速就醫請醫師診斷: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無痛性、鮮紅色至暗紅的小丘疹
- 大小:多在直徑1cm以內
- 部位:多出現在頭頸部、上半身;懷孕婦女則常出現在嘴唇、口腔黏膜


(圖片由「邱弘璨皮膚科」授權提供)
化膿性肉芽腫為何會產生?如何治療?
化膿性肉芽腫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年輕族群比例較高,且女性多於男性。遺憾的是,該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仍可能和下述因素有關:
- 外傷:部分病灶會出現在近期傷口部位。
- 感染:研究發現,有些病灶處可以培養出某些細菌。
- 內分泌因素:懷孕期間出現該病的比例較高;有服用含女性荷爾蒙避孕藥的民眾患病率較高。
- 藥物性:根據觀察,服用口服A酸的民眾,患病機率較高。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曾表示,化膿性肉芽腫常因流血等症狀,被民眾誤以為是腫瘤,實際上,手術切除、冷凍、電燒、雷射都是可行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一旦身上有不明紅色凸起物,或受傷後傷口有腫起物,應盡速就醫診斷,不可自行擠壓,以免流血難止。
此外,儘管化膿性肉芽腫是一種良性的皮膚腫瘤,但皮膚上長出的各種腫瘤並非都是如此。皮膚科醫師朱思穎曾撰文提醒,若良性腫瘤出現以下6種異狀要多加留意,恐有惡性轉變的風險,應盡速就醫請醫師診斷:
- 外型不對稱、不規則。
- 短時間內病灶快速變大、隆起。
- 顏色不均勻(混雜有多種顏色:如紅色、粉紅色、咖啡色、黑色)。
- 輕微碰撞便容易出血。
- 傷口無法癒合、長期糜爛的潰瘍。
- 皮下腫瘤質地變硬、與周圍組織沾黏而無法移動。
參考資料:
- 青春痘流血不止 原來是化膿性肉芽腫在作怪
- 化膿性肉芽腫處理方式|化膿性肉芽腫需要手術嗎?What is the treatment for pyogenic granuloma?皮膚專科醫師張英睿
- 邱弘璨皮膚科:化膿性肉芽腫
- 皮膚常見的良性腫瘤 它們和惡性腫瘤有關係嗎?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