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賈蔚(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
小朋友感冒發燒被家長帶來看急診十分常見。
絕大多數小朋友的感冒,如果活動力、精神都好,食慾也不差,其實未必需要藥物治療,多喝水,多休息即可。若發燒帶來明顯不適症狀,可以服用一些藥物,改善症狀,減少不適感,也就是俗稱的「症狀治療」。返家後針對照顧的家長,給予完整的衛教內容,提醒注意事項反而比兒童吃藥更為重要。
怪獸家長急診現形
小朋友感冒發燒被家長帶來看急診十分常見。
絕大多數小朋友的感冒,如果活動力、精神都好,食慾也不差,其實未必需要藥物治療,多喝水,多休息即可。若發燒帶來明顯不適症狀,可以服用一些藥物,改善症狀,減少不適感,也就是俗稱的「症狀治療」。返家後針對照顧的家長,給予完整的衛教內容,提醒注意事項反而比兒童吃藥更為重要。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某次看診,年輕媽媽帶發燒的孩子來就醫,經評估過後,小朋友不嚴重,單純的感冒合併發燒。這名年輕媽媽顯然很擔心小朋友之前的經驗,過去這名小朋友曾因發燒過久不退,後來引發支氣管肺炎住院。看診過後,年輕媽媽再三囑咐醫師,藥物要開好一點的,還說:「自費的也沒關係!貴一點也沒關係!拜託藥物開好一點的!」
診療結束離院時,家屬會有一張醫療費用明細表,上面會清楚列出所有費用的明細,如掛號費、診療費、藥費、藥師調劑費等等,哪些項目是健保支付,哪些項目需病人負擔,全都清清楚楚。
小朋友因為不是嚴重疾病,也不需要太多的藥物,需要的只是前面所提及「症狀治療」的退燒藥物,止咳藥物,最多就是再給予幾顆退燒肛門塞劑備用。這些藥物其實很便宜,兒童用量也很少,所以費用明細表上藥費欄位註明的是:「八十元」。
年輕媽媽領了藥,正準備離院返家之際,赫然發現了明細表上的藥物費用「八十元」,想起剛剛在診間對醫師再三的提醒,她認為醫師不僅沒有開立自費較好的藥物,甚至連健保藥物也選擇開立了這麼便宜的藥物,醫師顯然沒有將她的交代放在心裡,頓時一股心中怒火衝上腦門,接著朝診間直奔而去。
年輕媽媽也不管診間有沒有病人正在看診,推開了門,將藥物丟往醫師看診桌上,理直氣壯地質問醫師:「醫師你為什麼開這麼爛的藥給我小朋友!」
醫師應該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嚇到了,回過神後問道:「這位媽媽有什麼問題嗎?」
媽媽更為盛氣凌人:「你認為我家小朋友的身體只值八十元?」媽媽繼續抱怨,甚至是嚴厲地指責著醫師。
醫師雖感覺到莫名其妙,像是被雷連續轟頂,但還是耐心向媽媽解釋:「媽媽先不要激動,現在小朋友的狀況看起來就是一般的感冒,他的活動力也不差,我幫小朋友開了幾顆塞劑,各家醫院確實使用的藥不同,價格多少有落差,但我絕對不是有好的藥物選擇,卻不開給小朋友……」
醫師苦口婆心地解釋給媽媽聽,但媽媽似乎是連一句都聽不進去。講到後來,年輕媽媽是越講越生氣,把診間的門一甩,丟在桌上的藥物索性也不要了,出去前還留下一句:「我們去別家醫院看!」
關於孩子發燒送急診,要特別說明:若是三個月以下嬰兒發燒超過三十八度;任何年齡發燒超過四十一度且意識不清、持續昏睡、頭痛、嘔吐,身體抽搐等狀況發生,就請務必馬上送醫, 孩子必須要送急診時,有幾點請提醒家長。
醫師的真心呼籲:爸媽帶孩子到急診室,一定都是心急如焚,但為了孩子的健康,請務必注意這些事!繼續看第二頁
真心呼籲,爸媽帶孩子到急診室,一定都是心急如焚,但為了孩子的健康,請務必冷靜回溯孩子傷病狀況,以利看診醫師迅速掌握狀況。過程中也請配合專業醫療人員指示與檢查建議,唯有醫病節奏一致,方能使看診效率提到最高。
現在社會醫療服務產業化日漸普遍,也難怪民眾將醫療行為視作一般服務業的比例也越來越多,病人在診間質疑醫師的判斷也成了日常。
醫療並非不能視作服務業,但起碼也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業,基於對專業的負責,相信絕大多數的醫師們,一定都是從最有利於病患健康的角度來作出判斷。
有人教育醫師,「你若尚未成為病人前,就無法體會病人或家屬的痛苦與擔憂。」我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涵義,角色互換,設身處地,是良好溝通的基礎。醫師終有一天會成為病人或家屬,但病人或家屬可能不太有機會成為醫師。
然而設身處地,角色互換何其容易?希望能透過這些故事的分享,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學習。
本文摘自《急診的生命練習曲:暖醫賈蔚從說話到聽話的白色故事》/賈蔚(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台灣東販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診療結束離院時,家屬會有一張醫療費用明細表,上面會清楚列出所有費用的明細,如掛號費、診療費、藥費、藥師調劑費等等,哪些項目是健保支付,哪些項目需病人負擔,全都清清楚楚。
小朋友因為不是嚴重疾病,也不需要太多的藥物,需要的只是前面所提及「症狀治療」的退燒藥物,止咳藥物,最多就是再給予幾顆退燒肛門塞劑備用。這些藥物其實很便宜,兒童用量也很少,所以費用明細表上藥費欄位註明的是:「八十元」。
年輕媽媽領了藥,正準備離院返家之際,赫然發現了明細表上的藥物費用「八十元」,想起剛剛在診間對醫師再三的提醒,她認為醫師不僅沒有開立自費較好的藥物,甚至連健保藥物也選擇開立了這麼便宜的藥物,醫師顯然沒有將她的交代放在心裡,頓時一股心中怒火衝上腦門,接著朝診間直奔而去。
年輕媽媽也不管診間有沒有病人正在看診,推開了門,將藥物丟往醫師看診桌上,理直氣壯地質問醫師:「醫師你為什麼開這麼爛的藥給我小朋友!」
醫師應該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嚇到了,回過神後問道:「這位媽媽有什麼問題嗎?」
媽媽更為盛氣凌人:「你認為我家小朋友的身體只值八十元?」媽媽繼續抱怨,甚至是嚴厲地指責著醫師。
醫師雖感覺到莫名其妙,像是被雷連續轟頂,但還是耐心向媽媽解釋:「媽媽先不要激動,現在小朋友的狀況看起來就是一般的感冒,他的活動力也不差,我幫小朋友開了幾顆塞劑,各家醫院確實使用的藥不同,價格多少有落差,但我絕對不是有好的藥物選擇,卻不開給小朋友……」
醫師苦口婆心地解釋給媽媽聽,但媽媽似乎是連一句都聽不進去。講到後來,年輕媽媽是越講越生氣,把診間的門一甩,丟在桌上的藥物索性也不要了,出去前還留下一句:「我們去別家醫院看!」
關於孩子發燒送急診,要特別說明:若是三個月以下嬰兒發燒超過三十八度;任何年齡發燒超過四十一度且意識不清、持續昏睡、頭痛、嘔吐,身體抽搐等狀況發生,就請務必馬上送醫, 孩子必須要送急診時,有幾點請提醒家長。
醫師的真心呼籲:爸媽帶孩子到急診室,一定都是心急如焚,但為了孩子的健康,請務必注意這些事!繼續看第二頁
- 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孩子年紀小,難以清楚表達自身狀況,所以最好由清楚孩子狀況的主要照顧者陪同。請陪同者務必冷靜回溯並記錄孩子發病過程,以利看診醫師迅速掌握狀況,例如「何時開始發燒」、「體溫變化」、「有無用藥」,小嬰兒還要記錄「奶量」、「尿液」、「糞便」等。
- 非先到先看:急診室著重解決急症,因此醫護人員透過客觀的檢傷評估,依緊急程度安排看診順序。理解家長心疼焦急寶寶的心,但還請聽從醫護人員指示。
補充說明:急診醫師屬於急診醫學科,主要是最短時間協助傷患脫離險境。當孩子狀況較為複雜,急診醫師確實可能無法馬上明確提供病症資訊,後續轉至兒科門診追蹤,方能釐清孩子詳細狀況。 - 要有住院準備:急診後依程度會有不同處置,也許是能無事回家,也可能留院觀察。因此請陪同者出發前可以帶上孩子必需用品:例如嬰幼兒健康手冊、錢包、手機、奶粉奶瓶、必需藥品、換洗衣服等。
真心呼籲,爸媽帶孩子到急診室,一定都是心急如焚,但為了孩子的健康,請務必冷靜回溯孩子傷病狀況,以利看診醫師迅速掌握狀況。過程中也請配合專業醫療人員指示與檢查建議,唯有醫病節奏一致,方能使看診效率提到最高。
現在社會醫療服務產業化日漸普遍,也難怪民眾將醫療行為視作一般服務業的比例也越來越多,病人在診間質疑醫師的判斷也成了日常。
醫療並非不能視作服務業,但起碼也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業,基於對專業的負責,相信絕大多數的醫師們,一定都是從最有利於病患健康的角度來作出判斷。
有人教育醫師,「你若尚未成為病人前,就無法體會病人或家屬的痛苦與擔憂。」我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涵義,角色互換,設身處地,是良好溝通的基礎。醫師終有一天會成為病人或家屬,但病人或家屬可能不太有機會成為醫師。
然而設身處地,角色互換何其容易?希望能透過這些故事的分享,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學習。
本文摘自《急診的生命練習曲:暖醫賈蔚從說話到聽話的白色故事》/賈蔚(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台灣東販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