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再也不癢癢!治療異位性皮膚炎,4穴道散風邪、化濕滯

臻觀中醫/澄觀中醫
2017-12-31 10:00:00
72,426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涂尹嘉(澄觀中醫醫師)】10歲的李小妹妹由媽媽帶著來看診,媽媽一開口就說妹妹從小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雖持續有在治療,但求助無門、狀況時好時壞,常常還是皮膚紅腫發癢,睡也睡不好,看了令人心疼。

觀察患者的雙手可以發現,除了紅腫的部分之外,周圍皮膚都有粗糙脫屑的現象,還有地方破皮滲著組織液,新舊癢疹交替出現,造成好像「體無完膚」的樣子,不但搔癢難耐,也讓年紀幼小的妹妹遭到同學異樣的眼光。

患童膚疹色鮮紅腫脹,遍佈手臂,搔癢難耐,屬於風熱證型,涂醫師用藥以清熱解表,疏風止癢的藥方,搭配外用中藥藥膏塗抹患部。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經過幾次回診,搔癢的頻率大幅減低,程度也不如以往嚴重,滲血的範圍漸漸縮小,只剩下粗糙的部分尚未復原,需再服藥一段時間。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中醫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



在臺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不低,約是3-10%左右,許多都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出現症狀,部分有機會在青春期逐漸恢復,但也可能會終其一生受其所擾。

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的一種,一開始是皮膚出現紅腫、癢的現象,有些地方會有乾燥脫屑的現象,想當然爾會情不自禁去抓,抓破之後就會流血及組織液,留下抓痕或結痂,而且容易遭到感染,感染後的皮膚就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被誘發異位性皮膚炎,如此不斷反覆發作,像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異位性皮膚炎是由遺傳、環境因素所造成,根據觀察,患者常伴隨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性疾病,故稱為「過敏三聯徵」。

嬰兒通常會先出現在臉頰、頭皮,以及關節的伸側。長大一點的兒童則分佈範圍較廣,比較集中在肘彎、膝膕窩等關節屈側或是頸部,此時已經會出現苔蘚化的現象。到了成人期,分佈與兒童差不多,但皮膚的苔蘚化會更明顯,皮膚更粗、更厚,色素沉澱也更明顯。

下一頁中醫師教您這樣按穴道緩解異位性皮膚炎!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異位性皮膚炎是因先天正氣不足,加上後天外邪刺激所引起。

所以急性發作期先以袪除外邪為主,治法可分為祛風、利濕、清熱,視風、濕、熱的程度來調整藥物,常見的處方有:消風散、龍膽瀉肝湯、溫清飲等。

而慢性期則以健脾利濕,養血潤燥為原則,常見的處方有: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當歸飲子等,臨床上常見患者多種症狀混合著一起出現,故要隨時視患者狀況調整用藥。

針灸也有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好方法,常用的穴位

曲池穴: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位在手肘折彎時中點的位置。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穴位
合谷穴: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位在虎口併攏肌肉凸起最高處。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穴位
血海穴:調血養血,宣通下焦。對側手掌蓋住膝蓋,拇指尖部指到之處。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穴位
陰陵泉穴:運中焦,化濕滯。小腿內側上端,脛骨轉折凹陷處。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穴位
三陰交穴: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小腿內側,內踝尖之上四支手指頭,脛骨後方。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穴位

異位性皮膚炎要如何保養?


  1. 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及過敏原
  2. 隨時注意保濕,勤擦乳液
  3. 皮膚不可過度清潔,也不可以使用過熱的水洗澡
  4. 保持良好作息及飲食習慣以避免刺激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搔癢難耐,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又容易造成皮膚乾燥、脫皮、苔蘚化,影響外觀,對於學齡期兒童影響甚大,應儘早治療。

家長也需在治療過程中耐心陪伴並引導孩童配合醫師的治療,除了按時服藥之外也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共同對抗頑疾,還給孩子美好的童年回憶。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涂尹嘉,澄觀中醫醫師,主治內科、婦科、兒科、針灸、特約門診。
臻觀中醫與澄觀中醫擁有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陣容,中醫內科、婦兒科、皮膚科 、過敏體質調理及埋線減重、抗衰老調理都累積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臻觀/澄觀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澄觀中醫診所-台中分院粉絲專頁臻觀/澄觀中醫診所網站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