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黃子佼愛女冒蒙古斑,孟耿如心急大哭!7種常見胎記、斑塊哪些要注意?

新聞中心蔡經謙
2022-11-10 15:00:00
13,197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日前傳出知名主持人、藝人黃子佼與孟耿如愛女因長「蒙古斑」送醫,也讓孟耿如在醫院哭一整晚。幸好,蒙古斑並非嚴重疾病。黃子佼也於社群澄清,孩子並未因蒙古斑而送醫,孟耿如也沒有徹夜哭泣。相關消息來源於母嬰雜誌專訪,儘管因為《兒童健康手冊》中未提及該症使得他們沒有心理準備,孟耿如則是因為不斷收到出生檢驗報告,因常識不足而擔憂哭泣數小時,不過在詢問護理人員了解後都已心安。


5種嬰兒胎記、瘤、母斑恐對生理機能、外觀造成負面影響!



黃子佼也表示,諮詢醫師的意見後,已了解部分報告數值的解讀確實容易被稍微加強、放大,不過後續危險機率其實非常小。但檢測結果被解釋,且能讓自己有一點警覺心也是好事。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蒙古斑與鮭魚紅斑等是嬰兒的常見症狀,儘管不須對此太過憂慮,不過包括皮脂腺母斑、嬰兒血管瘤、葡萄酒紅斑、表皮母斑、太田母斑等在內,確實仍有不少斑點症狀若出現在寶寶身上,除了恐影響美觀外,甚至還有癌變風險,並恐對生理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皮脂腺母斑:恐有癌化合併基底細胞癌的風險



奇美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旻憲曾為文指出,當皮膚(特別是頭皮)出現長不出頭髮的橘黃色、凹凸不平斑塊,以該特徵判斷大致便是皮脂腺母斑。而自青春期開始,皮脂腺母斑增大、變厚速度將會變快。而根據邱弘璨皮膚科衛教資料,有小朋友、國中生更是因為長大後才漸漸發現皮脂腺母斑的存在,又或是因皮脂腺母斑日益長大趨勢而擔心求診。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則曾受媒體訪問解釋,皮脂腺母斑恐過度增生成腫瘤,除了良性增生外,有10~15%機率為惡性,常見的合併惡性腫瘤為基底細胞癌。林旻憲在為文中也引述研究統計指出,皮脂腺母斑患者有22.5%會長出第二顆腫瘤,且有2.5%是以基底細胞癌為主的惡性腫瘤。因此,建議在青少年時期,甚至更早階段進行預防性切除手術以絕後患。



嬰兒血管瘤(草莓狀血管瘤):隨位置不同,恐影響視力、聽力、呼吸、進食



嬰兒血管瘤又稱草莓狀血管瘤,是嬰兒最常見的紅色胎記。又安心診所院長王韋力於粉絲專頁為文指出,該症多為良性,起初可能為小紅點,常在2個月內突然長出鮮紅色腫塊。通常6個月到1歲前是嬰兒血管瘤的快速成長期,停滯一段時間後,往後每年約10%患者消退,不過並非到了10歲就會100%消退。

綜合王韋力、王綺嫻醫師與小兒科醫師歐俊彥的衛教資料,這些血管瘤若長較大恐較易潰瘍,而隨生長的位置不同,恐對生理機能產生不同影響:
  • 眼睛、眼皮:壓迫而影響視力發展
  • 口、鼻:影響呼吸
  • 咽喉:影響進食
  • 耳道:影響聽力
  • 肛門等容易摩擦處:易出血

因此,雖以往通常是觀察等血管瘤自行消退,但隨科學進步,可透過口服/注射藥物、開刀、雷射等多種方法減少病灶範圍與嚴重性,至於要觀察或處理,則應與醫師討論。王綺嫻醫師則為文建議,應及早治療鼻孔、嘴巴、耳朵、生殖器、肛門口等處的血管瘤。若身體各處血管瘤數量大於5,則應詳細檢查確認內臟器官狀況,恐也有長血管瘤的風險。



葡萄酒紅斑:不會消失、隨年紀變深



歐俊彥醫師為文指出,若是在臉部、頸部、四肢呈現蔔萄酒般的紅色斑塊,就要可能是葡萄酒紅斑。該症屬於血管構造畸形,多發生於臉部三叉神經分佈的區域。

綜合歐俊彥醫師與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江盈儀的受訪資料,儘管該症屬於平面胎記,不會潰瘍、出血,但該症狀不會自行消失,反而有可能隨年齡增長而變深、變厚,分布範圍恐遍及全身。

慶幸的是,儘管極少數葡萄酒紅斑會併發腦部問題(如腦血管瘤)或眼睛問題(如青光眼或神經系統病變),但該症多數只影響外觀。可透過雷射進行治療。



繼續看下一頁:有些母斑可能造成眼壓高、合併青光眼,有些突起胎記嚴重影響外觀,但也有不少症狀不用過度擔心,例如蒙古斑、鮭魚紅斑等


表皮母斑:恐像毛毛蟲、蟾蜍而影響外觀



曾有青少年因出生後脖子後方一直有「毛毛蟲」狀的突起胎記,隨著年齡漸長因此覺得難為情求診。前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王正坤曾受訪說明,表皮母斑表面像毛毛蟲、蟾蜍皮膚,並常呈現線條分布,觸感有點像章魚,外型則像菜花感染。

而根據邱弘璨皮膚科衛教資料,表皮母斑屬於胚胎發育時發展缺陷所致,成長過程可長達數年之久,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厚。雖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不適影響,然而外觀恐引發身心困擾。因此,雖並非所有案例都需積極治療,但對於常露在外的部位可依需求決定治療與否。



太田母斑:長在眼部恐影響眼壓、甚至合併青光眼



太田母斑是亞洲人種較常見的胎記,根據長庚診所的衛教資料,該症是胚胎發育過程中本應到表皮底層的色素細胞停留在真皮層所致,常見於單側頭部,多在2歲前嬰兒期出現,並隨年齡增長而顏色漸深、範圍漸大。

而值得注意的是,有2/3患者會因色素在眼內增生使眼壓升高,甚至有少數患者(小於10%)會合併青光眼。而雖然太田母斑不太有惡性變化可能性,不過隨年齡漸長會逐漸影響外觀,因此越小治療越好。



蒙古斑與鮭魚紅斑會自行消退



除了上述胎記/母斑外,事實上,也有不少症狀不用過度擔心,其中就包括黃子佼愛女生長的蒙古斑,以及幼兒十分常見的鮭魚紅斑。

蒙古斑:恐被誤會瘀青,最慢青春期會自行消失



蒙古斑或許是嬰兒最常出現的無症狀胎記之一,由於其外觀類似瘀青,甚至可能家長誤認為小孩被摔到受傷,又或護理人員偷捏小孩導致。

王韋力醫師為文分享,蒙古斑是亞洲人種常出現的良性黑色素胎記,不僅無後遺症,也多在3~5歲,最慢青春期就會消失。

儘管如此,蒙古斑仍有可能與其他症狀混淆。綜合王韋力醫師與成大醫院衛教資料,儘管蒙古斑完全良性,但仍需與外觀相似的少數藍痣、太田母斑、伊藤氏痣、貝克氏母斑、先天性黑色素細胞母斑等症狀做鑑別,因此仍應盡速至醫院檢查較妥。



鮭魚紅斑:不須特殊照護與醫療處置



歐俊彥醫師為文指出,鮭魚紅斑外觀平坦,呈現肉色、粉紅斑蚊,多出現在前額、後頸背中央頭髮覆蓋處,是一種暫時性的胎記。而由於成因為微血管擴張所致,因此嬰而大聲哭鬧、剛洗完熱水澡後會變得更明顯。

江盈儀醫師則曾受訪表示,鮭魚紅斑的發生率高,約為40%,不過多半在數周~數月會自行消失,不需任何醫療處置與特殊照護。



參考資料:
  1. 請依序輸入參考來源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愛女冒蒙古斑,女星孟耿如心急大哭!7種常見胎記、斑塊哪些要注意?
關鍵字: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