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60歲中醫師手麻、頻尿,醫一看已嚴重病變!40歲後這部位最傷

林恩能(宏恩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2023-10-27 13:00:00
187,473
收藏
分享
【早安健康/林恩能(宏恩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這是一個有名的老中醫師,當時年約六十多歲,本身也在執業,是他的西醫師朋友把他介紹給我。中醫看診最重要的是望聞問切,然而他發覺自己感受不到脈象傳來的感覺,而且左右手都麻掉了,其中右邊比較嚴重。

他當然有先用中醫的方法診療自己,是不是氣血循環不好,所以嘗試自己針灸,吃一點中藥,一陣子都沒有效果,後來覺得還是要尋求西醫的幫助。

當然你說他長期有沒有姿勢不良?大概都是坐著,也沒什麼運動,頂多打打太極拳之類,他來找我的時候,主述就是雙手會麻,然後觸感不好,偶爾會有肩頸痠痛、不舒服。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02115603540545085401360436563530 超連結

 

 

後來我一看,就是很嚴重的頸椎多節椎間盤突出症,頸椎三到六節出問題,也是後來才講,他晚上會起來多次夜尿,本來以為是膀胱無力、攝護腺的問題,後來才發覺是頸椎多節病變引起尿控制的功能下降,正因為這兩個症狀,所以來找我處理。

頸椎位在頭與軀幹之間,本身由七節骨頭、八對神經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頸脊髓,頸椎除了骨頭、椎間盤、頸脊髓以外,附近包圍著甲狀腺,還有不少的大血管,包括兩條名為「椎動脈」的大動脈,及頸部頸內動脈、頸外靜脈等。

此外,此部位周遭還包括食道、氣管,以及頸後、頸前的一些肌肉群,所以頸椎可說承上啟下,是腦部傳遞神經訊號的必經之路,藉此傳遞訊號給軀幹的五臟六腑和肢體最重要的一個關卡。它也是承擔頭部重量,以及控制頸部、手臂和上半身活動的重要部位。

頸椎耗損速度也有快慢之分!哪些原因可能讓頸椎傷得更快?下一頁看醫師更多講解


頸椎活動度越大,耗損就越快



「啊!脖子好痠喔!」整天低頭滑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日常,由於科技發達,3C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人手一機的時代,頸椎病發生的機會也比以前多出許多,年齡層也逐漸下降。

以前的頸椎病症大概都是六十歲、七十歲,現在年齡層大概都往下降到四十歲、五十歲,這是很明顯的型態。

一開始提到頸椎有七節骨頭,搭配位於其中的椎間盤,正常頸椎可以前屈、後仰、左轉、右轉、側彎等,活動範圍很大,不過七節骨頭的活動範圍與負責比例還是有落差。舉例來說,我們一般頸椎活動度最大的在頸椎四、五節之間,與五、六節之間,這兩節的活動度大概各占了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因此這兩節合起來,大概就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活動範圍。


頸椎的一、二節是負責轉頭的動作,例如以前在學校軍訓的時候,教官會讓我們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就是由這兩節頸椎骨負責;頸椎的三到七節則是主要負責前屈、後仰跟側彎。因此,頸部會根據活動的不同,動用到的脊椎節段,即負責節段也會不一樣。

通常活動度越大的節段,它的耗損就會越快。就像在生活中,我們最常使用的日常用品,其消耗速度也會越快。所以,頸椎最常受傷的節段,就是頸椎的四到六節。

至於疾病的型態,主要以退化跟外傷為主。退化成因包括年齡增長或使用過度;外傷則包含運動傷害、車禍、跌倒等外力造成的影響。

大部分造成頸椎病的原因,內在的退化與外在的外力因素都有,至於孰多孰少,有時候也不是那麼好分別,病患只會記得最近發生的重大事項,進而去推測造成頸椎病變的原因。

椎間盤病變可以降低風險?下一頁醫師教你如何「聰明動」


聰明動,減少椎間盤發生病變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骨頭與骨頭之間,會有一塊軟骨來幫助活動,以及減輕軀幹重量造成的負擔,頸椎的椎間盤作用亦是如此。

因此,一旦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就會壓迫到神經,產生頸椎病變,造成手痠、麻、刺痛,沒有力氣的症狀。


頸椎椎間盤突出症的導因,大部分都是因為姿勢不良,例如低頭族或電腦族的椎間盤突出,通常發生在四、五節或是五、六節,因為低頭族和電腦族們的頸椎長期前傾或前屈,也是這兩個節段負責的活動度大,相較於其他節段來講,這兩個節段就會耗損得比較快。

俗話說:「人要活,就要動。」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都躺在床上,既然不可能不動,那就要聰明的動!

「林醫師,動就是動,還有分聰不聰明嗎?」所謂「聰明的動」,就是注意正確的姿勢,或是讓脊椎放鬆,像是工作過程中或結束後的適度放鬆,都有助於椎間盤的釋壓、修復,減少脊椎發生病變的機會。

本文摘自《脊椎不痛 能走能動》/林恩能(宏恩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博思智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關鍵字: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