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
不同世代的教養觀念與生活習慣不同,可能會產生意見分歧或衝突,尤其是與長輩同住或住在附近時,長輩可能會常常介入爸媽的育兒方式,而造成極大的壓力。在與長輩的溝通互動上,可以採取先「感謝、尊重」再「溝通」:感謝長輩們的關心、感謝長輩們的付出、尊重長輩們的表達,然後再適時分享最新的育兒資訊,這樣來慢慢達成育兒共識,溝通的角色可以優先請老公出面,畢竟原生家庭的關係比較緊密,如果真的有衝突也比較好化解。
與長輩協調育兒方式的策略與溝通技巧
不同世代的教養觀念與生活習慣不同,可能會產生意見分歧或衝突,尤其是與長輩同住或住在附近時,長輩可能會常常介入爸媽的育兒方式,而造成極大的壓力。在與長輩的溝通互動上,可以採取先「感謝、尊重」再「溝通」:感謝長輩們的關心、感謝長輩們的付出、尊重長輩們的表達,然後再適時分享最新的育兒資訊,這樣來慢慢達成育兒共識,溝通的角色可以優先請老公出面,畢竟原生家庭的關係比較緊密,如果真的有衝突也比較好化解。
策略1 先感謝及肯定阿公阿嬤的關心與付出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我們年輕人帶小孩都覺得辛苦了,將心比心,阿公阿嬤年紀大了,體力和反應可能不比年輕時,甚至身體可能也有病痛或不適,但為了分擔孩子們的辛勞而幫忙帶孫子,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雖然可能有些觀念是照著以往帶自己孩子的方式(他們覺得以前這樣帶沒有問題,現在應該也是),但愛孩子的心不減,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做法調整了,阿公阿嬤那麼久沒帶孩子,觀念沒有跟上也情有可原,不代表他們不願意更新,只是需要有機會去了解新做法。 如果長輩不是幫忙帶孩子,而是在旁建議、分享要怎麼帶,要是方法不適當,但又不知道怎麼回應比較不會起衝突,可嘗試回應:「謝謝○○的分享和關心。」表達感謝不一定代表認同,但可禮貌地結束對話。
長輩建議或分享的育兒方式可能跟現在不同了,長輩也許沒有察覺或去仔細思考原本的育兒方式是不是有疑慮?假如彼此關係是能進一步聊聊,可以問問看長輩:「那時候是誰建議要這麼做?」 「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原來那時候這麼做是因為這樣呀!」 然後可以藉著話題,順勢提到:「現在醫院建議跟以前好像不太一 樣了!」「上媽媽教室的時候,他們是這樣教我的!」「我也是醫師叮嚀我要這麼做的,好像時代進步,醫師的建議也不一樣了!」 傳達出:我這麼做不是因為個人想法、憑自己感覺,而是專業人員提供的資訊,讓育兒方法不同的原因是時代進步、醫療資訊更新了等等外在客觀因素。
因為輩分的關係,兒女的提醒或建議,長輩可能會特別感到被冒犯、被嫌棄、不受尊重,所以接受度較低,甚至會有情緒。但透過第三方客觀立場或專家來講,比較像是吸收新知識的感覺,反而較容易聽得進去。所以,可以搜尋現成的新聞或專家文章,或一些比較會被在意的影片或照片,例如:沒有坐汽座的車禍新聞、得到腸病毒的手腳照片,讓長輩能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去改變觀念和做法。或者打預防針、看醫生時,讓專業人員向長輩宣導溝通。
畢竟自己的爸媽比較好說話,上述 3 點策略,可優先由隊友出面溝通,如果隊友不知道要怎麼說,可以一起討論,想好要怎麼說, 兩人模擬一下對話,例如:長輩會整天無限量餵食點心、水果,影響到正餐,可以試著這樣說:「寶寶胃排空至少要 3 小時,這樣 正餐才有食欲,正餐比較營養才能幫助長大,所以如果 6 點要吃 晚餐,3 點後就不要給點心、水果,3 點前可以吃喔!」讓長輩先 理解限制的原因,然後提供長輩明確的時間點、可以餵食的時間, 因為完全限制有時會演變成偷偷餵、不告訴爸爸媽媽,這樣反而更難掌握孩子吃飯的狀況。
長輩帶了數個孩子,原先的育兒方式已經變成習慣或是長期記憶,新的資訊可能沒接觸到、正在接觸或處在短期記憶而已,一時之間要完全調整過來也不太容易,可以用提醒的方式來幫助加深記 憶,例如:長輩在 4 點時要餵孩子吃水果,這時可提醒 3 點後吃水果,會影響晚餐時間的食欲,這樣會吃不好、營養不均衡喔!水果可等吃過晚餐再吃喔!長輩要幫寶寶加衣服,但寶寶已熱出疹子,可讓長輩看孩子的疹子,提醒現在有空調,沒有以前那麼冷了。
和長輩一起帶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些意見不同之處,下一頁整理幾個建議的回應方法給大家參考!
如果是白天或平日完全讓公婆帶,只有晚上或假日自己帶,對長輩的要求和標準可能要拿捏一下或降低,不過危及健康或安全的部分仍要堅持,而其它較細節或複雜的吃飯、建立常規等等,阿公阿嬤面對孫子不一定能做得到,需要爸媽自己帶的時候先帶孩子練習,孩子有基本學習經驗,帶領的方式也能成功,再向長輩分享目前可以練習到什麼程度,有時候需要實際示範一次怎麼帶,讓長輩看到孩子能力的可能性,以及具體的引導細節。
畢竟長輩不像保母受過完整的幼兒保育訓練,要引導幼兒也是需要學習的,例如:寶寶 1 歲了,長輩仍抱著寶寶餵食,但爸媽帶的時候,寶寶是可以坐餐椅用餐,那就可以準備好餐椅、適合的餐具,示範給長輩看看寶寶如何在餐椅吃飯,並以關心的口吻說: 「這樣坐餐椅吃,您們比較不會累,帶寶寶吃飯可以更輕鬆,寶寶坐在餐椅也可以比較專心、不會跑來跑去,還能學習自己吃飯。」 這樣使用餐椅的原因不僅是為了孩子,也是關心爸媽身體負荷。
以下整理幾個和長輩一起帶孩子的過程中,常見的意見不同之處,將長輩想法與建議的回應方法並列,供大家參考。
以上提供給大家參考,畢竟每個家庭都不同,要改變人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不一定都能溝通成功,但至少我們盡所能去努力了。 要是問題真的很困擾,就再找其他辦法,有些人會選擇自己帶或找其他托育服務,但這也牽涉到經濟能力是否允許,需要夫妻討論評估來決定。
不妨讓長輩和孩子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動吧!3個小技巧在下一頁分享給您
玩具可以多準備 3 ∼ 5 個,並且定期輪替,讓長輩陪孩子玩, 如果長輩不知道怎麼玩,爸媽可以示範帶孩子玩一次,示範目的在於讓長輩有基本活動雛形,但不一定要完全模仿。後續長輩如果使 用了其他玩法也沒關係,先增加玩具操作的時間即可。
貼冰箱備忘錄不只讓長輩參考,也適合所有照顧者使用。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備忘錄或列表能提供安排活動和副食品的方向、 也可節省想活動、想菜色的時間,如果文字不易理解、可以加上活動圖片。貼冰箱的原因是:冰箱是每天幾乎都會接觸的地方,能增加看到的機會,不須口頭上一直提醒要去看冰箱或照著做。
如果長輩會使用手機的拍照或錄影功能,可以請長輩協助拍照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例如:玩玩具、爬、站、走路,爸媽也可以跟長輩分享自己帶孩子時的活動狀況,有時候長輩需要看到才會相信阿孫已經會做這些事情,避免以為阿孫還不會而過度代勞。
本文摘自《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四塊玉文創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策略2 跟長輩聊聊育兒經、了解後再分享現在的方法
長輩建議或分享的育兒方式可能跟現在不同了,長輩也許沒有察覺或去仔細思考原本的育兒方式是不是有疑慮?假如彼此關係是能進一步聊聊,可以問問看長輩:「那時候是誰建議要這麼做?」 「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原來那時候這麼做是因為這樣呀!」 然後可以藉著話題,順勢提到:「現在醫院建議跟以前好像不太一 樣了!」「上媽媽教室的時候,他們是這樣教我的!」「我也是醫師叮嚀我要這麼做的,好像時代進步,醫師的建議也不一樣了!」 傳達出:我這麼做不是因為個人想法、憑自己感覺,而是專業人員提供的資訊,讓育兒方法不同的原因是時代進步、醫療資訊更新了等等外在客觀因素。
策略3 轉發新聞或專家文章,讓長輩接觸新知識
因為輩分的關係,兒女的提醒或建議,長輩可能會特別感到被冒犯、被嫌棄、不受尊重,所以接受度較低,甚至會有情緒。但透過第三方客觀立場或專家來講,比較像是吸收新知識的感覺,反而較容易聽得進去。所以,可以搜尋現成的新聞或專家文章,或一些比較會被在意的影片或照片,例如:沒有坐汽座的車禍新聞、得到腸病毒的手腳照片,讓長輩能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去改變觀念和做法。或者打預防針、看醫生時,讓專業人員向長輩宣導溝通。
策略4 隊友是溝通的橋梁
畢竟自己的爸媽比較好說話,上述 3 點策略,可優先由隊友出面溝通,如果隊友不知道要怎麼說,可以一起討論,想好要怎麼說, 兩人模擬一下對話,例如:長輩會整天無限量餵食點心、水果,影響到正餐,可以試著這樣說:「寶寶胃排空至少要 3 小時,這樣 正餐才有食欲,正餐比較營養才能幫助長大,所以如果 6 點要吃 晚餐,3 點後就不要給點心、水果,3 點前可以吃喔!」讓長輩先 理解限制的原因,然後提供長輩明確的時間點、可以餵食的時間, 因為完全限制有時會演變成偷偷餵、不告訴爸爸媽媽,這樣反而更難掌握孩子吃飯的狀況。
策略5 新的觀念需要時間更新
長輩帶了數個孩子,原先的育兒方式已經變成習慣或是長期記憶,新的資訊可能沒接觸到、正在接觸或處在短期記憶而已,一時之間要完全調整過來也不太容易,可以用提醒的方式來幫助加深記 憶,例如:長輩在 4 點時要餵孩子吃水果,這時可提醒 3 點後吃水果,會影響晚餐時間的食欲,這樣會吃不好、營養不均衡喔!水果可等吃過晚餐再吃喔!長輩要幫寶寶加衣服,但寶寶已熱出疹子,可讓長輩看孩子的疹子,提醒現在有空調,沒有以前那麼冷了。
和長輩一起帶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些意見不同之處,下一頁整理幾個建議的回應方法給大家參考!
和長輩溝通的回應小技巧
如果是白天或平日完全讓公婆帶,只有晚上或假日自己帶,對長輩的要求和標準可能要拿捏一下或降低,不過危及健康或安全的部分仍要堅持,而其它較細節或複雜的吃飯、建立常規等等,阿公阿嬤面對孫子不一定能做得到,需要爸媽自己帶的時候先帶孩子練習,孩子有基本學習經驗,帶領的方式也能成功,再向長輩分享目前可以練習到什麼程度,有時候需要實際示範一次怎麼帶,讓長輩看到孩子能力的可能性,以及具體的引導細節。
畢竟長輩不像保母受過完整的幼兒保育訓練,要引導幼兒也是需要學習的,例如:寶寶 1 歲了,長輩仍抱著寶寶餵食,但爸媽帶的時候,寶寶是可以坐餐椅用餐,那就可以準備好餐椅、適合的餐具,示範給長輩看看寶寶如何在餐椅吃飯,並以關心的口吻說: 「這樣坐餐椅吃,您們比較不會累,帶寶寶吃飯可以更輕鬆,寶寶坐在餐椅也可以比較專心、不會跑來跑去,還能學習自己吃飯。」 這樣使用餐椅的原因不僅是為了孩子,也是關心爸媽身體負荷。
以下整理幾個和長輩一起帶孩子的過程中,常見的意見不同之處,將長輩想法與建議的回應方法並列,供大家參考。
狀況 | 長輩的想法 | 參考回應 |
穿過多的衣服 | 有一種冷是「長輩覺得冷」,長輩擔心寶寶小, 冷到會感冒生病,加上認為手腳是涼的就是穿不夠暖。也可能認為: 「包緊緊才不會嚇到、 才睡得好」,所以一直把寶寶包起來。 那個年代較無空調設備, 所以只能用穿衣服來禦 寒,長輩小時候可能物資缺乏被冷過,所以特別在意衣服夠不夠暖。 除了一直要幫寶寶加衣服,也可能會叮嚀大人要穿多一點。 | 首先感謝長輩的關心, 然後找衛教文章搭配示範如何確認寶寶穿得夠不夠:摸頸後或背部若是溫暖舒適就是穿得夠;如果有發燙感、出汗濕濕的,就代表衣服穿太多了。寶寶手腳冰冷是因為新生兒的血液量少、 末梢循環差,加上手腳活動量大,導致體溫散失較快。 或讓長輩看孩子的疹子, 寶寶已經熱到起疹子很不舒服,會影響睡眠和情緒。而預防感冒最重要的不是穿得多,而是要提升免疫力。 |
吃過多或不適合的食物 | 長輩通常疼寵孫子,擔心孫子沒吃飽,想給孫子吃他喜歡吃或他覺得好吃的零食。但爸媽可能會擔心零食有太多添加物,或者會影響到正餐的食欲。 | 找零食負面影響的新聞或文章給長輩看,同時準備好或建議適合的點心,如:水果、手指食物。 這樣就可滿足長輩疼孫的心,也避免寶寶吃過多不適合的零食。 |
拿家中現成的藥物給寶寶用 | 長輩認為大人的藥劑量減半就可以讓小孩用了; 外用藥擦少一點就沒關係,這個很天然、人家說很好用,可以給他擦(但是找不到任何成分標示、 用途),認為這樣是安全的。 以往缺乏適合兒童服用之藥品,會將成人服用之藥丸磨粉分包給兒童服用,但小兒劑量不易計算,可能會導致用藥錯誤。 | 嬰幼兒感冒如須服藥, 宜請醫師診治、開立「兒童藥劑」,並依處方用藥。不宜購買成藥服用, 以避免藥物造成致命的副作用。幼兒應特別留意或轉用的外用與內服藥物成分。 |
要求寶寶喝水、喝葡萄糖水 | 長輩的年代可能有要喝葡萄糖水的說法,甚至有喝奶粉較好的觀念(現在是推廣母乳),所以當時養小孩有餵葡萄糖水,長輩覺得幾個小孩這麼喝都沒事,所以孫子也可以這麼喝。 ※ 葡萄糖水通常使用在低血糖時,並需由醫師建議。 | 謝謝長輩分享經驗,然後聊一聊:這個資訊怎麼來的?喝葡萄糖水有什麼好處?然後分享衛教文章:一般正常喝奶, 水分就會足夠,不需額外補充水,如果水喝太多,可能會水中毒。而且喝太多水,可能會減少奶量,反而營養不足。 但若只是喝完奶喝一口水漱口,還算允許。 |
催促要幫寶寶把尿 | 長輩說寶寶滿月後要開始戒尿布、要幫他把尿, 並分享小時候都是這樣幫你們戒尿布,或者說鄰居的孩子多小就戒了。 | 找把尿的姿勢可能會造成脊椎傷害和髖關節脫臼的文章分享,且等孩子生理成熟和有表達能力後,訓練較易成功。 |
以上提供給大家參考,畢竟每個家庭都不同,要改變人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不一定都能溝通成功,但至少我們盡所能去努力了。 要是問題真的很困擾,就再找其他辦法,有些人會選擇自己帶或找其他托育服務,但這也牽涉到經濟能力是否允許,需要夫妻討論評估來決定。
不妨讓長輩和孩子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動吧!3個小技巧在下一頁分享給您
讓長輩帶孩子做活動的3個小技巧
第1招 準備好適齡、孩子有興趣的玩具、物品、書、音樂
玩具可以多準備 3 ∼ 5 個,並且定期輪替,讓長輩陪孩子玩, 如果長輩不知道怎麼玩,爸媽可以示範帶孩子玩一次,示範目的在於讓長輩有基本活動雛形,但不一定要完全模仿。後續長輩如果使 用了其他玩法也沒關係,先增加玩具操作的時間即可。
第2招 將適合孩子的發展活動、副食品參考表列出貼在冰箱
貼冰箱備忘錄不只讓長輩參考,也適合所有照顧者使用。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備忘錄或列表能提供安排活動和副食品的方向、 也可節省想活動、想菜色的時間,如果文字不易理解、可以加上活動圖片。貼冰箱的原因是:冰箱是每天幾乎都會接觸的地方,能增加看到的機會,不須口頭上一直提醒要去看冰箱或照著做。
第3招 分享記錄孩子成長的影片
如果長輩會使用手機的拍照或錄影功能,可以請長輩協助拍照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例如:玩玩具、爬、站、走路,爸媽也可以跟長輩分享自己帶孩子時的活動狀況,有時候長輩需要看到才會相信阿孫已經會做這些事情,避免以為阿孫還不會而過度代勞。
本文摘自《0~2歲黃金期:職能治療師媽媽的超強育兒術》/蔡曼嫻(兒童職能治療師)/四塊玉文創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