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台灣疫情逐漸升溫,突如其來的「校正回歸」新名詞及陡然上升的確診數更是引起民眾熱議。在全台升至3級警戒後,許多上班族也開始進行分流或遠距工作,加劇的疫情也使得民眾更不敢出門,許多人選擇乖乖待在家中「自我隔離」。不過,像這樣生活型態劇烈改變,患有飲食失調等心理疾病的民眾更要留意自身,避免在家裡「食不下嚥」或「暴飲暴食」。
飲食失調是一種讓人飲食習慣失常,並對自己的身材、體重及健康帶來極大影響的精神疾病。大致上可分為厭食症與暴食症兩種。千萬別因為這個病症看似只影響了飲食習慣而小看這個病症。一篇發表於《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飲食失調會高度增加死亡風險。
飲食失調是一種讓人飲食習慣失常,並對自己的身材、體重及健康帶來極大影響的精神疾病。大致上可分為厭食症與暴食症兩種。千萬別因為這個病症看似只影響了飲食習慣而小看這個病症。一篇發表於《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飲食失調會高度增加死亡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讓飲食失調更加嚴重!
請勿設定超過兩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三組超連結
請勿設定超過五組超連結
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有需求書沒有需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求書沒有需求書有需超級連結!!!!!!!!!!!!!!!!!!!!!!!!!!!
測試資料請你複製URLhttps://media-sit.h2u.io/
不論是較嚴重的味覺、嗅覺喪失,或是較輕症有如流感般的病症,或許不少民眾以為新冠病毒都是對生理層面造成影響。然而,從現在的研究來看,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可能不只是影響了人類的身體,還包括了人類的精神問題。
一篇2021年發表於《國際飲食失調期刊》的研究,向207位英國飲食失調患者蒐集了質化及量化資料,研究結果指出,有83.1%的患者自覺飲食失調症狀惡化。
另一篇研究調查了1021位美國及荷蘭的飲食失調患者們,其疾病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近70%的厭食症患者(美國62%、荷蘭69%)增加了對食物的恐懼;約30%的暴食症患者(美國30%、荷蘭15%)增加了狂吃海塞的頻率和渴望。
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或許和covid19所造成的「改變」有關。另一篇2020年的相關研究指出,以下幾個層面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加劇飲食失調病情。
其一是對日常活動的干擾。新冠肺炎對人類的日常活動帶來了劇烈的改變。除了日常的工作事項外,人們也不再可以自由外出,這都會進一步對進食、運動、睡眠造成負面影響。
下一頁看更多精彩內容!在心理層面上,擔心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懼及增加的壓力,都會進一步增加飲食失調的風險與症狀。應該如何改善?
其次,在家中滑手機,刷網路等行為也增加了接觸到飲食失調相關媒體的機會。由於隔離無法如往常般和親朋好友隨時碰面,新冠疫情可能也剝奪了一些患者的社交支援,剝奪了實際與友人社交的機會。
最後,在心理層面上,擔心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懼及增加的壓力,都會進一步增加飲食失調的風險與症狀。
而2021的研究基本得出和上述相似的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諸如像恐懼及不確定感等情緒、例行公事的改變、毫無幫助的社群訊息、與幫助分離等,都是引起患者惡化的因素。
此外,為了疫情儲備食物也是讓病情惡化的原因之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Marita Cooper指出,該舉動會引發患者的暴飲暴食或代償性的發作(嘔吐、濫用瀉藥及過度運動等)。
新冠疫情不只讓飲食失調失控,同時也讓患者難以接受治療。當疫情發生,患者們難以與醫師面對面諮詢。在這樣的情況下,若能選擇可以遠距進行門診或許是個解方。
此外,雖然從上述的諸多研究我們可以得知,新冠疫情可能會讓飲食失調病情更加嚴重,不過美國衛斯理大學心理學教授Ruth Striegel Weissman表示,往好處看,COVID19的危機可能可以幫助「重置」患者的行為模式,有正面的改變與自我成長。此外,由於疫情的影響,與家人有更多的連結、有更多的自我照護時間都是正面影響的一部份。
曾確診暴食症的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碩士李韋萱,根據自身經驗,給予飲食失調患者一些建議!千萬別錯過!
曾確診暴食症的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碩士李韋萱,根據自身經驗,給予飲食失調患者一些建議:
首先,吃飯時建議找與你一起居家防疫的家人、朋友一起吃飯,或是與朋友視訊吃飯。其次,也建議在家中找能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如做家事、看電影、畫畫、與朋友聊天等)。並找一個你相信夥伴,在感覺症狀惡化的時候立即向他求助。
平時滑手機、看電腦時,取消關注飲食健身等相關訊息的網站或網紅,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喜歡的身體特質與優點。重要的是,回復期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即使回復時間拉盛也沒關係,接受自己目前的狀態吧。
沒了上班時間、辦公室的束縛,零食一包接著一包吃個不停。無法出門在家時間多,餐餐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嗎?若你有類似的經驗就要注意了,以免台灣疫情警戒解除身材胖一圈!
根據外媒「SNAPLACE」(暫譯)其下屬公司調查,有58%的民眾認為自己有「新冠肥胖」,並且有隨著年齡增長的趨勢。
盧屋JIN診所院長神三矢表示,肥胖是萬病之源。內臟脂肪增加的話,容易引起免疫機能暴走,不僅傷害全身臟器,還容易引起血栓。建議改善飲食習慣,每天一日3餐規則正常、飯只吃7分飽,並且不要囫圇吞棗,好好地咀嚼吃飯吧。
此外,神三矢也表示,由於整天待在家消耗的能量變少,建議一天攝取的卡路里為「目標體重」乘以25~30打卡。若目標體重為80kg,則一天進食的熱量應為2000~2400大卡。
此外,根據日本「那個東西」(暫譯)公司調查,有25.8%的民眾受新冠疫情影響,覺得吃零食的機會變多。77.4%的人感到飲食有所變化,導致「新冠肥胖」。
日本營養師渡邊里穗(暫譯)建議,挑零食時可以選擇蛋白質含量多的食物(如優格、起司、雞胸肉)、食物纖維豐富的食物(地瓜、葡萄柚)、維生素、低醣類食物(堅果等)、需要好好咀嚼的食物(魷魚絲、肉乾等),並且留意一天不要吃超過200大卡,讓你享受美食又不怕胖!。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一篇2021年發表於《國際飲食失調期刊》的研究,向207位英國飲食失調患者蒐集了質化及量化資料,研究結果指出,有83.1%的患者自覺飲食失調症狀惡化。
另一篇研究調查了1021位美國及荷蘭的飲食失調患者們,其疾病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近70%的厭食症患者(美國62%、荷蘭69%)增加了對食物的恐懼;約30%的暴食症患者(美國30%、荷蘭15%)增加了狂吃海塞的頻率和渴望。
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或許和covid19所造成的「改變」有關。另一篇2020年的相關研究指出,以下幾個層面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加劇飲食失調病情。
其一是對日常活動的干擾。新冠肺炎對人類的日常活動帶來了劇烈的改變。除了日常的工作事項外,人們也不再可以自由外出,這都會進一步對進食、運動、睡眠造成負面影響。
下一頁看更多精彩內容!在心理層面上,擔心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懼及增加的壓力,都會進一步增加飲食失調的風險與症狀。應該如何改善?
其次,在家中滑手機,刷網路等行為也增加了接觸到飲食失調相關媒體的機會。由於隔離無法如往常般和親朋好友隨時碰面,新冠疫情可能也剝奪了一些患者的社交支援,剝奪了實際與友人社交的機會。
最後,在心理層面上,擔心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懼及增加的壓力,都會進一步增加飲食失調的風險與症狀。
而2021的研究基本得出和上述相似的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諸如像恐懼及不確定感等情緒、例行公事的改變、毫無幫助的社群訊息、與幫助分離等,都是引起患者惡化的因素。
此外,為了疫情儲備食物也是讓病情惡化的原因之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Marita Cooper指出,該舉動會引發患者的暴飲暴食或代償性的發作(嘔吐、濫用瀉藥及過度運動等)。
從和家人建立新的連結,轉移注意力緩解飲食失調
新冠疫情不只讓飲食失調失控,同時也讓患者難以接受治療。當疫情發生,患者們難以與醫師面對面諮詢。在這樣的情況下,若能選擇可以遠距進行門診或許是個解方。
此外,雖然從上述的諸多研究我們可以得知,新冠疫情可能會讓飲食失調病情更加嚴重,不過美國衛斯理大學心理學教授Ruth Striegel Weissman表示,往好處看,COVID19的危機可能可以幫助「重置」患者的行為模式,有正面的改變與自我成長。此外,由於疫情的影響,與家人有更多的連結、有更多的自我照護時間都是正面影響的一部份。
曾確診暴食症的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碩士李韋萱,根據自身經驗,給予飲食失調患者一些建議!千萬別錯過!
曾確診暴食症的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碩士李韋萱,根據自身經驗,給予飲食失調患者一些建議:
首先,吃飯時建議找與你一起居家防疫的家人、朋友一起吃飯,或是與朋友視訊吃飯。其次,也建議在家中找能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如做家事、看電影、畫畫、與朋友聊天等)。並找一個你相信夥伴,在感覺症狀惡化的時候立即向他求助。
平時滑手機、看電腦時,取消關注飲食健身等相關訊息的網站或網紅,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喜歡的身體特質與優點。重要的是,回復期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即使回復時間拉盛也沒關係,接受自己目前的狀態吧。
一般人也須小心!新冠病毒讓你胖!
沒了上班時間、辦公室的束縛,零食一包接著一包吃個不停。無法出門在家時間多,餐餐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嗎?若你有類似的經驗就要注意了,以免台灣疫情警戒解除身材胖一圈!
根據外媒「SNAPLACE」(暫譯)其下屬公司調查,有58%的民眾認為自己有「新冠肥胖」,並且有隨著年齡增長的趨勢。
盧屋JIN診所院長神三矢表示,肥胖是萬病之源。內臟脂肪增加的話,容易引起免疫機能暴走,不僅傷害全身臟器,還容易引起血栓。建議改善飲食習慣,每天一日3餐規則正常、飯只吃7分飽,並且不要囫圇吞棗,好好地咀嚼吃飯吧。
此外,神三矢也表示,由於整天待在家消耗的能量變少,建議一天攝取的卡路里為「目標體重」乘以25~30打卡。若目標體重為80kg,則一天進食的熱量應為2000~2400大卡。
此外,根據日本「那個東西」(暫譯)公司調查,有25.8%的民眾受新冠疫情影響,覺得吃零食的機會變多。77.4%的人感到飲食有所變化,導致「新冠肥胖」。
日本營養師渡邊里穗(暫譯)建議,挑零食時可以選擇蛋白質含量多的食物(如優格、起司、雞胸肉)、食物纖維豐富的食物(地瓜、葡萄柚)、維生素、低醣類食物(堅果等)、需要好好咀嚼的食物(魷魚絲、肉乾等),並且留意一天不要吃超過200大卡,讓你享受美食又不怕胖!。
參考資料:
- 飲食障礙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 Excess mortality of mental disorder
-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individuals with eating disorders: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online treatment experiences
- Early impact of COVID-19 on individuals with self-reported eating disorders: A survey of ~1,000 individ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therlands
-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ting disorder risk and symptoms
-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individuals with eating disorders: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online treatment experiences
- COVID-19-Era Isolation Is Making Dangerous Eating Disorders Worse
- 你也在用吃對抗壓力嗎?──居家防疫期間:如何避免飲食失調?
- コロナ太り・コロナダイエット調査結果によると、年齢別に明らかな傾向が判明!生の声をそのまま公開します
- コロナ太りの解消法!新生活に向けてダイエットしたい人多数!?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